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通过采用蝗虫微孢子虫对草地蝗虫进行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剂型蝗虫微孢子虫施药后30d,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说明施药当年,草地蝗虫的虫口密度中等或偏低时,2种不同剂型蝗虫微孢子虫控制草地蝗虫效果较显著,可达到可持续控制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俊梅 《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介绍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印楝素(azadirachtin AZ)等几种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在控制草原蝗虫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防后45 d测定,感染率为50.6%,虫口减退率为73.4%。绿僵菌是一类昆虫病原真菌,防后7 d的防治效果为66.5%,防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76.7%。印楝素,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子中提取的高效杀虫活性物质,0.3%印楝素乳油在施药2 d后,防治效果达95%以上。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草原蝗虫不仅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有持久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可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减少虫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蝗虫微孢子虫对青海省天峻县草原蝗虫的持续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青海省天峻县草原蝗虫;第三龄盛发期用药,用药后3周,虫口减退率最低达60%以上;存活蝗虫的感病率最高位达61.1%;有效地控制草原蝗虫的严重发生;而且,微孢子虫病能在草原蝗种群中流行,持续控制草原蝗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青海草地应用NosemaLocustae灭蝗,隔代遗传及越年扩散传播性能很强,对蝗虫种群数量有极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在施药后二年、四年、六年、八年的防区测定表明,蝗虫虫口密度均在防治标准以下,防区外500米处≤4.55头/m2,1000米处≤5.40头/m2、2000米处≤10.07头/m2;N.L灭蝗面积在3333.3—13333.3hm2范围内,均可收到规模效益,对蝗虫有较高的感染率,防区外500米处为10—35%、1000米处为3—51%、2000米处为0—24.5%,且有施药年限越近、感染率越高的规律;N.L扩散距离和速率与防区气流活动强度、雨量、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在蝗虫高密度地区,N.L标准液7.5ml/hm2剂量与5%卡死克水悬液(IGR)75ml/hm2剂量按1:1隔带喷施,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5.01%,残虫感染率为89.67%;同一剂量,二者施用前混合后喷洒,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6.36%,残虫感染率为60%。同时N.L复合剂显示了对蝗蝻良好的滞育性能,秋末蝗虫残虫中尚有42—46%的蝗蝻因完不成发育阶段,丧失了生殖后代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田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种剂型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试验表明:绿僵菌饵剂手撒后,祁连山痴蝗Bryodema qilianshanenensis等几种蝗虫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的平均虫口密度由52.3头/m2降至17.6头/m2,防效66.5%,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11.8头/m2,防效76.7%;在绿僵菌油剂中,按1:1:3的比例加入绿百克和0号柴油,静电超低容量喷洒于蝗虫暴发区后,其防效较绿僵菌饵剂有所提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平均虫口密度由39.1头/m2降至9.4头/m2,防效75.8%,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5.6头/m2,防效84.6%;蝗虫感病试验观察发现:施药后3~4 d出现感病死虫,此时的虫态多为4~5龄若虫,成虫的死亡出现在施药后25 d;2种试验剂型的持续控制效果较好,施药后37 d收集僵虫时,成虫仍在陆续死亡;绿僵菌对其他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山西省阳高县4~9月草地蝗虫发生规律和数量。结果表明:4、5月蝗虫群落以各龄级的若虫为主,数量较多,且几乎只分布在茭蒿草原和狗牙根草甸中,说明这两类生境是上年蝗虫的主要产卵地和当年幼虫的主要栖息地;5月比4月数量略有下降,但5月以后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7月底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之后数量呈逐渐减少趋势,9月的数量最少、密度最小;逐月进行F测验,结果表明:4、5、6、7、8月各样本之间的虫口密度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月各样本之间的虫口密度差异为显著水平(P0.05);标准误差普遍较小,表明研究抽样误差较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阿鲁科尔沁旗3个主要草地类型蝗虫发育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蝗虫孵化出土日期和虫龄发育动态,虫口密度动态,各类型草地蝗虫种类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蝗虫种类达15种,不同草地类型蝗虫种类不同;在土壤温度达到22℃以上,含水量达到5.4%RH以上时是草地蝗虫孵化盛期;根据各类型草地蝗虫虫龄发育情况和虫口密度变化规律,确定阿鲁科尔沁旗蝗虫最佳防治时间为7月9日~8月12日。  相似文献   

8.
