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在小绿叶蝉防治阈值的研究中,同时调查了不同的虫口密度和芽叶的被害程度对茶树芽叶重量损失率的影响,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作为小绿叶蝉对茶树为害造成芽叶重量损失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抗性水平茶树应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挥发物释放及相关代谢机制,以抗虫茶树品种举岩(JY)和感虫茶树品种恩标(EB)为试验材料,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结合GC-MS技术检测茶树在小贯小绿叶蝉取食不同时间(6、12、24、36、48、72βh)释放的主要挥发物组分,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主要挥发物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趋势。结果表明,在健康状态下,茶树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较少;在虫害后不同时间段的茶样中检测到顺-β-罗勒烯(β-Ocimene)、(E)-4,8-二甲基-1,3,7-壬三烯[(E)-4,8-dimethyl-1,3,7-nonatriene,DMNT]、芳樟醇(Linalool)、法尼烯(Farnesene)等10种主要挥发物。其中,单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感虫品种茶树上含量高,倍半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抗虫品种茶树中含量高。转录组数据显示,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中调控萜类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被明显激活。调控单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感虫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调控倍半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抗虫品种中的表达量与感虫品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茶树抗虫机制和小贯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假眼小绿叶蝉是浙江松阳县茶园最主要的害虫,发生为害较重。2008年进行了7种新农药防治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尽、吡蚜酮、天王星和艾美乐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烯啶虫胺防治小绿叶蝉总体效果较对照药剂吡虫啉差;氯噻啉、美加农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nkii Matsuda)是苏州茶区的一种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为害,受害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苏州有茶园面积3.65万亩,茶叶总产量350 t,总产值2.9亿多元,是苏州农业的名片产业。近年来,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呈现虫量大、世代多、范围广、危害重等特点,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本试验选用4种新型药剂和2种当前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常规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便生产上轮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生物活性。分别使用植株选择着落法、Y形嗅觉仪和改良熏蒸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并且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胜红蓟精油的化学成分,初步探讨了化学成分与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忌避和熏蒸活性,浓度越高,效果越佳。精油含量为200μL·mL~(-1),忌避率达到100.00%;精油含量为100μL·mL~(-1)和50μL·mL~(-1)时,处理小贯小绿叶蝉5 min,忌避率分别为91.67%±1.67%和76.67%±1.67%;精油含量为5μL·mL~(-1)时熏蒸小贯小绿叶蝉12 h,死亡率为100%。并且胜红蓟精油中检测出24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61.53%)、早熟素I(11.09%)和早熟素II(7.79%)。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可能与其主要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证明,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具有开发成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正>小贯小绿叶蝉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为害,干扰茶树营养物质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此外,受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后的芽叶,加工成品率降低,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现有防治主要农药吡虫啉、虫螨腈、联苯菊酯等因抗药性问题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出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有效药剂,2016年笔者开展了5种农药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田间效果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绿叶蝉消长规律及气象因子对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是我国广大茶区为害茶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消长以前曾作过研究,测报方面的研究也有报导。本文系笔者于1978—1982年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定期、定园对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自然消长调查的结果,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的气象因子对小绿叶蝉消长影响,为今后小绿叶蝉的测报提供了一参些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分别在春季、初夏季节、盛夏季节和秋季开展了茶园不同悬挂高度黄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春季茶园和秋季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2 m;在初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2~0.2 m;在盛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6 m.  相似文献   

