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曙光油桃为试材,研究了发育过程中蔗糖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发育早期,曙光油桃果实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对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而蔗糖含量急剧上升并成为主要可溶性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可溶性中性转化酶与曙光油桃果实的蔗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蔗糖合酶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由此表明,曙光油桃果实的蔗糖积累主要受到转化酶和蔗糖合酶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以普通栽培型番茄辽园多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期施用PCPA对发育过程中的番茄果实糖含量变化、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番茄果实的发育,可溶性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和酶基因的表达均增强,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也呈递增的趋势,成熟时含量最高.PCPA处理在果实发育的成熟期提高了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促进了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增加了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花生籽仁的含糖量与其食用品质和加工特性密切相关,为了明确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特征以及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以3个不同蔗糖含量的花生品种为材料,分别比较了它们在籽仁发育不同时期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以及蔗糖磷酸合酶(SPS)、蔗糖合酶(SS)、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SAI)等蔗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籽仁发育过程中的糖组分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似;无论是合成方向还是分解方向,都以SS活性值相对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籽仁发育后期蔗糖含量与NI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PS呈显著正相关。推测可以在花生籽仁趋于成熟时,通过调节NI和SPS活性来提高其蔗糖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黄金百香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品质形成规律和糖酸代谢限速酶活性变化,本研究以黄金百香果为研究材料,测定黄金百香果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EMP-TCA代谢限速酶活性等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黄金百香果的果实发育,果皮厚度不断减少,可食率不断增加。(2)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在T5时期(花后14周)均达到最大值,且在T7时期(花后16周)出现退糖现象;可滴定酸(TA)含量在T3时期(花后12周)含量最高。因此,T6时期果实风味最佳。(3) EMP-TCA代谢限速酶与果实糖酸含量具有相关性,TSS与磷酸果糖激酶、柠檬酸合酶呈负相关,与丙酮酸激酶、胞浆异柠檬酸脱氢酶呈正相关;可溶性糖与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呈正相关,与柠檬酸合酶呈负相关;TA与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柠檬酸合酶、胞浆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呈负相关,与丙酮酸激酶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黄金百香果最佳食用期的选择和品质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糖分积累是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蔗糖代谢是果实糖分积累的重要过程。本研究以骏枣为试材,测定和研究了骏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骏枣果实发育早期主要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后期蔗糖含量快速增加,果实成熟时主要积累蔗糖,属于蔗糖积累型果实。(2)在果实的整个发育期,酸性转化酶(AI)在前期活性很高,之后随着果实发育其活性迅速降低直至果实成熟,中性转化酶(NI)活性总体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升高;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呈先高后低的下降趋势;蔗糖合成酶(SS)果实发育中后期则主要以合成方向酶活性(SS-s)为主,分解方向酶活性(SS-c)随果实发育而下降,而合成方向酶活性则随果实发育而逐步增强。(3)果实在发育过程中,AI、NI和SS共同参与蔗糖的分解代谢,果实发育后期,AI和NI是蔗糖合成的重要酶。AI和NI在骏枣果实的糖代谢中起主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2个葡萄品种"贝达"和"赤霞珠"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过后1年生枝条功能叶片光合指标;以及葡萄糖、果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与联系。结果表明:开花期过后,"贝达"和"赤霞珠"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Rubisco羧化效率呈下降趋势;果糖含量基本不变,葡萄糖、蔗糖及总可溶性糖含量波动上升;中性转化酶活性变化较小,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分别在前期和后期较高。"贝达"和"赤霞珠"功能叶片的Rubisco羧化效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葡萄糖/(果糖+蔗糖)呈显著负相关。在"贝达"和"赤霞珠"功能叶片中葡萄糖含量与β-淀粉酶活性分别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性。推断,开花期后"贝达"和"赤霞珠"功能叶片中葡萄糖的积累可能主要是通过β-淀粉酶代谢途径产生,并对其光合作用产生了反馈抑制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巨峰’葡萄休眠及解除过程糖类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休眠期糖类物质变化与休眠的关系,以离体1年生‘巨峰’葡萄枝条为试材进行水培,监测葡萄休眠过程糖类物质变化。通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巨峰’葡萄在1月6日休眠达到最深,2月5日解除休眠;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休眠加深而升高,解除休眠后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及蔗糖下降;蔗糖含量随着休眠的加深而下降,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升高;纤维素在整个休眠中及解除后变化不明显;果糖与葡萄糖在各器官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芽、韧皮部、木质部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甜度甜瓜果实糖代谢的酶学机制,以具有甜度差异的2种甜瓜‘河套蜜瓜’和‘楼兰王’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发育时期果实糖含量、淀粉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2种甜瓜果实均呈现单S型动态生长,‘楼兰王’果实膨大期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河套密瓜’。2种甜瓜果实发育期间糖分积累动态基本一致,前期以葡萄糖的积累为主,且‘河套密瓜’葡萄糖积累量显著高于‘楼兰王’;进入转色期后葡萄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增加,‘河套密瓜’蔗糖含量远高于‘楼兰王’。甜瓜果实糖分积累由蔗糖代谢相关酶协同调控,认为‘河套密瓜’转色期后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活性升高,是其蔗糖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成熟期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是‘楼兰王’果实中蔗糖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盐胁迫对苗期番茄蔗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伟  姜晶  李天来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84-184
