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线条花叶病毒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为害小麦、玉米等大宗粮谷的病毒,给粮谷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我国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以该病毒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和国内外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CLIMEX和MaxEnt模型分别预测其在中国潜在适生区。两种预测结果均表明其在我国适生范围非常广泛,高风险区在我国中部地区,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防控该病毒的管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棉花根腐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菌,目前尚未在我国发生。本研究充分利用GIS工具及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技术研制开发棉花根腐病菌地理信息系统(CRRGIS)。该系统可对该病菌进行生物学、气象学分析研究,以此揭示棉花根腐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可能发生的区域,并预测其田间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3.
植物检疫术语是进行植物检疫工作交流的前提与基础,对植物检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及规范有害生物相关术语及其定义,明确了有害生物与外来物种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相关术语及其定义进行整理和规范,提出判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可结合适生性分析、传播途径、寄主情况及潜在的经济/环境影响等因素,从进入、定殖、扩散可能性及后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检疫性有害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有一定交集,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对生物入侵防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有害生物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相关术语进行规范也为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制修订提供了科学思路。本文提出的定义修改建议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方法较为概括,仅为定义和名单的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实际,融合定性、定量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在定性评估中,进行适生性、经济重要性等定性分析,明确我市具有较高传入风险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52种(属);在定量评估中,首次提出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研究建立了基于乡(镇)、区(县)、全市的层级递进式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确定了风险值为3.0以上的高风险重点防控检疫性有害生物16种(属)及重点监测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苹果异胫小卷蛾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我国没有发生,但近几年我国口岸已多次截获。本研究利用CLIMEX 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 GIS 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苹果异胫小卷蛾在我国目前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苹果异胫小卷蛾可能在我国南部地区适生,总的适生面积约为18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9%。高度适生区主要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等地区,以及这些省份以南的所有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小,低度适生区面积与高度适生区分布范围面积相差不大。鉴于苹果异胫小卷蛾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结果,针对其传入和定殖的能力,建议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控策略,加强苹果异胫小卷蛾检疫力度,严防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真菌有害生物——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在中国的适生性以及入侵风险,采用专家评判的生物学建模方法确立了其适生性评判标准,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同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量化分析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适生范围,中、高度适生区随季节变化明显。1—4月,中、高度适生区从南到北逐渐扩大;6月,高度适生区扩展到东北和新疆北部;9—10月,在苹果采摘前期和采摘期,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处于侵染活跃期,其高度适生区域面积最大,包含了陕西、河北、山东、甘肃、辽宁、河南、山西等我国苹果和梨主产区。按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对15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计算所得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54,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属特别危险。  相似文献   

7.
林伟  陈宏 《植物检疫》1992,6(2):108-112
有害生物适生性研究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明确有害生物在新区的适生地分布,无疑会大大提高对其宏观预见的准确性和检疫决策的科学性。然而,有害生物适生性研究相当复杂,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使早期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气  相似文献   

8.
苹淡褐卷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有害生物,利用 CLIMEX3.0软件对苹淡褐卷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该虫在我国的气候适生区域比较广泛,除新疆、吉林和黑龙江外,其他省份均有适生地区,适生面积约为369万 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8%。针对有害生物的传入和定殖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防止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9.
