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木本植物维管组织发育对木材形成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叶绿素缺失突变体(chlorophyll deficient mutant,CDM)幼苗不同部位的维管组织结构,观察及测量导管分子、筛管分子的孔径和密度等,分析了维管组织和形成层的特点。结果表明,CDM幼苗的根、茎、叶柄和叶主脉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均发生改变。与正常苗相比,CDM幼苗中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和韧皮部筛管分子的孔径和面积减小,密度增大;根和茎维管组织中形成层厚度减小,层数减少;CDM茎中的维管组织相比于根显示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木本植物维管组织发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茉莉酸在橡胶树体内移动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巴西橡胶树(HeveabasilkensisMuLAg)无性系ZY7-3-97萌条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的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外源茉莉酸在植物体内的移动规律。对阳-A喂饲的材料采用2%(质量浓度)EDC(1-乙基-3-B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4%(体积分数)戊二醛(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固定24h,进行石蜡切片的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在1mh内,施用部位的表皮、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均有粗-JA 分布;5~30mn内,在施用部位及其上下5cm和10cm 处的茎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中均含有粗-JA,但在表皮和皮层薄壁细胞中则无。阳-JA分布在筛管、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形成层区以及导管、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其中,在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射线细胞及筛管、导管壁周围分布最多。JA 在橡胶树内可快速通过韧皮部经由形成层径向运输到木质部,同时,JA 能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纵向长距离双向运输。  相似文献   

3.
Lxx侵染甘蔗后在蔗茎中的积累及对蔗茎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种病原菌 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Lxx)的‘拔地拉’(‘Badila’)甘蔗为研究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病原菌Lxx在蔗茎中的积累情况,采用半薄切片技术研究茎维管束的病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接种Lxx的Badila中,Lxx菌量积累随蔗茎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趋势。半薄切片结果表明,接种Lxx蔗茎基部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严重,甘蔗茎节处相对茎间的基本细胞小得多,且具有木质部异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整体较为密集。接种Lxx蔗茎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程度与Lxx菌量分布呈正相关。甘蔗茎节与茎间的组织结构差异是Lxx菌量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xx与甘蔗寄主的互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吐丝期暴雨大风后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增密过程中不同夏玉米群体植株形态与茎秆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风后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增加,登海61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低于浚单20。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3~7节间均表现为节间伸长、变细,茎粗系数、穿刺强度、抗折力、压碎强度显著降低,两个品种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根倒率和茎折率与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正相关,与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负相关。站秆率与倒伏率均与基部第3节间性状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浚单20相比,登海618具有较低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较高的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抗倒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5.
以冀西北寒旱区9个春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玉米基部第3节抗折强度,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茎节显微结构,对维管束各项显微指标与节折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春玉米节折强度与茎秆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春玉米品种间节折强度达显著水平。对各品种维管束显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维管束鞘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到34.8%和23.2%;茎节维管束数目增多不利于节折强度的提高(r=-0.945**,r=-0.927**),维管束平均面积、韧皮部面积增大有利于节折强度的增加(r=0.831*,r=0.799*;r=0.733*,r=0.786*)。通径分析表明,维管束数目对节折强度的直接效应最大,表皮细胞厚度次之,维管束最大面积、维管束鞘厚度、韧皮部面积等指标也通过维管束数目对茎折强度起间接作用。参试品种中,京农科728、纪元108维管束数目较少,维管束平均面积、韧皮部面积较大,茎折强度较高,抗倒伏性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6.
大麻茎初生维管组织分化是由叶原基下第一节基部原形成束出现开始。初生韧皮部由外而内分化,早于初生木质部。木质部外初生纤维起源于韧皮部,为初生韧皮纤维。它们成束存在,呈一不连续的环分布于皮层内侧,与周围的组织形成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对20个苎麻(BoehmerianiveaL.Gaud)基因型材料自然授粉群体进行了研究,其形态特征,单株节数,节间长度、株高、茎粗(上、中、下),根及嫩枝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无一形态特征与种子大小又嫩枝长呈现正相关。根长与节数和株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而节数和株高与纤维产量之间有显著相关。节数、株高和茎粗(上、中、下)等性状三者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三个基因型材料,R_(1414)、R_(1440)、R_(067-34)形态特征变异较高,可以用于配制苎麻杂交组合。选择刚发芽具较长根的幼苗有助于提高纤维产量和改善纤维产量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8.
