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dwarf virus)严重。1992年夏玉米发病7万亩,其中以套种玉米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2.5%,严重地块病株占30.7%;直播夏玉米发病株率为0.5%,最高5%。发病程度在品种间差异很大,以改良掖单2号(新2号)最重,平均夏套种的病株率为15%,发病最重的病株率占48%。1993年5月,春玉米田也已发现病株。玉米粗缩病在苗期叶色深,生长健壮,与健苗高度一样,间苗时往往误留,玉米拔节期植株开始矮化,叶色黑绿,茎秆粗壮,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商河县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为害。如1996年全县播种玉米3.6万hm2,全部发病。其中春玉米0.1万hm2,90%以上毁种,未毁种的几近绝产;麦田套种玉米2.0万hm2,病株率一般为15%~20%,严重的地块病株率30%以上;直播玉米1.5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在5%~10%,严重地块病株率15%~20%。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  相似文献   

3.
德州市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德州市玉米田1993年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春玉米较夏玉米发病重。一般为10%左右,严重地块发病率达95%以上。苗期感病,病株株高80—90厘米,节间极短,叶片叠罗在一起,叶色浓绿,病株早期即干枯死亡;中期感病,病株下半部茎节节...  相似文献   

4.
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6~1979年河北辛集、晋县、正定、永年试验基地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 1996~1999年 4年试验数据检验表明 ,4月10日以前播种的早春玉米玉米粗缩病发病株率低 ;5月份播种的晚春玉米和麦套玉米发病株率最高 ;6月份播种的夏玉米发病株率最低。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式为Y=-673.5 -0.0439X2+11.5X。该关系式适用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常规发生和大发生年预测病情 ,符合率达80%~100%。但该关系式在灰飞虱极轻发生年不适用 ,符合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在石家庄地区早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棉麦套种和麦田套种玉米,此病有蔓延趋势。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传毒媒介为灰飞虱。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五代。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灰飞虱的田间消长又与以下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1.套种玉米田发病重于单播田:玉米粗缩病的发展是伴随三种三收和麦套玉米面积的扩大而逐年加重。分析造成套种玉米田发病重的原因,一是夏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MRDV)20世纪80年代在思南县玉米作物上仅零星发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病面积逐年扩大 ,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1996年调查 ,全县发病面积467hm2,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5.38 %。病株率4.6 %~9.4 %。1999年全县发病面积已上升到2467hm2 ,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28.46 % ,平均病株率24.87 % ,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4 %。目前 ,全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已成为玉米病害之首。1998年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作了初步观察 ,1999年对病害的发生与前茬不同类型地…  相似文献   

7.
黄天明 《广西植保》2007,20(4):29-31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1965年就有玉米霜霉病的发生,面积约40多公顷。经1965、1966 2a调查,全县有3个乡镇5个村发生,面积60多公顷,可见20世纪60、70年代玉米霜霉病是本县夏、秋季玉米的重要病害,对玉米良种繁殖与制种威胁很大,在病区对粮食生产也造成重大损失。1966年向都镇中和村秋种玉米123·3ha,受害面积达55·4ha,占种植面积44·9%。发病轻的病株率1%~5%,一般重病田病株率10%~30%,少数40%左右,个别70%左右。其中坡庄屯有一块面积0·25ha左右的外省山西老农玉米高产样板田,因发病严重而翻犁重新播种,但第2次苗的病株率仍高达75%,最后仅收玉…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旱作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兰州地区旱作玉米瘤黑粉病为研究调查对象,通过定点、定时调查,对其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提出防治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玉米抽穗时田间开始出现瘤黑粉病株,灌浆期至成熟期病株有所增加;不同品种发病程度有差异。龙源3号发病较重,酒单3号、酒单4号发病轻。根据玉米瘤黑粉病在当地田间发生时期和为害特点,提出了种植沈单16、酒单3号、酒单4号等抗性品种,适期播种,抽雄前后经常去田间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病瘤尚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掉,拔节期至喇叭口期(6月中旬至6月下旬)用化学药剂预防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河南驻马店、周口、漯河、南阳等地市发生日趋严重,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玉米生产发展,一般减产15%~20%,发生严重的减产50%以上。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特点与危害状1.1发病晚,蔓延迅速据在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试验地和玉米大田的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玉米抽雄散粉后的8月初开始发病,然后迅速蔓延,到8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许多感病品种叶片布满病斑,严重的到8月下旬即枯死。1.2病害相互交织发生在玉米成株中后期的两大病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锈病几乎同时发病,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玉米试验田…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玉米粗缩病256个病株样本分析,依据株粒重损失,采取偏等差分级法,制订了严重度5级分级标准,经株粒数、株粒重、株高、雌穗长等项数量指标验证,符合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实际应用时,依据株粒数结合株高进行严重度分级,既不失真,又简便易行。运用苗期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1.6159+1.0306X),进行发生程度和产量损失预测,对于指导大田防治更有实际的意义。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粗缩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与发生条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1985—1988年对北京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的结果。提出其主要致病菌为腐霉菌Pythium。分析气象因素的影响,发现8月份降雨量与当年9月初麦田套种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在1985、1987、1988年3年8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平均值多131.4、80.2、37.6毫米时,田间发病株率相应为30.5%、20.8%、25.6%。而1986年8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平均值少30.2毫米,其发病株率为0。  相似文献   

