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高产潜力大的株型品种,建立相应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发挥株型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是玉米高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推出株型不同的玉米良种,并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有关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尚少。现将这方面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玉米新品种克单14号通透栽培模式下密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析表明:在密植通透栽培条件下,品种克单14号表现出苗整齐,叶片收敛,有较高的增产潜力,通过通透栽培下种植密度对极早熟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生育特性和产量的研究,7.50万~8.25万株/hm2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密度过大会导致抗倒伏能力下降,空秆率、秃尖增加,株高、穗位提高,百粒重下降。不同品种因株型和生理特性不同,对密度存在不同反应,因此有必要对新育成品种开展密度试验,确定合理密度范围,以发挥品种最大的增产潜力。本试验对我院近年育成的3个新品种,在当地栽培条件下进行耐密性试验,以明确品种最佳密度范围,为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配套合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夏玉米百玉2号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果穗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密度调控,寻求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高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百玉2号密度为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8809.49kg/hm2,比最低密度增产1719.94kg/hm2,增产率达到24.26%,在较合理的密度范围6.0万~9.0万株/hm2内,随着密度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在此密度范围内,各地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条件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5.
玉米高产栽培中,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玉米最适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则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本试验对多个玉米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田间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优势与单株优势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寻求玉米品种最适栽培密度,对提高玉米品种产量、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德瑞29是由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独家研发选育,200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012)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米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宜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种植.为实现"德瑞29"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农民,设置本试验,对"德瑞29"在中、高产田条件下最适栽培密度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2个密植型和2个稀植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设计5个密度,雨养旱作条件下,研究比较两种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抗旱性和耐密性突出,在低降水量年份仍可耐受6万~8万株/hm2的较高密度,并且获得12 836.1~13 914.0kg/hm2的较高产量,比稀植品种承玉10高产处理(4.8万株/hm2)增产15.7%~25.4%,增产显著.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高产处理的群体特征为:叶面积指数(LAI)高,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达0.5以上,密植品种8万株/hm2时穗部透光率与稀植品种4.8万株/hm2时相当.选育推广抗旱耐密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高产春玉米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春玉米的增产潜力,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从玉米品种、密度和肥料管理方面研究了3种模式(农户模式、优化模式、高产模式)对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模式和高产模式较农户模式分别增产10.79%、27.62%,秃尖长度显著减少。3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累积(DMA)以及生长率(CGR)规律依次为高产模式>优化模式>传统模式。由此证明,优化品种、合理增密以及加强养分资源管理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和高水肥生产条件下,以参试的11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种植密度6.6万~7.8万株/hm2,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水平及生产潜力和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呈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各密度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表现为收获穗数粒重穗粒数。在宁夏引黄灌区及北方相类似的灌溉春玉米区高产栽培水平下,玉米高产(15000~17250kg/hm2)品种的利用应以耐密植的中棒型、品质好和容重高的品种为第一选择目标。容重值的大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不大,生产实践中可将使用容重较高的品种作为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同时建议将容重作为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参考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安顺旱地分带轮作制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玉米品种、密度,复合肥施用量和叶面肥喷施浓度4因素各具3水平的正交试验。经试验结果分析认为,安顺不同栽培玉米品种间实行育苗移栽产量差异显著,黔原3号,兴黄单89-2生产力较高;移栽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复合肥施用量对玉米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沈单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耐密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叶向值增大,叶倾角、冠层透光率降低;在同一密度下,耐密玉米品种的叶倾角较小、叶面积指数和叶向值较大、冠层透光率高;耐密品种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增产潜力大.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反应截然不同,所以获得高产的适宜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产量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生态因子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如下: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适宜条件下不同类型高产玉米品种都能发挥高产潜力.高产条件下覆膜作用不明显,在产量水平较低的德州覆膜增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几年气温的逐年升高,农民种植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也逐年延长,基本都是满贯品种,遇到低温寡照年份,玉米成熟度低,水分大、品质差,玉米覆膜栽培能够提高产量和增强品质.本试验通过玉米在覆膜和不覆膜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合应用Hybrid-Maize模型,探索玉米在覆膜条件下的增产潜力以及提高品质的效果,为生产高产优质的玉米产品提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5cm、97.5cm和130cm的垄宽结合覆膜、育苗移栽以及覆膜+育苗移栽的栽培模式设计,通过各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对比研究,寻求寒地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覆膜和育苗移栽均可延长玉米生长期,发挥晚熟品种增产潜力;育苗移栽130cm大垄通透种植比对照增产51.5%,且利于机械化种植,是寒地玉米高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杂交油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杂交油菜在各地推广速度比较快,生物学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一般增产15%~30%,但在栽培上要发挥其增产优势,还需要在播种看苗、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一、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目前各地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均属半冬性核不育型,苗期生产快。播种过早,易早花早蕾,迟播又不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因此各地要结合具体的气候条件和  相似文献   

16.
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群体模式小麦光合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北方晚熟冬麦区育成品种产量结构与株型矮化的转变,传统依靠高播量多穗数的栽培方式,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的穗重潜力。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特别是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采用矮秆重穗型品种,实行半精量播种,同样可以获得高产。其群体具有较高的冠层光合面积与较强的光合能力。优质充足的有机肥有利于促进延长群体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8.
玉米花粒期群体光合性能与高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4,他引:61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1997,23(3):318-325
对两个高产潜力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的研究表明:高产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和高肥处理的植株,花粒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慢,高值持续期长。高产品种群体呼吸速率亦高,但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百分数低,群体干物质净积累率高。  相似文献   

19.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密植栽培是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在现实生产中受耐密型品种缺乏、高秆品种多,造成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早衰、易感病、空杆率增加、倒伏等诸多不利影响。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此试验,研究探索不同栽培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生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最适宜化控种植密度,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