结果表明:①在环青海湖地区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制剂后,当年防效显著,蝗虫的死亡率和感病率均出现2次峰值,分别达60%和40%以上;②跟踪调查后发现,蝗虫微孢子虫对青海草原蝗虫的持续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施用微孢子虫后6-10年,该地区的蝗虫密度仍然在防治指标以下,持续控制了蝗害。  相似文献   

9.
蝗虫微孢子虫中试灭蝗效果及生物复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蝗虫微孢子虫(N、L)中试灭蝗83万亩,总感染率为82.68%,校正虫口减退率67.63%,施用后2~3年感染率39%,4~6年为12.63%,且虫口密度每百网仅1.7~7.2头,远在防治标准以下;六种蝗虫病原菌及生物制剂灭杀蝗虫试验表明,IGR、Bt、Qyb、Jd四种效果较好,其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24%、81.25%、82.68%、79.45%;经与N、L混合喷洒或隔带喷洒灭蝗,其效果在72.49%~84.54%之间。尤以N、L与IGR隔带喷洒灭蝗不仅效果好,且残虫中有62.5%的3—4龄若虫,对蝗蝻的滞育性很强。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不同剂型金龟子绿僵菌对青海地区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开展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各设置3个试验小区,分别为A1、A2、A3区和B1、B2、B3区,A1和B1区为平地,A2和B2区为上坡地,A3和B3区为下坡地,同时设CK对照区;于施药前及施药后第5、10、15、30天对各试验区进行草原蝗虫虫口密度调查,计算施药后第5、10、15、30天的虫口减退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试验区的草原蝗虫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药前各试验处理区的虫口密度与CK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P〉0.05),绿僵菌2种剂型施药后第5、10、15、30天,各处理区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CK对照区(P〈0.05);施药后第10天,A2、A3区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B1、B2、B3区(P〈0.05);施药后第15天,A1、A2、A3区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B1、B2、B3区(P〈0.05);施药后第30天,6个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65%,绿僵菌油悬浮剂在下坡地施药效果最佳,虫口减退率达到71.86%。总体来看,绿僵菌油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略优于绿僵菌可湿性粉剂,且施药于下坡地时防治效果更佳。金龟子绿僵菌2种剂型都具有一定的水平扩散能力,施药当年控制草原蝗虫持续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同德县北巴滩进行了不同浓度蝗虫微孢子虫(N.L)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试验,并在1997和1999年对防治效果作了调查,结果表明N.L不仅当年虫口减退率和感病率可达60%和50%以上(30天),而且在1997年、1999年防区内平均感病率仍保持在30%和40%。说明N.L具有较强的水平扩散能力和垂直感染能力,可持续、有效地控制蝗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选择出适宜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最佳病源微生物农药,本文选择了0. 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SC、2. 5%绿僵菌OL、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P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试验,比较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速效性好于蝗虫微孢子,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5. 01%和84. 12%,显著高于蝗虫微孢子的防治效果;而蝗虫微孢子持效性好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药后30d防效为72. 32%,且残存蝗虫感病率30d时达到70. 01%,显著高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蝗虫感病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55%林丹浓悬剂,分别按每亩11克、16克、21克使用量喷洒。对照组使用20%辛马乳油和50%马拉硫磷乳油,喷洒量分别按每亩1克、100克,喷洒机械采用东方红—18AC型机动喷雾器。结果林丹三种不同施药量,杀灭率分别达到95.4%、95.5%、95.8%,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均达到理想杀灭效果。且成本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证明林丹对蝗虫毒杀效果明显,理想施药量为每亩6克(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4.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蝗虫病原真菌,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多年持续控制。以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为试虫,油剂处理后3天与野外网捕相同虫龄亚洲小车蝗混合饲养,试虫病、健比(单位:头)10∶50、20∶40、30∶30、40∶20,结果显示:病虫可以将绿僵菌疾病传播给健虫,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24.6%、31.0%、39.0%和52.0%。