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3种共同危害沙棘的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棘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中的重要树种,陕西省吴起县人工种植的沙棘受到钻蛀害虫沙棘木蠹蛾、红缘天牛和食叶害虫栎黄枯叶蛾的共同危害。为研究3种害虫的危害特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沙棘纯林内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的空间分布特性。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不同受害沙棘纯林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均呈聚集分布。其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羽化孔的空间依赖范围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5.900和7.800 m,低于轻度受害林分的10.460和12.290 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63.7%和73.3%,高于轻度受害林分的51.0%和69.1%,其余虫态的空间依赖性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不同受害林分中近似。由空间分布图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栎黄枯叶蛾茧的分布具有边缘效应,与其余2种钻蛀性害虫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红缘天牛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及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无显著的相关性;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变异函数和相关性分析,笔者探讨了沙棘上栎黄枯叶蛾、红缘天牛及沙棘木蠹蛾三者之间的危害关系,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是偏利共存的关系,为实现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芳香木蠹蛾为鳞翅目木蠹蛾科。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寄主于杨、柳、榆、槐树、白蜡、核桃、苹果、香椿、梨等。幼虫孵化后,蛀入皮下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以后蛀入木质部,向上向下穿凿不规则虫道。被害处可有十几条幼虫,蛀孔堆有虫粪,幼虫受惊后能分泌一种特异香味。以幼虫蠹木,是危害阔叶树种主干或根部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民勤荒漠区沙葱种群的生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弄清民勤荒漠区沙葱种群的生态特性,更好地保存和合理开发利用其种质资源,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利用植物生态学种群理论,在民勤沙葱种群分布区,选取有代表性的野生沙葱种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沙葱群落的生境特征、种群构成和数量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分析了民勤沙葱分布区的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和盐分、并对沙葱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勤沙葱不同分布区,土壤类型有灰棕漠土和风沙土2类;土壤均较瘠薄,且均为碱性土壤。民勤沙葱种群构成相对简单,共10科21属25种。从植被地理成分看,主要是典型的戈壁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区系植物占优势,还有部分古地中海成分和荒漠特有种构成。在空间分布格局上,民勤大部分分布区均为均匀分布,只有少部分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旨在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指导。通过调查白蜡树林地云斑天牛的产卵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的数量,研究卵、幼虫和成虫(蛹)种群数量动态和频次。结果表明,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种群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增长曲线是凹形,卵期虫口数大,死亡率也高。单株树上卵、幼虫和成虫(蛹)的数量与其频数负相关,随着单株白蜡树受云斑天牛危害加重,同一受害程度树木的株数下降。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的频次统计均为负二项分布,不同虫态所对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种群云斑天牛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寄主对云斑天牛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柳州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紫薇、荷花玉兰受相思拟木蠹蛾的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逐株调查紫薇、荷花玉兰行道树枝干上的虫孔数,计算其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平均每枝(株)虫孔数、不同高度的虫孔数及虫孔比例;采用分布型指数法及回归模型法探讨相思拟木蠹蛾的虫孔空间分布格局;并计算最适抽样及序贯抽样。结果表明,紫薇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均100%,平均虫孔数5.8个/枝,枝条不同高度均有虫孔分布,以离地高度250~300 cm处虫孔最多,占总虫孔数的23.0%;荷花玉兰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均为23.5%,平均虫孔数为3.1个/株,以离地高度200~250 cm处虫孔最多,占总虫孔数的20.4%。紫薇枝条上虫孔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允许误差D=0.2,平均虫孔数5.8个/枝时,调查的枝条理论抽样数为14条;本次调查枝条数n=33枝,累计虫孔数为191个,远远超过防治指标上下限(113,86)。综上所述,紫薇、荷花玉兰受相思拟木蠹蛾的危害很严重,已极大地影响其观赏,造成枝枯现象,应及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空间格局,给种群动态监测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对吐鲁番地区杏园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树段解剖,鉴定种类;选择4 个不同树龄杏园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测、回归分析及聚集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该地区杏树小蠹虫种类为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皱小蠹(S. rugulosus)、枝小蠹属(Ernoporus sp.)以及小蠹属(S. sp.)。其中多毛小蠹为优势种群,其次是皱小蠹,这2 种小蠹分布于主干、主枝、侧枝;枝小蠹属多见于较细侧枝和副侧枝;而小蠹属分布于主枝和侧枝。(2)5 种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证明,杏树小蠹虫成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种群,其聚集分布具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3)当种群密度较小时,种群聚集是由自身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环境才是造成种群聚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小线角木蠹蛾属鳞翅目木蠹蛾科,别名小褐木蠹蛾。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寄主为绒毛白蜡、洋白蜡、海棠、槐树、丁香、元宝枫、柳树、银杏、悬铃木、栾树等多种园林植物,是绒毛白蜡、洋白蜡等白蜡属植物的蛀干虫害之一,常造成毁灭性灾害。小线角木蠹蛾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几十至几百头群集在蛀道内危害,造成  相似文献   

8.
荔波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荔波瘤果茶的种群特征,在荔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瘤果茶主要分布地设置400 m2样地7个,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扩散型指数、平均拥挤度、指聚块性指数和聚集强度6种聚集度指数分析荔波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荔波瘤果茶种群年龄结构属金字塔型;荔波瘤果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9.