柑橘冬生疫霉( Phytophthora hibernalis Carne)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主要危害柑橘类作物, 在我国尚未有分布报道。本研究在柑橘冬生疫霉的生物学数据和中国748个站点的气象数据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CLIMEX 2.0和ArcGIS 9.0软件对柑橘冬生疫霉在我国的适生程度和适生范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柑橘冬生疫霉在我国的适生性较高, 适生范围涉及20个省、市(区), 其中, 中、高度适生区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台湾、香港。本研究明确了柑橘冬生疫霉在我国的适生性, 对科学制订针对该菌的检疫政策和措施、防范其入侵和进一步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定量评估有害生物的传入可能性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本研究以橘小实蝇为对象,结合口岸入境检疫记录及文献报道,利用概率分布拟合构成传入可能性的相关风险因子,通过随机模拟方法(MonteCarlo)来定量评估有害生物的传入可能性。研究表明,在目前进口规模及入境口岸实施2%抽样检疫的前提下,橘小实蝇随进口水果传入我国的可能性的概率为0.147。统计检验表明,进口规模(批次与数量)及产地果实的感染情况是影响到达口岸时每批水果中橘小实蝇数量的重要因素;入境后流向橘小实蝇适生地的比率、适生期间进口的数量及进入果园的水果数量是决定传入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加强入境后水果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传入风险。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基于B/S模型,其将病虫害预警过程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并通过网络将用户和领域专家联系起来。该系统包含:病虫害检索、数据采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汇总、气象数据查询、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系统管理8个子系统。构建本预警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实现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灾情远程监控、及时制订防治决策,最终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是新开发的一种虫情自动观测工具,经初步应用观测,证明该灯具有诱测害虫种类多、数量大、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使用安全等特点,可有效提高虫情监测的时效性和预测的准确性,并减轻测报人员工作强度,符合病虫测报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的发展要求.在总结该灯对害虫诱测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应用于系统害虫观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准确的害虫预测是科学防治害虫的前提。我国已开发了大量害虫预测模型,但未形成方便获取及应用的软件,用户难以理解复杂的数学模型,模型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本研究收集了50余种重要害虫,查阅筛选出预测预报模型文献350篇;按害虫名称、发生地点、预测内容对模型进行提取、归纳;利用VBSCRIPT技术对模型进行了程序化表达;设计了预测结果评价模块,构建了农作物害虫预测模型网络共享平台系统。系统在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无安装B/S框架网络设计,系统主体由用户模块、模型模块、预测模块、评论模块和害虫预测模型库组成,将复杂的害虫测报模型转变成方便用户操作的页面填空模式,用户只需确定害虫名称并选取预测模型,即可得出预测结果,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评价。搭建了害虫测报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明确其在广东省的适生区域对该虫的科学监测及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西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和ArcGIS对西花蓟马在广东省的适生性、寄主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广东省有广泛的适宜分布区,但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其中雷州半岛、韶关、清远、河源、梅州、惠州等地区的适生程度相对较高,而珠三角及潮汕地区适生程度较低。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广东省一年可发生18~24代。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业病虫电视预报 1a的实践显示 ,这一病虫预报发布形式 ,具有信息覆盖面广 ,传播速度快 ,图、文、声并茂等优点 ,是适应病虫预报传播的特殊需要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 ,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病虫预报可视化具有形象生动、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等优点,是更好发挥预报作用的最佳方式。大范围实施这种预报发布形式的条件,目前已基本成熟,经过努力,必然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7.
Knowledge of pest population dynamics is required to assess the future abundance of a pest, the losses to be expected 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Mortality of pests caused by diseases can greatly influence their development and a valuable assessment can therefore only be based on healthy individuals. Examples of monitoring the health status are usually taken from the forest and from such insects that develop slowly and allow an assessment of the epizootic before the damaging final instar has been reached (caterpillars, sawflies). In agriculture, the tendency of reducing crop rotation increases the permanence of regulative forces and is consequently favourable. This allows for a more precise predi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pizootics. Recen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appropriate sampling of aphid population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ir health status in respect to fungal epizootics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forecast on future trends in population 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环境气象条件对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进行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的气象预测预报,对林业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甘肃小陇山林区落叶松球蚜性喜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上年初秋较高温度环境利于落叶松球蚜营养累积,有利越冬成活率的提高;仲春-初夏温暖、干燥、晴天少雨的天气气候条件,利于虫体增大和干母产卵、若虫孵化,提高蚜虫数量而导致落叶松球蚜大面积发生发展。通过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气象预测预报模型历史回代检验,16年预报危害面积与实际危害面积平均绝对误差百分率3.8%,绝对误差百分率5.0%以内预报准确率81%;绝对误差百分率10.0%以内预报准确率94%。对2008、2009、2010年三年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进行试报检验,3a试报面积分别为16.8km2、16.1km2、16.07km2,平均绝对误差百分率2.37%,均在5.0%以内,试报准确率达100%,预报效果极为理想,可以为林业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棉花害虫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类群,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测报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重点总结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盲蝽等主要害虫在成虫诱集工具、田间虫量调查方法、发生期与发生程度预报和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展望了未来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大区监测手段和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increasing human trade networks have interacted with other global changes – such as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 to accelerate the range expansion of pest species worldwide. In this special issue, we present a series of articles that model the risk of establishment and spread of non-native harmful species, as well as shift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ve pest species. We also provide a state-of the art review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for pests, weeds, and pathogens. Recent advances in modelling approaches have allowed us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our abilities to predict changes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these too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enhance biosecurity planning and pest management. We expect that this special issue contributes toward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pproaches to model pest specie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expansion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