红麻株高(h,cm)和基部离地面10.0-12.5cm部位的茎粗(d,cm)是预测单株产量(y,g)可靠的性状。发现了y=0.1(d/2)~2h可估计单株干皮产量,y=0.056(d/2)~2h可估计单株纤维产量。该式简单易行,快速而较准确,可对不同类型品种各生长时期的单株和群体产量进行预测。在田间只要测量株高和茎粗,查看根据本公式编制的一本“红麻产量预测查对表”,便知其单株的干皮和纤维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宁夏灌区春小麦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影响抗倒性的关键因素,以20份宁夏引黄灌区主要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和分析了12个与抗倒性相关的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抗倒性差异显著,其中宁春56号和08选-1茎秆强度高,抗倒能力突出。春小麦倒伏指数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基部第二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茎秆强度是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指标。因此,缩短茎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强茎秆强度是宁夏灌区春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从遗传和种植密度两个角度探讨黄淮麦区南片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后代的抗倒伏特性,以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共计69份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密度处理(225万和450万株·hm-2),连续2年分别种植在河南郑州和周口,分析了其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株高和穗下节长主要受品种控制,茎基部第二节间长主要受品种、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粗和截面面积主要受环境、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其次为品种及品种与密度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强度和抗倒指数主要受密度及品种与环境互作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冠麦1号、理生828、04中36、郑农21、郑麦7698、周8425B和周麦18等品种的抗倒指数在两种密度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用作抗倒伏亲本。两种密度条件下,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与抗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19和0.894,P值均小于0.001)。这说明,亲本选择对小麦抗倒伏育种非常重要,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依然是反映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耐涝型‘红妃6号’(HF)和敏感型‘千禧’(QX)2个樱桃番茄品种为材料,以正常水分为对照(CK),设置6个淹水深度,分别为?10、?5、?2、0、2、5 cm(D10、D5、D2、W0、U2、U5),测定不同处理下樱桃番茄苗期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探究樱桃番茄苗期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淹水处理较CK能抑制株高、茎粗、干物质重及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体积的增长,但差异显著性不同;随着淹水深度的升高,株高、干物质量及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体积受抑制作用越明显,且W0、U2和U5处理显著低于CK,而D10、D5处理下株高、茎粗及根系平均直径与CK无显著差异。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淹水深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表现出随着淹水深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从淹水后2~6 d均表现D2、W0、U2、U5处理高于CK处理;而在淹水14 d,QX品种W0、U2、U5处理SOD和CAT活性均表现出显著低于CK。从相关性分析也发现,MDA、POD、CAT、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淹水深度是洪涝致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淹水深度越高,对樱桃番茄伤害越大;樱桃番茄种植面下5 cm为淹水深度阈值。  相似文献   

12.