为做好危害杨树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工作,以洞庭湖地区危害杨树云斑白条天牛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产卵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的数量来确定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然后对不同虫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和频次比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增长呈正金字塔型,卵期虫口数大,死亡率高,存活曲线符合凹型曲线的增长规律。单株树上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数量与其统计频数负相关,表现为随单株树受害程度的加重,同一受害程度树木的株数下降。不同虫态的频次统计结果均符合负二项分布,表明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在本试验条件下,陷阱测虫器在高大平房仓内可检测出书虱、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印度谷蛾幼虫等害虫。用陷阱测虫器调查书虱种群数量变化动态,书虱在仓库粮堆内不同方位的分布与用扦样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大螟幼虫在甘蔗苗期的空间格局,2012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了甘蔗苗期大螟为害枯心苗调查,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新植蔗虫口密度(1.07头/点)明显低于宿根蔗(1.91头/点),新植蔗变异系数、峰度和偏度均较宿根蔗大,表明大螟在宿根蔗较新植蔗发生重,且新植蔗田较宿根蔗田有更高的聚集度。在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模拟方面,新植蔗田在4个方向均为球形模型,宿根蔗田在45°和90°方向为球形模型、0°方向为高斯模型、135°方向属随机分布,表明大螟幼虫整体上呈聚集分布,但新植蔗田聚集度较宿根蔗田高。在相关性方面,新植蔗田和宿根蔗田均在0°和45°方向上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相关距离宿根蔗明显大于新植蔗,表明宿根蔗田的大螟幼虫空间相关性较新植蔗田强。通过Kriging插值模拟图可清晰看出,新植蔗大螟幼虫在蔗田边缘发生严重,虫源主要来自周边蔗田,宿根蔗大螟幼虫在田间的螟虫发生点多且均匀,虫源主要来自自身蔗田。  相似文献   

12.
Soritia leptalina endangers mainly Quercus aquifolioides, and it became particularly rampant on Q. aquifolioides in Linzhi area, Tibet. By apply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 and sampling technology of S. leptalina larvae on Q. aquifolio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sect density in the upper layer of tree canopy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that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ayer of different levels varies greatly, and insect densit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llows the sequence: east > north > west > south;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 leptalina on Q.aquifolioides belongs to aggregation type, larvae show mutual repulsion; aggregation of S. leptalina is the result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larvae and the habitat environment; taking Iwa regression model as the basis, the optimal sampling quantity is determined. The study disclo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S.leptalina on Q. aquifolioides, 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Q.aquifolioides from the damage of S. leptalina, and also scientific support for stud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is insect and its natural enemies on other hosts.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为该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应用8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在枣园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或者自身的聚集习性引起的;根据Iwao m*-m关系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确定了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当枣食芽象甲幼虫防治阈值为30头/株,10株调查枣树虫口密度大于342头,则需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本研究建立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可用于该象甲越冬幼虫调查、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OsYUC2基因是控制水稻生长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家族OsYUCs成员之一。本研究以过量表达pUbi-OsYUC2-GUS转基因水稻(G3株系)和野生型水稻(WT,Oryza sativa L .sppj.aponica,v.nipponbare,日本晴)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二者在干旱和 H2O2 胁迫下生长生理的变化。结果显示,20%PEG-6000和0.06% H2O2 处理条件下,G3的株高、初生根上侧根的长度(特别是不定根上侧根的数量和长度)都大于WT的;而G3的MDA和H2O2积累量则都少于WT的。与对照组比,PEG和H2O2处理后G3根系的GUS活性都降低且由均匀分布变为梯度分布,说明PEG和H2O2影响OsYUC2基因的表达部位和空间分布。相同处理条件下,G3根系与DR5-GUS转基因水稻根系GUS活性和分布样式的变化类似,显示PEG和H2O2减少生长素的积累并影响其梯度分布。OsYUC2过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PEG和 H2O2 胁迫导致生长素减少引起的伤害,转基因水稻幼苗的抗逆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桃蛀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方法研究探讨了桃蛀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害虫主要在玉米秸的穗节处越冬,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这种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在回归分析检验中,3种回归模型以Talor(1961)幂法则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更合理、有效地应用红彩真猎蝽防治重要的烟草害虫提供科学依据,采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红彩真猎蝽成虫对烟蚜若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幼虫的选择性及选择偏好。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成虫对烟蚜若蚜、3龄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具有显著的正向趋性,选择3种猎物的红彩真猎蝽数量分别达到34.44%、40.00%、51.11%。从猎蝽选择猎物所需时间来看,红彩真猎蝽选择烟蚜若蚜、烟青虫3龄幼虫、斜纹夜蛾3龄幼虫平均耗时分别为14.53、13.44、9.38 min,且猎蝽选择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所需时间显著短于选择烟青虫3龄幼虫和烟蚜若蚜。红彩真猎蝽对3种猎物偏好性的研究发现,选择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红彩真猎蝽成虫数量显著高于选择烟蚜若蚜和烟青虫3龄幼虫的猎蝽(P<0.05),而选择烟蚜若蚜和烟青虫3龄幼虫的猎蝽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的偏好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人工繁育红彩真猎蝽,并广泛用于防治这些重要害虫,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2007年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7~37 d)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根系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与根系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出苗后7 d已有线虫侵入根内,随着根系生长发育,单位根长线虫数以及线虫总数增多,单位根长内线虫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主根和侧根内线虫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其中主根内线虫密度减少,侧根内线虫密度增加至相对稳定值。随着土层的加深,主根和侧根内线虫密度差异减小;5~15 cm土层根系内线虫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苗期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8.
鄢铮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4-198
为了明确甘薯大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1年通过对15块甘薯田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大象甲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与密度相关,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而个体群所占的空间随密度的升高而减少。导致甘薯大象甲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1047/m+0.8737)]和序贯抽样模型[T0(n)=0.2n±0.4759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