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阿克苏地区 3 年生盆栽灰枣树为试材,用称质量法对其不同灌水定额的耗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试验设 20 mm(C1 处理)、25 mm(C2 处理)、30 mm(C3 处理)、35 mm(C4 处理)和 40 mm(C5 处理) 5 个灌水定额处理,各处理灌水周期相同。结果表明,各处理单株日耗水量分别在 1.09~3.45 mm(C1 处理)、1.40~4.00 mm(C2 处理)、1.56~4.50 mm(C3 处理)、1.87~5.21 mm(C4 处理)、2.01~5.59 mm(C5 处理)之间变化,随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值为 368.6~635.1 mm,各灌水处理花期的耗水模数明显高于其他生育期,耗水模数在 36.6~38.1 %之间变化。当灌水定额为 20~35 mm 时,红枣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大增加,当灌水定额为 40 mm 时,红枣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减小,各处理产量在 a=0.05 水平下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当灌水定额达 35 mm 时,红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
以阿克苏地区3 a生桶栽灰枣树为试材,用称质量法对不同灌水定额下耗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试验设20 mm(C1 处理)、25 mm(C2 处理)、30 mm(C3 处理)、35 mm(C4 处理)和 40 mm(C5 处理)5 个灌水定额处理,各处理灌水周期相同。结果表明,各处理单株日耗水量分别在 1.09~3.45 mm(C1 处理)、1.40~4.00 mm(C2 处理)、1.56~4.50 mm(C3 处理)、1.87~5.21 mm(C4 处理)、2.01~5.59 mm(C5 处理)之间变化,随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值为 368.6~635.1 mm,各灌水处理花期的耗水模数明显高于其他生育期,耗水模数在36.6%~38.1 %之间变化。当灌水定额为 20~35 mm 时,红枣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加,当灌水定额为40 mm时,红枣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减小,各处理产量在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当灌水定额达35 mm时,红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赵建国  马英杰 《节水灌溉》2014,(5):25-28,37
2013年对吐鲁番葡萄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水实验,灌溉定额分别为720、850和960mm,滴灌带间距设置为40和60cm,监测并分析葡萄生长期生长指标、耗水和产量等数据。结果表明:滴灌带间距为60cm时的葡萄在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上优于滴灌带间距为40cm的处理;各灌溉定额处理的葡萄整个生长期耗水由低到高再降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其中葡萄的浆果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其他依次为浆果成熟期和枝蔓成熟期、新梢生长期、花期和萌芽期;灌溉定额850mm的W2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优于灌溉定额960mm的W3处理,增加灌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增加葡萄产量。在综合考虑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情况下,滴灌带铺设间距为60cm,灌溉定额为850mm为宜。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灰枣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新疆阿克苏的灰枣为试验材料,考虑灌水定额和滴头流量两个因素,设置4个不同的灌水处理进行大田试验。滴头流量相同时,灰枣全生育期的耗水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当灌水定额相同时,增大滴头流量会增加灰枣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滴头流量相时,灰枣产量及枣果品质中除总酸含量及单果重外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灌水定额相同时,红枣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总糖含量,商品率均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增加,但上述各指标除总糖含量外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较优处理为灌水定额30mm,滴头流量为3.75L/h。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利用盐化土壤,发展节水灌溉,通过设置3种水量水平(510、340、255mm)和2种灌水矿化度(0.7和3g/L),研究盐化土壤种植春玉米时,节水灌溉对春玉米产量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量和灌水矿化度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春玉米耗水量随灌溉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微咸水处理的耗水量低于淡水处理的耗水量。灌溉水量越少,土壤水分越能得到充分利用,50~100cm土层的水分利用程度越高。灌溉水量为340mm时,产量与充分灌溉相比减少不超过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左右,节约用水170mm。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适宜于赤峰地区滴灌玉米的灌水定额,在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乡南平房村示范基地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个灌水定额水平,分别为180(GGDE1)、240(GGDE2)、300(GGDE3)、360(GGDE4)m3/hm2,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覆膜滴灌玉米生长状况、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分析了玉米耗水量与产量、边际产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水定额300m3/hm2的处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在玉米苗期、灌浆期表现出比其他灌水定额处理好;膜下滴灌玉米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穗重、行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同样随灌溉定额增加呈递增趋势;穗长和穗行数规律性不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玉米耗水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400.83~449.63mm是进行灌溉确定滴灌灌溉定额的主要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7.