与健康短星翅蝗蝗蝻混合饲养,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15.6%、23.5%、32.7%和40.0%。野外圆心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区外疾病感染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处理后40 d施药区外400 m疾病感染率八个方向均值可达8.95%。不同方向疾病感染水平无显著差异,绿僵菌传播主要与草原蝗虫的活动、顺风风向显著相关。野外间隔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蝗虫移动扩散的习性可以有效地将病原传播到未施药区域,距离30 m、60m、120m间隔区域,药后49d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58.39%、63.41%、57.17%,因此30m、60m间隔施药方式在应用绿僵菌防治蝗虫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以2006年绿僵菌油剂处理区为基础,2007年调查411头蝗虫混合种群,39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9.49%;2008年调查532头蝗虫混合种群,8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1.5%。进一步利用绿僵菌M189菌株特异性SCAR标记技术,调查不同年份处理区绿僵菌土壤宿存能力,油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6.36%、7.69%、9.15%、9.05%;饵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17.78%、17.54%、16.13%、14.88%。  相似文献   

15.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的治蝗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贵强  张卓然 《草地学报》1995,3(2):164-170
在内蒙古用微孢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制成复合型毒饵防治草原蝗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微孢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1∶1及1∶3(W/W)混配使用的两个处理区,毒饵撒施后12天,亚洲小车蝗虫口减退率分别达89.3%和91.4%,调查施饵后35天的防效仍可达80.2%和84.1%。蝗虫混合种群在防后25天对微孢子虫病感染率调查结果,1∶1与1∶3处理区的混合种群感染率分别为10%和11%。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微孢子虫灭蝗效果,本试验调查分析了草原蝗虫发生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浓度的微孢子虫悬浮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微孢子虫悬浮剂对蝗虫防治均有显著效果,600ml/hm2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施药28d防治效果最高且均达到70%以上。说明草原蝗虫灾害爆发不严重时,用微孢子虫进行防治,可达到持续控制草原蝗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55%林丹浓悬剂,分别按每亩11克,16克,21克使用量喷洒。对照组使用20%辛马乳油和50%马拉硫磷乳油,喷洒量分别按每亩1克、100克、喷洒机械采用东方红-18AC型机动喷雾器。结果林丹三种没施药量,杀灭率分别达到95.4%、95.5%,95.8%,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均到到理想杀灭效果,且成本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证明林丹对蝗虫毒杀效果明显,理想施药量为每亩6克(  相似文献   

18.
草原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对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屏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地理特征、植被特征、优势种蝗虫种类及多年草原蝗虫分布和发生资料及生产实践经验,将内蒙古草原划分为呼伦贝尔温性干草原、大兴安岭南麓典型草原、大兴安岭北麓典型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苏尼特半荒漠草原、蒙古高原南缘典型草原、阴山北麓半荒漠草原、乌拉特荒漠草原、鄂尔多斯沙生草原、阿拉善荒漠草原10个蝗虫发生区。针对不同草原区域的蝗虫为害特点,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可持续的草原蝗虫防控技术体系,即协调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天敌防控、生态调控等措施,采用飞机、大型机械等配套施药技术,实现对蝗虫种群的持续控制,对于指导草原地区畜牧生产、实现草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30%茶皂素、菜颗·苏云菌、氟啶脲三种生物制剂进行防控草原蝗虫的药效筛选试验.通过试验表明:30%茶皂素、氟啶脲在1 350 ml/hm2、300 ml/hm2的剂量下对青海草原蝗虫的平均防控效果第5 d分别为92.59%和91.67%,防控效果理想,符合青海省草原虫害防控技术要求,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湘 《青海草业》2001,10(2):20-21
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和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的防治现状 ,同时对蝗虫微孢子虫的增殖和生产及微孢子虫的侵染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剖析 ;初步论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理以及持续控制草原蝗害的效果 ;针对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蝗害的特点和微孢子虫的应用前景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