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微孢子虫是母蛾检疫的唯一对象,为探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了解其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用患微粒子病的家蚕雄蛾与未患病雌蛾(各50只)进行交配试验,并统计分析交配后的感染率。结果表明:患有家蚕微孢子虫的雄蛾,能通过雌雄蛾交配把微孢子虫传给雌蛾,雌蛾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6%,其交配传染率达78.57%,增加了各级蚕种因母蛾检测有微孢子虫而淘汰的风险系数。因此,蚕种生产过程中防微病工作很重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断幼虫期食下感染的途径,减少因雄蛾感病通过交配而传给雌蛾的概率,减少蚕种损失。  相似文献   

2.
4 蚕种质量监测及检验技术研究情况 1988年开始,我省暴发家蚕微粒子病,使农村蚕业生产损失严重,为了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省内蚕种生产、检验部门对检测手段和检验方法进行改进,实施了新的概率计算抽样袋蛾集团镜检,采用了科学实用的集团磨蛾镜检办法,从此结束了延用多年的百分比抽样、单蛾镜检的老办法。 家蚕微粒子病的核心检验方法是母蛾显微镜检查,母蛾显微镜检查自法国著名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在桑蚕一代杂交种中,存在着母蛾检验合格带毒的蚕种批次,其微粒子病卵率检疫却超标的正常情况;也存在母蛾检验无毒的蚕种批次,其微粒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母蛾镜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简称Nb)是目前最主要的检疫手段,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Nb检测技术,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纳米金(AuNPs)比色法原理,对AuNPs探针的制备及其标记的最佳抗体浓度和最佳pH值进行探究,以及探究AuNPs比色法检测Nb的灵敏度。结果表明,Nb抗体与AuNPs(20 nm)结合最佳浓度为每500μL AuNPs溶液中添加5μL 0.5 mg/mL抗体蛋白,标记最佳pH值为8.5。AuNPs比色法能够最低检测出Nb蛋白量为10 ng。本研究成功建立一种基于AuNPs比色法检测Nb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生 《广西农学报》2007,22(4):50-5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是蚕种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介绍蚕种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一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通过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f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不同概率计算方法,根据数理统计和检验原理分析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存在的误差。结果表明,由于检验系统误差的存在,设置原种集团母蛾全数检验的质量接收(拒收)限时应更多地考虑系统误差对蚕业生产的影响,且现行标准以批病蛾率作为检验接收(拒收)质量限有待商榷。准确原种病蛾率的计算应考虑对有毒集团中出现多个病蛾的情况进行修正,用实际检验母蛾数进行计算;在不考虑缺蛾影响时,用检验无病蛾集团出现概率作为合格标准的判断方法亦可行。  相似文献   

7.
桑园防虫网可有效隔离桑树与外界环境中动植物的直接接触,既防止野外昆虫与家蚕微粒子病的交叉感染,减少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又能提高桑叶内在质量与桑叶的清洁度。有利于提高家蚕的食下量与消化率,提高种茧的结茧率、健蛹率以及蚕种繁育的产质量。针对防虫网的结构与功能、选材合理性和使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科学设计,能大大降低生产风险,改变蚕种生产过程只有通过全龄桑叶药物浸渍消毒这个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方法,增强蚕体体质,提高种茧质量。因此种茧饲料桑园采用防虫网覆盖这种简单适用而又有效的防虫技术,在蚕种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
制好春蚕种,种卵微粒子病毒检出率要控制在0.5%以下、千克茧产卵量达90g以上、孵化齐一、孵化率达95%以上。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经销蚕种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社会责任高于企业利润,下面介绍制种方法和措施以适合蛹、蛾、卵的生理要求。1制出高质量种卵的要求和做法1.1要储备合格种茧参加制种合格种茧标准:蛹期无毒、蛹体饱满、雌雄比例不低于42∶58。  相似文献   