研究恰当的灌水定额对于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首先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耗水量与产量的影响;再次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指标进行评判,并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法进行对比;最终获得河南豫中地区最优灌水定额。结果表明随灌水定额的增加,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叶面积指数基本呈增加趋势;夏玉米的总耗水量和灌溉定额基本上呈协同增加(或降低)变化;夏玉米产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灌水定额75、90和105 mm处理的WUE普遍较高。利用改进综合模糊评判法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方法获得结果基本一致,对夏玉米灌水定额综合评判具有可行性。通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3 a数据分析可知,T5处理最优。因此,在该地区苗期灌水定额60 mm,拔节后灌水定额105 mm时可实现夏玉米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枸杞覆膜与不覆膜滴灌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和灌溉定额对枸杞产量的影响以及枸杞耗水规律。结果表明,(1)除F6(灌溉定额2 160 m3/hm2)、F7(灌溉定额2 430 m3/hm2)处理外,覆膜处理产量均高于不覆膜处理。随灌溉定额增大,覆膜和不覆膜枸杞产量均先增大后减小。当灌溉定额为1 620 m3/hm2时,覆膜和不覆膜枸杞产量均最高,覆膜枸杞产量最高为10 400.7 kg/hm2,不覆膜枸杞产量最高为9 923.40 kg/hm2。(2)不覆膜比覆膜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平均值高19.02 mm。覆膜与不覆膜枸杞各生育期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随生育期延长均先增大后减小,均呈"果熟期落叶期开花初期春梢生长期"的变化趋势。(3)覆膜枸杞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2.99 kg/m3,不覆膜枸杞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2.76 kg/m3,覆膜高于不覆膜。除F6(灌溉定额2 160 m3/hm2)、F7(灌溉定额2 430 m3/hm2)处理外,膜下滴灌枸杞各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不覆膜。枸杞膜下滴灌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棵间蒸发,有效节约水资源,适宜在宁夏中部干旱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灌水频率对作物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但对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研究并不多见。以菊芋为材料,分别在苗期(S)、枝繁叶茂期(L)、现蕾期(B)和开花期(F)施加不同灌水组合,包括苗期600 m3/hm2(S600,下同)处理J1、S600+L600为J2、S600+B600为J3、S600+L300+B900为J4、S600+L900+B300为J5、S600+L600+B300+F900为J6及全生育期不灌水的对照CK,研究菊芋农田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枝繁叶茂期和苗期是菊芋水分消耗和需求最大的时期,其次为现蕾期。不同灌水频率下菊芋苗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差异不大(p0.05),但与不灌水相比差异显著(p0.05)。枝繁叶茂期和现蕾期缺水导致菊芋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显著下降,而开花期灌水菊芋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显著增大。菊芋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但灌水频率和总灌水量一定时,不同生育期灌水量分配对菊芋耗水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水频率下菊芋全生育期耗水量比不灌水显著增加55.3%~205.6%,灌水频率越高耗水量越大。菊芋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增大而降低,但相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下菊芋生育期内灌水量不同时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总体而言,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在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特征方面明显不同于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粮食作物,应保证营养生长期和并进生长阶段的水分供应以满足蒸腾需水和光合同化对水分的需求,而生殖生长期则应适当减少灌水量以抑制作物奢侈蒸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耗水规律及植株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试验以10 a生成龄核桃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灌水定额(375、450、525 m~3/hm~2)作为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新梢长度与果实横、纵径大小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耗水量则随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增大。在硬核期和油脂转化期,核桃的蒸发蒸腾量达到峰值,耗水量也达到全生育期最高,3个处理这两个生育期的耗水模数之和分别达到66.52%,70.25%,72.00%。不同灌水处理下核桃的Kc整体上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成龄核桃单日ET_0从开花结果期至油脂转化期整体呈抛物线特征。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灌水定额为450 m~3/hm~2的处理2为最优处理,适合在实际生产灌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蔬菜的耗水规律,基于温室豆角滴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寒地温室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对秋季豆角耗水规律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角在苗期耗水模数最高为37.75%,在开花期耗水强度最高为2.83mm/d;苗期灌水量对豆角产量的影响显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灌溉模式为:苗期灌水定额为12mm、开花期灌水定额为12mm、结荚期灌水定额为24mm、采摘期灌水定额为6mm,可提高产量7.6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98.26%,达到27.48kg/m3,该节水灌溉模式可实现豆角高产及水分利用高效的统一,为指导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豆角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坑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和灌水定额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耗水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分蘖数倍增是拔节以前冬小麦LAI增加的主要动力;各轻旱和中旱处理间的总耗水量差值以及冬小麦苗期耗水量均随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冬小麦的茎粗和千粒质量受土壤水分及灌水定额影响均不大;各受旱处理的总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适宜水分处理下降了约11.98%~35.32%和8.87%~31.12%。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WUE,选择灌水定额105 mm作为冬小麦受旱条件下的适宜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耗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土壤含水率作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夏玉米的几个农艺性状、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育前期灌水定额太低(≤45mm)会抑制夏玉米地上部植株的生长;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果穗性状得到了提高和优化,其耗水量也不断增加,高灌水定额处理(105mm和120mm)的百粒重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不同灌水定额处理条件下夏玉米的WUE在2.34~3.03kg/m^3之间,其中灌水定额105mm处理的WUE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是兼顾产量与节水效益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红枣不同生育期的耗水规律,确定灌溉施肥制度,通过大田和室内实验,对不同灌溉和施肥水平下的红枣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枣树整个生育阶段的耗水量为355.42~554.39mm,枣树的需水临界期为开花坐果期,耗水量最大,芽期、新梢生长期耗水量最小;综合考虑产量和灌水施肥效益,初步确定灌溉定额为5 400m3/hm2、施肥量2 250kg/hm2为最优的灌溉施肥方式,既能满足红枣对水分的需求,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初步制定了大田红枣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5.
