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作用。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为试验菌株,采用K-B药敏纸片法对6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TEM1型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采用SDS消除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质粒,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条带,药敏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前后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对大观霉素中敏,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检测出TEM1型耐药基因;试验菌株经7.5g/L的SDS处理至第3代时,质粒条带有明显的减少,TEM1型耐药基因消失,并且恢复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说明耐药质粒已经成功消除。  相似文献   

2.
猪场环境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耐药质粒消除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他生理特性的影响,参考前期试验分离出的8株携带aac(6')-Ib质粒耐药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选取1株耐药性最强菌株用高温及SDS进行耐药质粒消除,PCR检测aac(6')-Ib基因.结果显示,耐药质粒成功消除,耐药性消失,且细菌在不含抗生素条件下培养,耐药性消除状态可稳...  相似文献   

3.
由拉萨市养鸡场分离鉴定得到致病性沙门氏菌,采用K-B法,对其耐药性进行检测,并对耐药性较高的4株沙门氏菌进行质粒的提取与检测,采用变温SDS法进行质粒消除试验,分析其耐药菌谱和耐药质粒之间的关系,对耐药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3株沙门氏菌菌有耐药质粒的存在,质粒数目为1~4个,大小为1.8~36 kb之间,质粒携带率为75%。质粒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所检测的3株菌对大部分药物恢复了敏感性。检测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有AMX、ERY、TET、CIP、NOR、CMP。  相似文献   

4.
鸡源大肠杆菌强毒株耐药基因的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送检病死鸡的肝脏、心脏中分离鉴定致病菌,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菌的耐药质粒,转化入基因工程菌JM109,通过质粒纯化、电泳和药敏试验对耐药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并用艾叶水煮液对该菌株进行体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到1株强毒力鸡源大肠杆菌,该菌呈多重耐药性,且仅对氟奇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由质粒转化和药敏试验结果可初步将耐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基因定位于耐药质粒上,并可随质粒的转移而使转化菌获得耐药性;用艾叶水煮液可使该菌的耐药质粒消除率达60%;质粒消除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消除耐药质粒的细菌恢复了对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分别位于质粒和染色体上,艾叶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鸡源性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与质粒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13株鸡源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质粒图谱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携带情况,分析质粒图谱和耐药谱的关系,采用0.5%SDS和43°C对分离菌进行质粒消除,根据质粒消除前后耐药谱的变化,初步对耐药基因进行定位。13株分离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大部分菌株为5重及以上耐药,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谱是AMP-CIP-OFL-NOR-SXT-TET,分离菌均检测到了质粒的存在。质粒消除后,耐药谱明显变窄,耐药菌株恢复了对大多数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鸡源性多重耐药沙门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携带关系密切,初步推断编码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选择22种抗生素采用Kirby-Bauer法对山西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质粒分析和耐药质粒转化试验,并分析多种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结果显示,20株试验菌对测试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5耐及5耐以上的菌株占分离菌株的90%,试验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0%),其次为恩诺沙星(85%),而对黏杆菌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最低;分离出12种质粒谱型,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仅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流行质粒共存;对其中5株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发现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耐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性基因;中药单剂或合剂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中黄芩的消除效果最好,中药处理后部分菌株质粒图谱无变化,只有黄连和双黄连造成2条质粒带丢失;对中药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中药治疗鸡源大肠杆菌病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初步研究猪源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两株猪源大肠杆菌O157∶H7诱导成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将获得的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检测耐药诱导菌和耐药消除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经氟苯尼考耐药诱导,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噻吩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由敏感变为中介,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由中介变为耐药;而经耐药消除后,菌株恢复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菌株的质粒中检测到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结果表明,在氟苯尼考压力的长期存在下,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产生耐药,且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在去除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培养,可消除菌株的部分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以及耐药质粒特征,本研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福建地区分离的67株猪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其重要的耐药基因;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C600)的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携带CTX-M耐药基因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情况,并测定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变化以及耐药质粒的复制子类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100%)、头孢噻肟(100%)和四环素(94.0%,63/67)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相对敏感,耐药菌株仅占7.5%(5/67)。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3.7%(36/67)的分离株携带3个以上耐药基因,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49.3%,33/67)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37.3%,25/67)的检出率较高,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oqxA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mlA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检出率在10.4%~19.4%,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B(4.5%,3/67)的检出率最低;其中以CTX-M+mcr-1+floR耐药基因的组成模式流行为主,检出率为25.4%(17/67)。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21株接合子,与受体菌C600相比,其对受试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高了2~32倍。复制子分型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分型成功,4株分离菌未能分型,其中以IncF型质粒为主。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普遍较高且以mcr-1和floR基因流行为主,耐药质粒以IncF型为主。本研究为福建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48株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地区部分鸭场大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分布情况及抗生素的应用对鸭场环境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对48株大肠杆菌(包括20株病料分离株和28株鸭场土壤分离株)的ESBLs基因TEM、SHV、CTX-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EM、SHV、CTX-M型基因在病料分离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0%、25%,鸭场土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1.4%、28.6%。不同来源的菌株均能检测出耐药基因,且部分细菌携带两种以上耐药基因;病料分离株和鸭场土壤分离株中携带的ESBLs基因均以TEM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对江西省樟树市某鸭养殖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得到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通过质粒提取和接合转移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提取得到一10 kb左右的质粒;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表明,成功将该质粒转化入感受态E.coli JM109,并能使E.coli JM109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与分离菌株的耐药谱一致。推测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存在于质粒,并且该耐药基因能随质粒的转移转化入敏感菌E.coli JM109。  相似文献   