9.
养蚕行业一直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推动养蚕行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要对养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进行重点的防治和治理,在养蚕的过程中,家蚕微粒子病在桑蚕良种繁育的过程中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要做好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要在预防的基础上综合控制防御的工作,创新微粒子病的防御措施,本文介绍了集中家蚕微粒子病的防御制度,提高蚕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DNA分子标记法检验桑蚕种微粒子病的抽样方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桑蚕成品卵微粒子病DNA分子标记法检验,设计了抽样检验方案。用此方案进行的抽样检验不仅保证了将不合格蚕种判为合格蚕种的概率控制在1.5%以内,而且能减少将合格蚕种判为不合格蚕种的概率。检验的数量一般随总体病卵率P变化而变化,所以应用本检验方案,当P较大或较小(相对于0.15%)时,需检验的样本数量将显著减少。该方案有两种续贯检验方法和一种类似NY/T 327-1997行业标准规定的二次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微粒子病是家蚕5大传染病之一,也是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检疫对象的蚕病.历史上法国曾因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经食下和胚种2种途径传染.因此世界上蚕种塑育、普种改平附为袋制,进而原种改袋制为框制,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蚕业、蚕种生产的迅猛发展,原蚕区制种的大幅度扩大,微粒子病在一些地区发生和蔓延,而且危害严重.防治微粒子病已成为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的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疫病,是蚕业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不同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特征分析可为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为了充分了解现有主要实用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感染抗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选择产业中近30年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及云南常用的8个高产优质亲本品种(871、 872、芙蓉932、湘753、菁松B×A、皓月B×A、苏菊和云7),分别测定其对家蚕微粒子的抗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规律.经研究发现8个现有生产中常用品种对微粒子抗性明显不同,当母蛾带毒程度100时,云7的子代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分别为54.4%和82,均为最低;相对于易感原种871,其子代感染率提高了21.2%,子代感染强度数值提高了34,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差异均十分明显;同一原种感染程度不同的母蛾胚传存在差异,一般胚传带毒与母蛾带毒呈正相关,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是影响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掌握母蛾感染程度与胚传带毒之间的规律,可为原种间抗性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家蚕微粒子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新方法。[方法]利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微孢子虫、感病家蚕幼虫和蛹及带毒蚕卵,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家蚕和微孢子虫作用的差异及其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以20-160 Gy剂量辐射,不能杀死微粒子,不能去除感病蚕体的微孢子虫。感病家蚕幼虫体重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感病蚕的死亡率在80 Gy以上处理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辐射处理卵的孵化率降低,孵化蚕的带毒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孵化蚕和未孵化蚕总的带毒率降低;20-160 Gy小剂量辐射,不能去除蚕蛹体内的微孢子虫。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蚕蛹羽化率、母蛾带毒率、卵带毒率和雄蛾交配能力逐步降低,但20 Gy辐射处理的蛹羽化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结论]低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家蚕卵具有一定的除毒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食下传染和蚕种带毒传染,防控环节多,防治难度大。本文总结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晓 《河南农业》2014,(21):20-20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桑生产的疫病,最近几年在农村养蚕中多有发生。因此,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已成为蚕桑生产的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性蚕病,它的发生、发展和病原的存在、养蚕的环境条件以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发生该蚕病的主要原因是蚕种带毒、环境污染、忽视"防微"。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各阶段的消毒工作。一、养蚕前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株从家蚕体内分离获得的新微孢子虫(GXM2)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全面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GXM2添食感染家蚕的病症,以半数感染浓度(IC50)法测定GXM2对家蚕的食下感染力,镜检调查GXM2的胚种传染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2孢子的形态、血清学反应、生活史及内部结构.[结果]GXM2感染蚕体病症为:发病急,病程短(6~9 d),出现不蜕皮或半蜕皮症状,类似生理性病害.GXM2对家蚕(蚁蚕)的IC50为2.76×105个孢子/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4.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1.19%.GXM2呈卵圆形,大小为(2.49±0.10) μm×(4.19±0.15)μm.GXM2孢子在N.b免疫抗体血清中未能发生凝聚反应,其生活史中发现单核和双核并存,均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单核、双核两种成熟孢子;GXM2孢子的极丝有9~11圈,与N.b孢子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GXM2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危害性,与N.b异属异种,即要求进行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应采取分类检验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宫栋材  张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79-179,210
结合多年从事蚕种生产和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实践,总结出抓好蚕宝和桑园防治蚕微粒子病的2个重点环节,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综合的若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自家蚕微粒子病被发现近200a来,它给世界各养蚕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总结家蚕微孢子虫现有的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该研究主要对近些年来在光学显微镜检测、电镜观察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家蚕微粒子病进行更快速、准确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75-1178
针对目前南阳市柞蚕微粒子病高发现状,借鉴桑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叶面消毒技术,探讨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壮蚕期用防微灵1∶100倍和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较好,镜检各龄迟眠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化蛾逐蛾镜检,均没检出微粒子孢子,蚕期无毒性反应,对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合格卵圈率、单蛾产卵量等均无明显影响;连续2代喂饲的原蚕,1∶100倍药液对次代原蚕的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都有不良影响,茧的性状和卵量亦有下降倾向,而1∶200倍药液则无不良影响。说明壮蚕期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