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混播人工草地,探讨了刈割强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与刈割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物种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减—增的趋势,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在轻度刈割、中度刈割时降低,重度刈割时增加。从刈割强度对杂草入侵能力变化的幅度来看,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中杂草的入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刈割对豆科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根据近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刈割对豆科牧草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刈割对豆科牧草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产力、品质及贮藏物质的含量和分配、光合生理生态、根系形态和土壤微环境以及植物种群和植物体内酶含量等的影响, 得出适宜的刈割能促进豆科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为确定合理的刈割制度,保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刈割的不利影响,对草地合理利用、草地刈割机制认识和人工草地建植等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耕地上建立放牧型人工草地及其管理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挺 《草业科学》2001,18(3):42-45
在耕地上建立放牧型人工草地并进行了观测分析,以探讨其利用方法。结果表明,推迟播种期可减轻一年生杂草的危害,但当年产草量较低;草地建植初期,草地质量较在原有草地上重建的草地差,但通过 放牧或刈割后,草地质量迅速提高;第二年播种牧草长势好,杂草少,成为一片优质高产的放牧型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4.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刈割日期、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植物学成分影响显著。早刈低刈可降低混播草地内的杂草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但对杂草敏感度因草地混播类型而异。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川区,红豆草+牛尾草和红豆草+无芒雀麦是理想的多年生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同仁县草地面积小、草畜矛盾突出的现象,笔者以期通过试验摸索牧草最佳刈割时间、刈割高度,保证天然草地当年和次年的牧草产量最优,并且以刈后再生草场作为放牧草地,使草地生产能力呈现最佳水平。1试验地概况试验选取同仁县瓜什则乡地形平坦、植被均匀、牧草产量较高的披碱草草地为试区,该草地属多年生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7.
<正>针对同仁县草地面积小、草畜矛盾突出的现象,笔者以期通过试验摸索牧草最佳刈割时间、刈割高度,保证天然草地当年和次年的牧草产量最优,并且以刈后再生草场作为放牧草地,使草地生产能力呈现最佳水平。1试验地概况试验选取同仁县瓜什则乡地形平坦、植被均匀、牧草产量较高的披碱草草地为试区,该草地属多年生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刈割对牧草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 cv. 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16年连续刈割划分为刈割前期(第1~5年)、中期(第6~11年)和后期(第12~16年)。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3种牧草的平均高度、总密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降低(不含一年刈割一次);其中,在刈割前期和中期对刈割响应不明显,且有所滞后,在刈割后期响应较为明显。(2)长期刈割使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发生明显改变。在刈割前期,各刈割频次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差异不明显;从刈割中期开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呈随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含一年刈割一次)。(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羊草+草原2号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的长期刈割利用以一年刈割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于2018年牧草返青期以刈割模拟家畜采食行为,对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放牧强度(刈割率)为0、30%、50%、70%、90%的5级模拟放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黑土滩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随着放牧强度(刈割率)加大,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当放牧强度(刈割率)达到90%时,垂穗披碱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较休牧降低了41.0%、73.0%、87.4%和88.9%,研究结果认为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奶牛场人工草地粘虫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阳市乌当奶牛场大面积人工草地上,对通过适时合理刈割控制粘虫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 ̄7月适时重刈,可使粘虫的第2代卵、初卵幼虫随牧草带出草地,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其危害。由此认为,适时刈割对大面积人工草地控制粘虫的发生和危害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朱珏  张彬  谭支良  王敏 《草业科学》2009,26(2):80-85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5.
影响牧草再生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影响牧草再生性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牧草再生性对刈割和放牧利用方式的响应,以及刈割和放牧后牧草体内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在再生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草地的放牧利用和刈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工种植牧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各地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现将人工种植牧草的刈割与调制做一简单介绍,供参考。   一、牧草的刈割   (一 )牧草的适宜刈割期:牧草的刈割时期是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应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禾本科牧草宜在抽穗到开花期刈割,豆科牧草宜在现蕾或初花期刈割。   (二 )刈割高度:刈割过高,会降低疸;刈割过低,会影响牧草割后再生,甚至影响以后各年的产量。一般上繁草刈割可高些,留茬 5~ 6厘米;下繁草应低些, 4~ 5厘米。土壤、…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刈割对提高牧草利用价值,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秋季刈割后,研究了刈割对高寒退化草地牧草产量、草地群落多样性、土壤特性及牧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后,草地总地上生物量以及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其中豆科增加显著(P0.05),且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豆科生物量显著高于上一年(P0.05)。草地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趋势,且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围封(P0.05)。刈割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刈割2年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刈割1年(P0.05);速效钾含量较围封有所增加,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围封(P0.05)。刈割后,牧草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9.
牧草播种以后,要切实注意加强草地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浇水施肥并消灭病虫害,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收益。1中耕除草牧草苗期一般生长缓慢,因此在苗期进行2~3次锄草,可有效地消除杂草的危害。多年生牧草越冬前要进行培土以利越冬,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后要中耕松土,清除杂草,以利再生。2适时浇水干旱少雨季节,对牧草生长极为不利,有条件的地方要引水灌溉,缓解旱情,特别是每次刈割后要及时浇水,以利根系发育,有效地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牧草的品质。3科学施肥除播种前施足底肥外,在每次刈割后或春季返青前都要依据不同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多年生牧草刈割次数是影响总产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我们观察,返青后早斯刈割,影响牧草的再生性;最后一次刈割过晚,对翌年第一次刈割产草量影响很大。因此牧草在生长季内第一次、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及全年刈割次数与产草量密切相关,且对草地来年生产力和利用年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