扬麦系列品种植株抗倒性能的演变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扬麦系列品种的抗倒性变化规律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系列品种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力学结构等抗倒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移,小麦品种的株高下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呈现缩短的趋势,而基部第1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近、现代育成的扬麦品种基部节间秆壁厚度与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在总体上大于早期育成的扬麦品种,而茎秆粗度无显著差异。育成年代越早的品种抗倒性越差,倒伏面积越大,倒伏程度越严重;近几年育成的品种抗倒性显著增强,发生倒伏的风险降低,产量提高。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最主要因素,基部第1、第2节间壁厚、基部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茎粗等性状也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玉米常用自交系茎节抗折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采用新的玉米茎节抗折强度测定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常用自交系的茎节抗折强度及其与株高、穗位高、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及叶鞘厚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雄后6 d不同自交系间茎节抗折强度呈现极显著差异;抽雄后6 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及地上第3节茎粗显著不相关,而与折断处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抽雄后6 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受折断处带鞘茎粗的直接影响,去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对带鞘节抗折强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带鞘茎粗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实现。抽雄后6 d的叶鞘贡献率要高于抽雄后15 d,6 d时叶鞘贡献率的变异幅度较大;带鞘茎节抗折强度的变异幅度低于去鞘茎节抗折强度。育种上抗茎折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穗位以上茎节粗度及叶鞘厚度两个性状。  相似文献   

14.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倒二节间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一、二次枝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节间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和大维管束面积与一、二枝梗结实率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多的前提下,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等性状的优良,有利于改善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15.
265份田埂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田埂豆地方品种各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 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结荚高度,分枝数、株高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从中选出10个生育期适中,分枝多、结荚多、株高适宜、单株生产力较高,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系统选择了埂青81、埂青82两个田埂豆品种,且提纯改良了16个田埂豆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西双版纳采集优良无性系RRIM600、GT1和IAN873开放授粉种子(花粉来源复杂),繁殖成3个家系用作砧木试验,对其实生苗木逐株编号,在嫁接前测量6个性状指标并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家系内株高、地径、每蓬叶数、大叶柄长、小叶长、小叶宽等6个性状变异系数为11.19%-27.17%;IAN873种子苗木平均株高为222.14cm,平均地径为22.48mm,显著大于RRIM600和GT1种子苗木的株高和地径(P〈0.01);3个家系苗木株高和地径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株高和地径与叶子4个性状相关密切。橡胶树的这3个家系间和家系内单株间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茉莉酸在巴西橡胶树伤害防卫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芽接树的萌条受机械伤害时外施茉莉酸(JA)对2种防卫结构创伤周皮和乳管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割伤幼茎树皮直至形成层或刮伤幼茎树皮去掉表皮和2-3层皮层细胞,都能在6d后看到诱导维管形成层分化出次生乳管。在伤口上施用JA或JA生物合成的前体亚麻醉(LA),能够使伤害诱导的乳管增加;而施J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indomethacin(IND)则产生抑制伤害诱导乳管分化的作用。(2)割伤或刮伤都能诱导形成创伤周皮,而在伤口施用JA和IND,JA可能不参与诱导创伤周皮的形成。(3)施用乙烯利和6-苄基腺嘌呤(BA)都不能引起创伤周皮形成,但BA能促进伤害诱导的创伤周皮细胞层数目增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白天遮荫及晚上补光对香蕉假植大苗培育的影响,为确定最佳育苗光照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以巴西品种香蕉组培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香蕉假植大苗的假株高、假茎粗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绿素、丙二醛、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适当的遮荫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而白天遮荫60%,晚上补光4 h,可以弥补白天遮荫导致的光照不足,使假植大苗保持较好的长势,且其叶绿素含量较全光照(CK)提高15.48%,还能显著降低香蕉假植大苗丙二醛含量,较CK处理降低22.25%,脯氨酸含量较CK提高41.80%,明显促进抗性酶POD和SOD活性增加,分别为CK的1.48及1.30倍。为本试验条件下得出较适宜香蕉大苗生长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9.
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驯化阶段的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铁皮石斛组培苗在移栽驯化阶段的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组培苗各形态特征的变化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株高、根粗、根数、茎粗及叶厚差异极显著,根长、叶长宽比差异显著,叶数与节数差异不显著,叶色变化明显;生物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茎的积累,初期叶所占比例最大,后期茎比例逐渐增大,而根系生物量积累速度要慢于茎与叶。结合主成分分析,在移栽驯化时主要考虑茎粗、根粗、叶数、节数及根长5个指标,其中茎粗与根粗为最优先考虑影响因子,表明幼苗加粗生长对该过程的顺利完成比伸长生长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