12.
从夏威夷商品苗圃自然感染玉米退绿斑驳病毒 MCMV 的玉米病株上收获种子,在内布拉斯加州测定 MCMV.用播种后14天的幼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症状学和机械传播观察,由三家种子公司提供的25批长出的42000株玉米中,有27株发病,从而证实了MCMV 可通过种子传毒.本文还分析了与种子传毒有关的几个因子。  相似文献   

13.
玉米苗枯病是惠民县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常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者造成死苗。该病以麦套玉米田和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发病较重。发生较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本县麦套玉米田大多都不倒麦茬,土壤板结,玉米苗长势弱,利于病菌的侵染为害;而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病菌逐年在土壤中积累,从而使该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发病盛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重病地块病株率可达30%以上,可造成5%~10%的死苗,给夏播玉米造成严重为害。近2a大田试验,在玉米播种前,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拌…  相似文献   

14.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而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中科1号、浚单18号抗性很差,病株率最高达44.3%,由于品种结构、冬季气候、昆虫种群变化等原因,导致粗缩病逐渐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因此,研究分析其发生动态、制定综合防治对策,对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保证玉米的优质高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油菜生产的严重障碍。往年种植白菜型油菜,发病株率一般为20—5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情指数一般为15—30%,严重的60%以上;1979年以后,全县大面积推广了甘兰型油菜西南302,抗病性较强,病株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50—70%,病情指数一般为5—10%,严重的40—50%。发病的油菜整株或分枝枯死,籽粒干瘪,千粒重明显下降。1966年测定白菜型油菜千粒重,无病株为3.21克,病株仅2.15克,  相似文献   

16.
一种玉米新型细菌性褐腐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河北省武邑、献县、阜城和永年采集感病玉米植株。病株症状为叶梢枯死卷曲,叶脉产生黄色病斑,茎秆处黄褐色干腐。从发病植株中分离得到了10株疑似病原细菌菌株,经过回接验证和16SrDNA和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为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和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这是国内首次报道菠萝泛菌和分散泛菌引起玉米细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7月在宋洛乡梨子坪村和西坡村 ,松柏镇塘坊村发现玉米的一种新病害。林区植保植检站查阅有关资料后 ,初步确定为玉米疯顶病 ,后来全省种子理事会议在我区召开 ,取病株到会场经专家鉴定 ,确定为玉米疯顶病。玉米疯顶病在我区苗期感病 ,典型症状 :分蘖增长 ,叶片色浅 ,扭曲或卷成筒状不能分开 ,少数成株被害后 ,无正常雄穗和雌穗 ,雄穗增生畸型 ,长出许多小叶 ,雌穗 (果穗 )受害后 ,发育不良 ,不抽花丝 ,顶部上生小叶片 ,不结实 ,病株颗粒无收。我站对玉米疯顶病调查结果表明 ,发病田块均属小麦预留行套种玉米 ,病株分布呈不均匀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害。在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病株浓绿,叶片短厚,心叶扭曲卷缩,节间短粗,植株矮化,早发病株多不抽穗、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一般减产20%-30%,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播。因此,搞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灰飞虱,消灭传毒媒介则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A-蛋白结合乳胶粒子的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植物病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田间种群扩散指数的研究表明,在发病的初中期,该病在田间的分布趋向于集中,直到发病后期,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才趋向于均匀。病株率80%以下时,田间病株呈集团分布(负二项分布)型;而当病株率达80%左右时,则呈随机分布(潘松分布)型。在保证可靠概率95%、允许误差不超过1%的条件下调查病株率的适宜理论抽样数量为2500~5000株,并随病株率变化而异。当病株率呈集团分布时应以采用“Z”字取样法为宜。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南部喀什地区1954年在喀什农场的玉米上发现一种病害,继之年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外来品种为重,每年普遍发病,本地品种则轻微感染。轻病区发病率为1—12%,重病区30—40%,高达90%以上,甚至个别品种在植株生长中期全部死亡而绝种。病状:中、上部叶片的基部至尖端显出与叶脉平行淡黄色细条纹。条纹分疏纹、密纹两种:疏纹呈淡黄绿色,排列稀疏,在平行脉的两侧或与叶脉重合,条纹间的距离宽达3—6毫米,而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