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准确掌握三江源高原鼢鼠密度、雌雄比例、体重、体长、毛色及繁殖性能等特征,我们从2020~2021年对三江源地区,重点进行了野外实地监测和破洞捕捉、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高原鼢鼠一年四季均有活动,表现为交配、哺乳、分居贮粮、巢内越冬等不同活动时期,活动高峰有两次:春季4~6月为繁殖期,秋季8~10月为贮粮期,11~3月其只限于巢内生活。雄鼠数量占雌鼠40.6%,雄鼠平均体重1 715.42 g,体长313.7 mm;雌鼠平均体重2 205.75 g,体长为206.3 mm,雄鼠占雌鼠体重的77.77%。雌鼠平均产仔4只,高达7只,每只鼢鼠1年平均挖土1 t左右,推出地面的土丘数252.1个·hm-2,仅向地面推出土壤干重就达1 043.8 kg,覆盖草地面积达22.5 hm2,每只鼢鼠日食量为90~120 g,一年7个月每只鼢鼠可食鲜草21 kg,繁殖率高,破坏力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准确掌握青海玉树市天然草场高原鼠兔,在怀孕期危害程度及其繁殖性能,了解鼠害动态局势,及时开展灭鼠工作,提高草原生产力,方法是从2020~2021年对玉树市高原鼠兔全面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动态监测,样方面积为1/15 hm2,捕捉、解剖、观察测定和统计。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玉树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一年只能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9只,3~6只者居多,占孕鼠的91%,平均产仔3.58只。雄鼠体重158 g,体长147 mm,雌鼠体重176 g,体长150 mm,雌鼠在种群中占52.5%,生殖能力与种群性别比例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经833例剖胃测定日食量为77.3 g,是其体重的50%左右,1只成鼠在牧草生长季节4个月可食牧草9.5 kg,52只成年鼠兔日消耗牧草量相对于1头藏系绵羊的日食量,而高原鼠兔混合种群的采食量每只每天66.0 g,食量大,繁殖率高,破坏力强。  相似文献   

3.
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经常需要对动物个体进行标记,而传统的剪耳、剪趾标记法会造成动物伤害、影响动物行为等,与动物福利相悖。利用PIT标签于2014年秋季在祁连山东段标记高原鼢鼠30只,研究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越冬后体重、体长和尾长变化。结果表明,样地内高原鼢鼠估算种群密度为44只/hm2;越冬后高原鼢鼠平均体重为222.07g,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重193.74g,平均体长为19.4cm,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长18cm;雌性与雄性的体重增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被动式电子标签同时可适用于地下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是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项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地鼠类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2-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鼠类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捕获鼠类6种728只,以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为绝对优势种.4种方法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地害鼠控制的结果表明:人工置夹和药物控制是地上害鼠控制的有效方法,人工地箭与灭鼠雷可有效控制地下高原鼢鼠的数量.但从长远来看,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地鼠害应采取生态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1980年12月,青海省从荷兰引进毛丝鼠100只(雄鼠26只,雌鼠74只),在湟中县多巴毛丝鼠饲养场试养,1981年4月开始繁殖第1代幼鼠。为了拟定毛丝鼠的营养标准和提高其生产力,我们于1981年7月和12月,对种鼠和第1代幼鼠进行了消化率和同化水平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2年5月,鼢鼠繁殖季节,在甘肃漳县金钟乡3种生境捕捉雌鼢鼠18只,剖检后,发现10只雌鼠阴道与双子宫交换处有肉瘤状异物,占全部雌鼠的55.5%。根据肉瘤形态及剖检特征确定为寄生虫包囊和纤维瘤。它能抑制鼢鼠种群的妊娠率(仅33.3%)、胎仔数(x=2),进而限制鼢鼠种群数量。初步分析其自然调节机理为:鼢鼠种群密度大,个体接触机会增加,易造成寄生虫传播。寄生虫侵入阴道后,抑制了鼢鼠繁殖,使种群密度下降,以至达到较低的水平。寄生虫及其生活史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捕、麻醉以及无线电发射器佩戴方式3个方面研究了无线电追踪技术在高原鼢鼠生态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高原鼢鼠无损伤活捕是无线电追踪技术实现的前提,利用自制的活捕笼的平均捕获率为44.12%。麻醉剂使用量和麻醉时间与高原鼢鼠体重密切相关,当高原鼢鼠体重在150g以下,乙醚用量为0.75~1.20mL,麻醉时间为30~45s;体重在150~270g时,乙醚用量为1.3~1.6mL,麻醉时间为30~55s;体重在270~350g时,乙醚用量1.6~2.0mL,麻醉时间为45~60s。无线发射器以环腋下斜跨式为主,且应在佩戴后30d进行重捕,更换项圈以利于长期监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适合于高原鼢鼠无线电追踪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国内学者研究高原鼢鼠或类似地下鼠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兔尾鼠种群年龄结构与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1988年开始,连续3年在塔城沙湾县博乐通古牧场对黄兔尾鼠的鼠密度、年龄组成和数量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黄兔尾鼠的平均有效洞密度为2000~3000个/hm2。对捕获的鼠标本进行测量、称重,并以酮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情况,将黄兔尾鼠种群年龄划分为5个年龄组:幼年组酮体重小于13.0g,亚成年组酮体重为13.1~24.0g,成年1组酮体重为24.1~34.0g,成年2组酮体重为34.1~47.0g,老年组酮体重大于47.1g。调查还表明黄兔尾鼠因繁殖能力强,在一年中数量变化很大,如1988年4月份其种群密度为48.59±5.38只/hm2,到8月份则急剧上升到951.64±66.58只/hm2,增长了约18倍。  相似文献   

