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研究激光喷丸IN718镍基合金的高温晶粒演变规律及其高温析出相,开展了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喷丸强化试验,并对激光喷丸试样进行高温保持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和激光功率密度作用下试样的显微硬度.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试样的晶粒形貌,并采用能谱仪(EDS)对IN718合金的高温析出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保持冷却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值高于常温,且在700℃下激光喷丸试样表层显微硬度(HV)最高达到348;激光喷丸试样晶粒尺寸由原始的45μm减小到20~30μm,而在高温保持后晶粒尺寸增长到35μm左右;随着温度上升,IN718材料内部δ析出相逐渐增多,同时伴有TiN析出.最终,根据高温环境下晶粒演变规律和析出相分析,提出了激光喷丸IN718合金的高温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凸轮轴表面强化处理后的残余应力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应力测量仪分别测定了凸轮轴经滚压、喷丸和滚压加喷丸3种表面强化后的表面残余应力场分布,同时测定了凸轮轴在500℃退火处理后的残余应力松弛情况。试验结果表明,3种工艺处理后的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滚压后凸轮轴的表面残压应力均较其余两者大,滚压应为凸轮轴最佳表面强化工艺;滚压加喷丸处理显著降低了滚压工件表面残余压应力,减弱了滚压工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受控激光喷丸强化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激光喷丸强化力学效应的物理模型和残余应力的弹塑性模型,分析了激光喷丸强化诱导残余应力的特点,研究了残余应力大小和深度与激光喷丸工艺参数的关系。通过调整激光参数及工艺条件以控制残余应力场的分布,并根据残余应力场的分布判断激光喷丸强化效果,保证了受控激光喷丸强化后工件的疲劳寿命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H13钢激光冲击处理后的残余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H13钢表面进行了强化处理,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激光冲击处理后的表面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并用X-350A型X射线应力仪测定了激光冲击处理和回火处理后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处理后的残余压应力为400MPa以上,工作温度500~550℃回火处理对其残余应力影响很小,回火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316不锈钢进行激光冲击处理,研究LSP后试样表面的力学性能,包括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同时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比较了LSP前后试样接触疲劳的S-N曲线.结果表明:LSP能显著提高表面显微硬度,当激光单脉冲能量为6 J时,显微硬度增大20%;激光冲击影响层深度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激光能量为6 J时影响层深度约为0.9 mm;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呈上升趋势,从0.41 μm增大到1.91 μm;LSP在316不锈钢表面产生高达280 MPa的残余压应力幅值.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表明:LSP能有效改善316不锈钢的接触疲劳性能,未冲击的试样在接触应力为848 MPa和708 MPa时,疲劳寿命约为4.72×104次和1.08×105次,激光冲击后,在相同应力条件下试样的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2.1%和15.0%.  相似文献   

6.
激光冲击钛合金表面退火后的残余应力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钛合金Ti-6Al-4V进行激光冲击成形实验,发现其表面产生很大的残余拉应力和残余压应力。对不同后处理工艺条件下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钛合金成形凹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稳定性,其表面残余压应力不会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而降低;而其成形凸面的残余拉应力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逐渐消退,在371℃退火后,钛合金凸面上82.67%的残余拉应力消除,剩余残余拉应力仅为20.6MPa。经过高温退火后的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可以满足飞机结构件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激光冲击强化2024-T3铝合金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面冲击坑深度和残余应力大小是评价激光冲击强化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激光冲击强化2024-T3铝合金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处理,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冲击坑深度和试验值相差为5.78%,模拟的表面残余压应力的最大值与试验所得的数值偏差为2.7%。  相似文献   

