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水稻免耕强化栽培中5种不同的密度进行重复对比试验,探索各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的密度有不同的产量,不同的栽培方式要求不同的密度。在普通免耕抛秧栽培的条件下,需要有较多的基本苗数,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免耕强化栽培条件下,要获得较高的产量,需要适当稀植,在本试验条件下晚稻中早熟品种的基本苗每667㎡以0.74万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稻(Oryza sativa L.)高光效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方法]在田阊设计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0°、栽培密度为(50cm+20cm)×15cm时产量最高,为8038.5kg/hm^2,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50cm+20cm)x15cm时增产3.1%,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33cm×15cm时增产4.5%。[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湘洁  杨超  代世学 《农技服务》2010,27(2):187-188
开展了水稻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面积栽培水稻,栽插密度要达到19.7万窝/hm2以上,高产栽培的栽插密度在22.5万窝/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栽植密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2003年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稀植有利于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每穗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产量以栽植12.0万丛/hm2处理最高,达10.050 t/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0万丛/hm2、25.5万丛/hm2处理增产11.0%、11.0%和19.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新品种华瑞稻1号进行了不同播期、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华瑞稻1号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等特性.在江苏淮北稻区产量在10085kg/hm2以上,最佳播期为5月5一12日,栽插密度控制在30.0万~37.5万穴/hm2。  相似文献   

6.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宜香1577在四川南部强化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密度对该品种的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14.1、9.0和4.0万株/hm^2 3种密度,结果3种密度下叶龄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4.0万株/hm^2的单株分蘖较前两种密度的多,最高苗时已达极显著水平;3种密度下每10d增蘖数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9.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密度4.0万株/hm^2的产量达极显著增产。可见在四川南部宜香1577适宜按9.0万株/hm^2的密度进行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强化栽培省工、节本、增收的技术优势,探索单季杂交晚稻采崩免耕强化栽培的技术优势及增产效果,笔者在2005年晚稻生产中,开展了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强化栽培对比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推荐的新技术。在浙江省农业厅的指导下我们于2O03年在淤上乡实施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新技术,试验示范中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潜力,主要表现为分蘖发生早.有效分蘖期延长,稻苗个体健壮,以足穗、大穗、高颖花量获得高产。为促使该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较好的推广应用.试验示范选在海  相似文献   

10.
水稻强化栽培施氮水平、移栽密度与产量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移栽密度、施氮水平双因素下,单季水稻强化栽培采用移栽密度12~18万丛/hm2,施氮180~240kg/hm2较合理,可比当地常规栽培增产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