11.
冯世文  李军  曾芸  杨威  陈泽祥  潘艳  彭昊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315-3322
为初步研究猪源大肠杆菌O157:H7 (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两株猪源大肠杆菌O157:H7诱导成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将获得的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检测耐药诱导菌和耐药消除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经氟苯尼考耐药诱导,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噻吩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由敏感变为中介,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由中介变为耐药;而经耐药消除后,菌株恢复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菌株的质粒中检测到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结果表明,在氟苯尼考压力的长期存在下,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产生耐药,且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在去除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培养,可消除菌株的部分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E.coli)耐药性以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本研究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251株水禽源E.coli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水禽源E.coli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85%,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为24.7%和31.5%,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萘啶酸耐药率为62.9%~89.6%。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的检出率分别为89.2%、78.4%和49.4%;251株水禽源大肠杆菌中均没有检测到qnrA;qnrB和qnrD检出率较低,仅为2.5%和4%,qnrS检出率为41.1%;另外,有43.0%的E.coli同时携带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较严重,而且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B)的检出率均高于49%,提示临床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与耐药基因普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五倍子、黄芩、黄连、艾叶、鱼腥草5种中药提取物恢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采用1/2 MIC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性消除,通过影印培养法筛选出耐药性消除菌落,观察耐药消除率和消除子MIC值变化,并检测质粒及耐药基因rmt B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5种中药提取物对耐药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耐药菌经1/2 MIC作用48 h后,五倍子、黄芩、黄连、艾叶、鱼腥草的耐药消除率分别为20.67%、21.33%、17.33%、16.67%、9.33%;消除子对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AN)、阿米卡量(AMK)、新霉素(NEO)的MIC值均由高度耐药(512μg/m L)降至敏感(2~4μg/m L);5种中药提取物不能使耐药菌质粒丢失,却能导致耐药基因rmt B丢失。5种中药提取物可能是通过使高度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细菌丢失耐药主效基因来恢复对药物敏感性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K-B法检测30株鸡源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根据耐药表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表明,24株大肠杆菌为产ESBLs株.扩增出了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基因.有5株同时检测出TEM和CTX-M基因.产酶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100%.其多重耐药性明显比非产酶大肠杆菌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扬州大学动物医院2017年5月份收集的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特征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对50株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和PCR检测TEM、CTX-M-1、CTX-M-2和CTX-M-9和SHV 5种基因。药敏试验结果表示,分离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都较高,其中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为82%,美洛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26%和20%。PCR结果显示,50株细菌中有23株细菌携带TEM,2株细菌携带CTX-M-1型中的CTX-M-79,5株细菌携带CTX-M-9型分别为4株为CTX-M-14,1株为CTX-M-125,未检测到SHV型及CTX-M-2型。因此50株分离菌最常见的类型是TEM。  相似文献   

16.
用全自动细茵鉴定系统鉴定分离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别用TEM、SHV、CTX-M 3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确定分离茵所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表明:分离茵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其质粒上具有TEM序列和SHV序列,基因亚型分别TEM-1型和SHv-11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Ⅰ型整合子-耐药基因盒对弯曲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前期实验分离得到的312株弯曲菌,检测其Ⅰ型整合子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盒结构,对整合子-耐药基因盒阳性菌株采用自然转化法和化学消除法进行接合消除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耐药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中312株弯曲菌Ⅰ型整合子的流行率为18.6%,15株菌携带有aadA1耐药基因盒;采用自然转化法进行转化试验,自然转化成功率为40%(6/15),自然转化子能够检测出完整I型整合子结构,转化子获得整合子结构后能够产生耐药性;15株弯曲菌经过0.1%SDS化学处理后其耐药基因盒消除,耐药率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化学消除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能够随着转化使敏感菌株获得耐药性。本研究为家禽养殖生产过程控制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初步探究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情况,对30日病死貂脑组织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进行O抗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血清型为0_(114),且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并携带至少3种耐药基因。试验所分离的貂源大肠杆菌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耐药性严重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水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其与质粒的相关性,试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62株水禽源大肠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对13种耐药基因和18种质粒进行扩增,并对质粒检出率较高的阳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62株水禽源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和链霉素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88.7%、74.2%和51.6%;对丁胺卡那和头孢哌酮耐药性较低,耐药率分别为3.2%和1.6%。aac(6′)-Ib、TEM、qnrD及qnrS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6.1%、59.7%、46.8%和29.0%;共检出6种质粒IncFIA、IncFIB、IncY、IncI1、IncHI2、IncN,其中质粒IncFIB的检出率最高,为80.6%。IncFIB阳性菌株的aac(6′)-Ib基因检出率为72.0%,qnrS基因检出率为22.0%。说明水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高,常见耐药基因以aac(6′)-Ib为主,常见质粒以IncFIB为主,质粒IncFIB介导的aac(6′)-Ib基因传播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是否发生共转移,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9株牛源非O157 STEC利用"Top six"血清群筛查、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1.03%(9/29)STEC为O145血清群;系统进化分群以A群为主(68.97%);75.86%(22/29)STEC的毒力基因谱为stx1a+stx2a+ehxA。采用K-B法测定STEC的抗生素敏感性,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bla TEM、bla CTX、bla SHV、tetA、tetE、tetG、sulI、cmlAI、aadAI和aac(3)-IV,利用多重PCR方法对耐药菌进行质粒分型、接合试验确认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是否发生水平转移。结果显示,29株STEC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13.79%~27.59%,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6.90%~10.34%。共检测出8株耐药菌(27.59%),且均呈多重耐药表型,对4~13种抗生素耐药。8株耐药菌均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未检测出其他耐药基因)和质粒incA/C并可转移至受体菌E. coli J53,其中6株可将毒力基因stx1a、stx2a和ehxA共转移至E. coli J53。以上结果表明牛源非O157 STEC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首次揭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在非O157 STEC中发生共转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共转移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