10.
小绿叶蝉是茶树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受天气的影响,近几年小绿叶蝉在河源地区茶园中愈发严重,且为害期愈发长,几乎全年都有。在倡导生态健康食品的大背景下,用药物防治小绿叶蝉多少有点投鼠忌器。如不施药,按传统工艺加工,则品质不佳,颇让种植户纠结。当地茶农跳出传统思维,因势利导,通过创新工艺,将小绿叶蝉为害鲜叶加工利用,变废为宝,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杭州地区茶叶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为害,受害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为有效控制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本试验选择30%唑虫酰胺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为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茶园间作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Matsuda)的生态调控作用,本研究开展樱花(Cerasus sp.)、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油菜(Brassica napus L.)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时序动态,及其天敌功能团组成结构、种群数量时序变化调查,分析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和益害比。结果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和油菜-茶中小贯小绿叶蝉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与常规茶园无显著差异,但发生量较同期常规茶园显著下降(P=0.034<0.05),全年分别下降25%~225%、20%~82.6%和20%~100%;经调查、鉴定得出,同期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隶属于蜘蛛目、脉翅目和膜翅目,共计9个科、12个种,均为肉食性节肢动物;不同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种群的优势种、从属种和偶见种存在差异;与常规茶园相比,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可显著提高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P<0.05),油菜-茶可显著提高茶园中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发生量,但对蜘蛛的发生量无显著影响;樱花-茶的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功能团益害比显著高于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油菜-茶的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与常规茶园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当兰氏距离为4.79时,茶树间作模式分为2类,一类为常规茶园,一类为樱花-茶、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樱花、圆叶决明、油菜能有效降低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量,提高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和益害比,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起到明显的生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强 《中国茶叶》2008,30(8):25-25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茶树害虫。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为害,干扰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全年以夏秋茶受害最重,一般受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可使夏秋茶减产10%~15%,为害严重年份减产可高达50%以上。此外,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后的芽叶,在加工过程中易断碎,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假眼小绿叶蝉 Empaasca、pirisuga为主的茶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一类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害虫。科学合理地制定其为害程度分级标准,对于正确地测算该虫的为害损失,估计其防治效果和开展预测预报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虽有这方面的报道,但仍然存在级值界限不够明确,在实际调查中不便掌握的问题。1988~1989年,笔者在研究该虫对茶树新梢损失率的同  相似文献   

15.
2013-2014年,通过检叶法对无锡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并对5种药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无锡地区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全年呈现2个发生高峰,第1高峰在6月,第2高峰发生在11月,第1次虫口高峰的虫量高于第2次发生高峰。茚虫威乳油、虫螨腈悬浮剂和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具有较高的防效,药后1d防效达90%以上,药后14 d内防效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是福建省茶区首要害虫,以成、若虫刺吸茶梢汁液为害,受害的芽叶叶脉、叶缘变暗红色,形成"焦头、焦边",造成减产,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常年发生面积480万亩次。目前生产中仍多采用吡虫啉、联苯菊酯等化学农药,导致假眼小绿叶蝉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黎芦碱和苦参碱为植物源农药,具有无公害、广谱、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适用于无公害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性产品。为探讨0.5%黎芦碱和1.5%苦参碱两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茶树害虫绿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茶树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及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变化,探明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艾蒿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间作实验设置为茶-艾蒿间作和茶单作2个处理。以茶园单作为对照(CK),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检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茶树鲜叶生化成分指标。【结果】艾蒿间作茶园中除土壤有效磷外,茶树根际的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增加23.08%和30.63%;茶树-艾蒿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与CK比较,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茶园间作艾蒿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茶小绿叶蝉高峰期,与CK比较,艾蒿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极显著下降了35.53%;茶园间作艾蒿增加了蜘蛛种群数量,从5月25日开始,艾蒿间作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茶单作茶园,5月25日蜘蛛总数量急剧增加,数量为单作的3倍。【结论】茶园间作艾蒿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茶园间作。  相似文献   

18.
正蝉、螨、蚧、蛾历来是浙江新昌县四类主要茶树害虫,以蝉为首。小绿叶蝉在新昌发生面广、繁殖快、危害重。小绿叶蝉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为害幼嫩芽叶,形成焦边、焦叶,严重的茶园似火烧状,既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运输与积累,又影响茶树的生育,导致茶叶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由于小绿叶蝉发生时间长,繁殖代数多,跳来飞去活动力强,不但为害茶树,又可食害豆类、蔬菜等多种作物以及嫩绿杂草,因此防治较难。  相似文献   

19.
在茶树害虫中,茶小绿叶蝉发生的普遍性和为害程度均居首位。茶小绿叶蝉以成、若虫集中为害茶树嫩梢,受害茶树芽叶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色焦枯,芽消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发芽。危害严重时常使夏、秋茶严重减产。宁德地区,由于个绿叶蝉为害,造成产量损失10-25%。每年用于防治的费用占茶树防治费用的一半左右。过去习惯采用乐果、敌敌堤防治,近几年来尽管浓度提高3-5倍,但防效仍不高,为了寻找一种可以代替乐果、改敌畏的农药,我们于1989年至1992年引起一批新农药于宁德地区农科所茶园进行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福建大田美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于夏梢生长初期在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农药形成不同虫口密度,测定不同虫口密度与产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美人茶小绿叶蝉每百梢虫口数量与产值间的曲线拟合方程为Y=-0.1926X^2+43.337X-1524.7(R^2=0.9844),为保证最大的经济效益,大田县美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为每百梢虫口125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