研究了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番茄苗期蔗糖代谢相关酶(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变化与糖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番茄幼苗体内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蔗糖的含量。短期盐胁迫可以提高番茄幼苗体内转化酶的活性,使相应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mRNA水平提高,处理后期转化酶活性及可溶性酸性转化酶mRNA水平下降;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降低,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盐胁迫主要通过调节转化酶表达与活性变化来影响番茄苗期的蔗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富士’苹果着色的生理指标,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对进入着色期的‘富士’苹果果皮花青苷及果实糖份、相关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对其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士’苹果从盛花后110d到120d(辽宁熊岳9月1~10日)淀粉含量从3.12%增至最高值3.51%,之后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并转化为糖,直至盛花后160d果实采收时(辽宁熊岳10月20日,)淀粉含量降至0.15%;淀粉酶活性从盛花后120d(辽宁熊岳9月10日)的10.67μmol/〈g.h〉逐渐升高至采收时为24.13μmol/〈g.h〉。从盛花后130d(辽宁熊岳9月20日)果实开始着色至果实采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从12.1%、9.223%、7.09%增至16.9%、13.76%、10.57%,花青苷从28.652U/100cm2增至55.468U/100cm2;果实PAL酶活性从0.82U/〈g.h〉逐渐增至0.99U/〈g.h〉。且果皮花青苷含量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1**和r=0.9240**),与果实PAL酶,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2**和r=0.9364**),与果实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8731*)。说明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酶活性的变化促进了糖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PAL酶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花青素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由此可见,富士苹果着色起止日期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份含量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直接参考生理指标,此期的果实PAL酶、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变化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间接参考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甜高粱茎秆贮存过程中蔗糖降解的关键酶,以期通过对蔗糖降解关键酶的分子调控解决甜高粱茎秆贮存过程中蔗糖易降解的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学测定方法对3个品种甜高粱在采后75天贮藏期内,茎秆中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中性转化酶(NI)和蔗糖合成酶(SS)分解蔗糖的酶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采后75天贮藏期内,‘辽甜1号’、‘辽甜4号’和‘辽甜6号’甜高粱的茎秆中,糖分降解迅速,总糖损失近一半,分别为68.2-31.9(g/100g干基)、43.0-18.1(g/100g干基)和59.6-25.3(g/100g干基)。3个品种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并呈现贮藏期开始时糖分降低很快,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在茎秆贮藏15天时增幅较大,而后以微小幅度持续增加,一直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中性转化酶活性一直以微小幅度持续增加,酶活性较低,变化不大。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的活性则更低,且变化不大。这表明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可能与甜高粱茎秆贮存过程中蔗糖降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旨在阐明弱光降低西瓜果实品质的问题,以西瓜品种‘苏蜜8号’为试材,通过田间50%遮阴处理模拟弱光试验,采用液相色谱技术和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弱光下西瓜果实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糖分组成及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遮阴显著降低了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发育前期(0~12天)弱光促进了蔗糖的积累,而之后弱光显著抑制了西瓜果实蔗糖的积累;在西瓜果实发育阶段,弱光抑制了果糖含量和葡萄糖含量在西瓜果实中的积累;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的降低是弱光抑制蔗糖含量积累、糖含量及糖分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早春及秋季设施西瓜生产中的光环境管理和高品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Mechanical defoliation of sugar cane plants (Saccharum spp.) will provide leaves that can be used as fodder. The effect of partial mechanical defoliation on sucrose content, enzyme activities and agronomic parameters of sugar cane is still unknown. We investigated how sucrose accumulation, activities of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oluble acid invertase, sucrose synthase, neutral invertase, brix grades, purity grade, moisture content, fibre content, maturity index and reduced sugars of two commercial sugar cane plants (Mex 69‐290 and Mex 57‐473) were affect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sucrose in stems of partial defoliated plan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intact plants. Agronomic parameter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not different in defoliated plants compared with intact plants except for the moisture content which was higher in defoliated plants than in intact on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gar cane plants could be partially defoliated without changing sucrose production and agronomic parameters while providing leaves that could be used as fodder.  相似文献   

15.
灌浆结实期弱光对水稻籽粒蔗糖及其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用IR72(籼稻)和日本睛(粳稻),在开花后遮光处理,对弱光条件下籽粒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和降解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籽粒的蔗糖含量减少,蔗糖分解加快,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下降,液泡型转化酶(VCI)和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WCI)活性提高。即在弱光条件下,转化酶活性的提高加快了蔗糖的分解。相关分析表明,蔗糖合成酶活性、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两种酶在蔗糖的分解和淀粉的合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对大豆花期叶片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大豆花期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垦丰16’(耐冷型品种)和‘合丰50’(冷敏感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叶片蔗糖含量以及代谢相关酶活性,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大豆花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株高和产量,底荚高度增加,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减产损失逐渐增加,与对照相比,‘合丰50’减产幅度为10.29%~30.88%,‘垦丰16’减产幅度为9.58%~24.22%,敏感品种的减产幅度大于耐冷品种。叶片内的淀粉和蔗糖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果糖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提高,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被抑制。低温恢复期间(低温处理4天后自然环境下恢复1~4天)上述指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大豆花期遭遇低温胁迫致使蔗糖分解代谢加快,合成途径受到抑制,叶片内的蔗糖含量急剧减少,并且其危害不能在4天内恢复,这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推断这是低温胁迫造成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