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盱眙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盱眙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差异,随机选取江苏省盱眙县稻虾共作、池塘主养、蟹塘混养、莲田套养和野生(洪泽湖)5种养殖模式下的健康鲜活克氏原螯(体重在30 g左右)各50尾,对其含肉率、失水率以及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5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重以及体重/体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主养虾的含肉率显著高于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稻虾共作和莲田套养虾肌肉的硬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肌肉的内聚力显著高于稻虾共作和池塘主养虾(P<0.05),稻虾共作、莲田套养和野生虾肌肉的咀嚼性显著高于池塘主养虾(P<0.05),各养殖模式虾肌肉的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塘主养和蟹塘混养虾(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5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相差不大,但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持水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营养品质。试验选取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15尾(体重71~139 g、体长13.4~18.9 cm)、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3尾(体重90~147 g、体长14.8~20.4 cm)、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0尾(体重578~639 g、体长31.3~36.7 cm)作为样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68.07%,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分别高出了32.3%、20.6%(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则为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1龄和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P0.05),各样本间肌肉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本的肝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粗蛋白质含量按照野生1龄、养殖1龄、养殖2龄的顺序依次显著降低(P0.05),而粗脂肪含量则呈现与粗蛋白质相反的变化。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而且在含量上养殖红鳍东方鲀大多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为丰富,且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其次为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最后为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且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相似,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差异不大(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以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51.54%,但是各样本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均较丰富,其中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DHA的含量分别比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高出了24.7%、27.2%(P0.05),而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EPA+DHA的含量也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由此可知,红鳍东方鲀营养组成合理,且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  相似文献   

3.
两个黄河鲤鱼群体肌纤维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河南黄河鲤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肉质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人工养殖的河南黄河鲤鱼和野生黄河鲤鱼为研究对象,分为野生组、养殖组,测定这两组鱼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机体必需微量矿物质元素钙和磷的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野生组黄河鲤鱼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P0.05);养殖组黄河鲤鱼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略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黄河鲤鱼的磷含量略高于养殖组(P0.05),钙含量低于养殖组(P0.05)。肌纤维特征分析表明,两个群体黄河鲤鱼的肌纤维直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5),肌纤维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生态养殖黄鳝与野生黄鳝的营养特性及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试验比较分析了生态养殖黄鳝与野生黄鳝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测定两种黄鳝镉(Cd)、铜(Cu)、铅(Pb)、汞(Hg)、砷(As)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样本进行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养殖黄鳝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含量与野生黄鳝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野生黄鳝(P0.01),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黄鳝(P0.05)。生态养殖黄鳝的甘氨酸、精氨酸含量平均值极显著高于野生黄鳝(P0.01),丙氨酸、脯氨酸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野生黄鳝(P0.05),蛋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平均值极显著低于野生黄鳝(P0.01),谷氨酸、赖氨酸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野生黄鳝(P0.05)。生态养殖黄鳝与野生黄鳝均未受Hg、Pb、Cd、Cu 4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生态养殖黄鳝受As元素的中度污染,野生黄鳝受As元素的轻度污染,但都没有超出《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1—2017)规定的限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取10尾贵州都匀养殖场的虹鳟(1562±32)g和10尾市场出售的挪威大西洋鲑(1856±45 g),采集其背部肌肉,分别进行质构特性及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质构特性上,虹鳟肌肉的失水率显著低于大西洋鲑(P<0.05),剪切力显著高于大西洋鲑(P<0.05);常规成分中,虹鳟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大西洋鲑(P<0.05),二者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组成上,虹鳟肌肉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大西洋鲑(P<0.05),但基于脂肪酸组成获得的饱和度(S/P)、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凝血指数(TI)和降胆固醇/致高血脂比率(HH)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组成方面,虹鳟肌肉内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大西洋鲑(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大西洋鲑(P<0.05)。结果表明,养殖虹鳟在肉质质构上相比大西洋鲑较“干硬”,且虹鳟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大西洋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与池塘精养草鱼营养品质的差异,选取相同饲料源的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平均体重:(723.89±71.54)g,平均体长:(340.86±8.88)mm]和池塘精养草鱼[平均体重:(680.35±155.13)g,平均体长:(334.00±21.40)mm]各12尾,测定形态指标与肌肉剪切力、质构特性、色泽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1)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硬度、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和剪切力均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2)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低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3)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TAA分别为77.11%和76.61%,TEAA和TDAA分别占TAA的40.87%和40.43%、46.10%和46.06%。4)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69.68%)高于池塘精养草鱼(68.44%),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1.78%和18.58%,两者差异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未检测到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0.44%;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EPA含量为0.10%,DHA含量为0.55%。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钾、镁、铁、铜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钠、锌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由此得出,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营养品质总体上优于池塘精养草鱼。  相似文献   

8.
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肌肉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池塘与大湖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品质差异,试验分析了商品翘嘴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大湖翘嘴鲌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翘嘴鲌(P<0.05),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池塘翘嘴鲌,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除了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P<0.05),绝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湖翘嘴鲌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较池塘翘嘴鲌高出2.72%、2.87%和2.50%。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赖氨酸相对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8.81和69.62。池塘翘嘴鲌的棕榈油酸(C16:1)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翘嘴鲌(P<0.05),而大湖翘嘴鲌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必需脂肪酸(EFA)、EPA+DHA含量则高于池塘翘嘴鲌(P>0.05)。试验检测了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11种矿物元素,其中镁有显著差异(P<0.05),重金属元素(铬、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综上所述,大湖养殖翘嘴鲌营养品质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评价投喂膨化饲料主养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取太湖区捕捞野生鳙(野生组)、膨化饲料池塘主养鳙(池塘组)、网箱生态养殖混养鳙(网箱组)各12尾,对它们的形态学指标及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重金属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池塘组鳙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鳙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的硬度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肌肉弹性、凝聚性和胶黏性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的鳙肌肉中重金属镉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鳙肌肉中铜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 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脂肪酸中的油酸、花生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述所述,池塘膨化饲料主养鳙的肌肉具有高脂肪及EPA和DHA含量更丰富的特点,但肌肉硬度、回复性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半刺厚唇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半刺厚唇鱼(P0.05),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野生半刺厚唇鱼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而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和养殖半刺厚唇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值(AAS)均接近或大于1,化学评分值(CS)均接近或大于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9.83和73.20。氨基酸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蛋白质品质较好。研究表明,半刺厚唇鱼的营养价值较高,是较优经济鱼类,养殖半刺厚唇鱼的营养价值仍然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