8.
球铁曲轴激光淬火强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介绍了曲轴激光淬火强化系统,采用千瓦级快速轴流激光器对球铁曲轴进行激光淬火强化试验,探讨了曲轴激光淬火强化时轴颈和圆角的激光扫描轨迹方式、功率密度及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球铁激光强化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曲轴激光强化工程应用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球铁曲轴经激光淬火强化后,能获得较高的表面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因而能有效的提高和改善曲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骆有东 《农机化研究》2006,(3):141-142,145
用L9(34)正交试验法研究35CrMo旋转接头激光相变硬化工艺参数优化组合,分析了旋转接头激光相变硬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硬化层硬度比渗氮淬火提高了30%,耐磨性提高了1倍,表面残余应力为压应力;满足了旋转接头工作要求,为改进旋转接头表面处理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主要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①常规热处理,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②快速加热的感应热处理。以前全局材料的表面强化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工艺,其一是深层加热淬火,用不同温度回火。高温回火强度一般为800~900MPa,中温回火强度为1300~1600MPa低温回火强度为2000MPa。虽然低温回火强度高,但因为表面有较大残余拉应力,常会产生早期失效。有人曾用半轴做过试验,分别采用高温及低温回火处理,低温回欠的半轴强度虽高,但疲劳强度不如高温回火。其二为化学热处理,但渗碳处理周期较长,长的达几十小时,且采用合金…  相似文献   

11.
激光冲击波技术在金属表面改性和成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工程应用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激光冲击波技术在金属板材成形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光冲击成形和激光喷丸成形,对激光冲击成形和激光喷丸成形的机理、技术特点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立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176-179
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对175A型柴油机曲轴疲劳寿命的影响,取得了数值仿真条件下曲轴过渡圆角处残余应力场的数据,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较为接近,从而验证所采用的材料本构模型、冲击波峰值压力和冲击波作用时间是精确的.通过此类激光冲击强化仿真分析,可优化激光冲击的相关参数,使曲轴过渡圆角产生有利的残余应力场,从而为激光冲击强化曲轴提供优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车辆用耐蚀钢热轧钢板防止铜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u是车辆用耐大气腐蚀钢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Cu在钢中极易在晶界富集,引起表面网状裂纹“铜脆”缺陷。通过研究冶炼工艺、过热温度和升温速度,确定了合理可行的冶炼工艺和高温快烧的加热工艺,有效地防止了铜脆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械加工对于更快的材料去除率和更好的表面完整性的需求,高速切削高强度镍基高温合金Inconel 718的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赛阿龙(Sialon)陶瓷刀具高速铣削Inconel 718试验,研究切削速度对Inconel 718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加工表面完整性越来越好,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当切削速度达到1 400 m/min时,获得的表面完整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分析了AISI-1035钢分别在不同热压缩温度(1073,1173,1273 K)、不同热压缩速率(0.3,3.0 s-1)下的变形流动规律及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并建立了AISI-1035钢在1073~1273 K下的双多元非线性回归本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AISI-1035钢的应力幅值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以及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在经过峰值应力后均出现了软化现象,并且高应变速率下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使得应力软化比较显著;高应变速率下诱发的局部温升导致应力幅值上升缓慢,从而使得峰值应变水平提升。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应变速率诱发的局部温升以及动态再结晶促使AISI-1035钢的晶粒尺寸差异较大,热压缩变形温度越高,晶粒粗大现象越明显。所建立的模型预测趋势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能够较好地反映AISI-1035钢在1073~1273 K下的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藜麦籽粒在收获与生产加工中受压缩而产生的破裂、破碎等机械损伤,通过对不同粒级的藜麦籽粒进行不同方位的静力压缩,研究藜麦籽粒在受压时的力学特性及与其基本物性参数间的关系。为此,测定了“蒙藜2号”的几何尺寸、球度等基本物性参数,并结合赫兹接触理论探究了不同压缩方位下粒级对受压籽粒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藜麦籽粒不同方位受压时,随粒级增大其破裂力、破裂能先增大后趋于平稳,弹性模量和最大破裂应力则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经方差分析可知:粒级变化对藜麦籽粒的最大破裂应力存在显著影响,且同粒级藜麦籽粒水平方位下的抗压能力大于垂直方位。结合试验结果与相关分析,可为藜麦收获及加工机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颗粒粒径为8目的胶粉,按4种不同掺量配制胶粉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硅粉混凝土进行抗冲耐磨性能对比试验,以评价胶粉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粉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大于基准混凝土和硅粉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且抗冲磨强度随着胶粉掺量增加而增大,但其抗压土强度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试件冲磨后,胶粉混凝土的破坏程度小于硅粉混凝土和基准混凝土,仅表层浆体破坏,胶粉在水泥石中分布均匀,与水泥石结合牢固,试件表面平整,显示胶粉混凝土具有较强抗冲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