9.
1992年5月,鼢鼠繁殖季节,在甘肃漳县金钟乡3种生境捕捉雌鼢鼠18只,剖检后,发现10只雌鼠阴道与双子宫交换处有肉瘤状异物。占全部雌鼠的55.5%,根据肉瘤形态及剖检特征确定为寄生虫包囊和纤维瘤。  相似文献   

10.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青海省部分地区的藏獒、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鼠兔及中华鼢鼠的311份血清样品,进行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检出33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10.61%。  相似文献   

11.
采用Gompertz模型对高原鼠兔野外围栏种群幼体体重增长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食物与密度因素对高原鼠兔生活史特征的作用模式。+F+R处理组高原鼠兔第二胎幼体平均成熟体重为163.67 g,成熟率6.27%,为最高组,其次为-F+R组,平均成熟体重154.46 g,成熟率5.87%,+F-R组平均成熟体重146.97 g,成熟率5.29%,而-F-R试验组平均成熟体重132.93 g,成熟率4.25%,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当恶劣环境导致高原鼠兔第一胎繁殖失败时,高原鼠兔第二胎能利用食物和低密度空间资源来改变自身的体重增长模式,进而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地鼠生长规律,进而为生产提供优质地鼠。通过比较试验,对饲养在隔离器内的清洁级叙利亚金黄地鼠[(Mesocricetus auratus)以下简称地鼠]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观察统计雌雄地鼠从出生到体成熟的平均日增重。结果表明,雌地鼠平均初生重2.5 g,雄地鼠2.6 g;3周龄平均离乳体重雌雄分别为25.2 g和24.8 g;体成熟平均体重雌雄分别为102.3 g、90.8 g。平均日增重:3周内雌雄为1.07 g;4~6周,雌鼠1.90 g,雄鼠2.07 g;7~10周,雌鼠1.33 g,雄鼠0.8 g。清洁级地鼠在生长转折点前生长速度快,后期逐渐减慢,周龄愈小相对生长速度愈快。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华鼢鼠的尾长、后足长、体重和体长,研究划分出幼鼠组、亚成体组、成体Ⅰ组、成体Ⅱ组、老体鼠组,中华鼢鼠老体仅占20%,成体约占40%,亚成体和幼体占40%。  相似文献   

14.
我国草原常见害鼠药物防治适宜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草原常见的鼠种有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黑线仓鼠、小毛足鼠、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高原鼠兔、达乌尔鼠兔、草原鼢鼠、东北鼢鼠、高原鼢鼠、甘肃鼢鼠、大沙鼠、草原兔尾鼠、黄兔尾鼠等.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数种类每年繁殖1~2次,数量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春季天气变暖时开始繁殖,到夏、秋季数量达到最大值,此后数量逐渐下降,由于冬季死亡率增加,到翌年春季数量降到全年的最小值.因此,每年春季牧草返青之前是防治多数草原害鼠最适宜的时期;而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每年1~2月开始繁殖,所以2~3月是它们最佳的防治时机.  相似文献   

15.
1 苗种繁殖:1.1 亲鳅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鳅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育宜在这段时间进行。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体表年液多的泥鳅作亲鳅,雌鳅要体长10cm、体重18g以上,雄鳅体长8cm、体重12g以上。雌  相似文献   

16.
采集青海省都兰县境内动物血清:野生马鹿15份,野生岩羊6份,野生黄羊血清20份,高原鼠兔100份,喜马拉雅旱獭20份进行布鲁菌病检测,结果:被检野生马鹿血清15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2份,占13.3%,虎红凝集试验阳性反应1份,占6%;被检野生岩羊6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1份,占16.7%,虎红凝集试验为阴性反应;被检野生黄羊血清20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3份,占15%,虎红凝集试验阳性反应1份,占5%;被检高原鼠兔血清100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3份,占3%,虎红凝集试验有阳性反应1份,占1%;被检喜马拉雅旱獭20只,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1只,占5%,虎红凝集试验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草地鼠害防治 ,我们对甘孜州草地主要害鼠———高原鼠兔的繁殖及种群更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为季节繁殖的动物 ,其繁殖期为 4月下旬至 7月中旬 ,约 90天 ;雄雌比为 1 :1 31 ,S R为 44 3± 7 2 ,繁殖期中平均繁殖指数为 1 35 ;雌鼠年平均繁殖 2 4胎 ,胎仔数为 1— 6只 /胎 ,平均为2 93只 /胎。鼠兔种群数量呈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金黄地鼠饲养始于1948年,当时兰春霖教授从美国旧金山Hoopex基金医学研究所带回4只雌鼠和8只雄鼠,经过40多年的封闭繁殖,为我国金黄地鼠养殖奠定了基础,为科研和疫情检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草地鼠害防治及今后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省草地害鼠约三十余种 ,常见的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高原田鼠、长尾仓鼠、五趾跳鼠等五种。危害面积达 736.1 9× 1 0 4 hm2 ,青南是主要的害鼠区 ,占总面积的 78.98%。由于鼠害的挖掘和啃食 ,致使优良牧草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形成了大面积的次生裸地和寸草不生的“黑土滩”。从 1 958年开始 ,四十多年来 ,全省累计灭鼠 2 80 7.86× 1 0 4 hm2 ,挽回牧草损失达 1 47.4× 1 0 4 kg,有效地控制了鼠害的危害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果洛地区高原鼠兔繁殖特性种群数量和对天然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果洛州3县5个样点2000—2004年的实验和调查结果表明:果洛地区鼠害区高原鼠兔5年的平均密度达908只/hm2,属极严重的鼠害区;高原鼠兔的性别比并非1∶1,5年的性别比平均为1.25∶1,高原鼠兔每年只怀孕一次,在5年的调查研究中没发现高原鼠兔有第二次的怀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