喷灌定额和灌水频次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圆形喷灌机不同灌溉定额和灌水频次对冬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于2014—2016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水肥一体化大田试验,共设置3种灌水处理(W1、W2、W3),其中2014—2015年灌溉定额分别为135、112.5、90 mm,2015—2016年分别为154.5、132、109.5 mm。每种处理在冬小麦的返青-拔节、拔节-抽穗和抽穗-灌浆期土壤含水率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75%和75%时进行灌水。每个生育时期又按灌水定额设置为1次灌水(C1)和均分成2次灌水(C2),其中C2处理2次灌水时间间隔为9 d。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的阶段耗水量和日均耗水量均最大,W1处理产量最高。2015—2016年灌溉定额与灌水频次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水分利用效率有随灌溉定额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W3处理的2.28 kg/m3。在W1和W2处理下,分2次灌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穗数、产量和容重等指标,其中W1C2组合获得最高产量9 286.4 kg/hm2。灌溉定额与灌水频次组合对产量的效应中,灌溉定额起主导作用。建议北京地区冬小麦在圆形喷灌机条件下采用W1C2灌水方案,在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期分别灌水45、55.5、54 mm,且均分成2次灌水。  相似文献   

16.
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缺水以及不同程度的缺水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干旱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观测:枯水年份,冬小麦各生育期耗水比例相差较大,0~80cm土层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绝大部分,总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会产生显著影响,灌水可显著提高植株叶面积,不灌水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与耗水量;灌1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高于灌2水和灌3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其中以T2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边际效益最大;灌冬浇水与拔节水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半干旱区水资源不足时,可作为冬小麦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17.
调亏灌溉对日光温室青茄品质和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调亏灌溉对青茄耗水规律、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青茄耗水高峰出现在成熟采摘期,该阶段耗水模系数在49.96%~64.11%之间;苗期的耗水量最小,其阶段耗水模系数在8.64%~16.68%之间。苗期和成熟采摘期适度调亏灌溉(灌水定额为适宜供水的80%)可提高青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开花坐果期水分过度亏缺(灌水定额为适宜供水的60%)对青茄品质有所改善,但显著降低青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拟定日光温室青茄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溉制度为,灌水周期10d,苗期和成熟采摘期适度亏水,灌水定额分别为12mm和20mm;开花坐果期宜充分灌溉,灌水定额为25m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低水分处理W1:216mm、中水分处理W2:288mm、高水分处理W3:360mm)对机采棉根系分布、耗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质量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根长密度则先增加后降低。低水分(W1)处理促进各层根系生长,根长密度以30~40cm土层最大,中高水分(W2、W3)处理以20~30cm最大。棉花耗水量与灌水量呈正比,花铃期耗水量最高,各处理耗水差异主要集中在花铃期与吐絮期。高水分(W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低水分(W1)与中水分(W2)处理分别增加29.3%与25.6%;单株成铃数以高水分(W3)处理最高,中水分(W2)处理单铃质量最大,单株成铃数较高是高水分(W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后认为,尽管根系分布对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影响,但各处理耗水与产量差异主要由土壤水分状况决定,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溉量360mm处理可实现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黄淮地区冬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90 mm (W1)、60 mm (W2)、0 mm (W3))和施氮量(300 kg/hm2(N1)、225 kg/hm2(N2)、150 kg/hm2(N3))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从0增加到90 mm,冬小麦耗水量增加了67~106 mm,降水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耗水量和土壤供水占耗水量的比例增加,降水所占比例降低。相同灌水条件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从15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土壤贮水量消耗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从1.6%~4.9%增加到8.3%~9.9%。拔节期灌水、追施氮肥提高了拔节—开花期、开花—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和平均日耗水强度;与W3N3处理相比,随灌水和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了7.4%~63.5%;增加灌水量降低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降水利用效率。在W1条件下,N1、N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N3提高了18.18%~22.98%、24.66%~26.32%和24.68%~26.32%;在W2、W3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土壤水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减小。【结论】在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拔节期灌水90 mm、施氮225 kg/hm2和拔节期灌水60 mm、施氮300 kg/hm2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兼优的灌溉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20.
灌水模式对油葵耗水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种灌水处理模式和对照旱地油葵田间试验,探讨了灌水模式对油葵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葵出盘前和灌浆后耗水量比其他时段多50%以上。在油葵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水定额120mm,灌两次水的灌水模式的产量最高,为2268kg/hm^2,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出现在灌水定额66mm的灌水模式,灌水量增加反而使水分利用效率下降。经济分析结果表明,纯收入最高值出现在灌水模式93mm灌二水的处理,为2871元/hm^2,灌水定额增加或减少均导致经济收入下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123mm)灌二水时,为了兼顾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收入,油葵最佳总灌水量以208-218mm为宜。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超过350mm的丰水年份不应该再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