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在交趾黄檀幼龄林造林和抚育中合理高效使用复合肥,选用基肥施用量、追肥施用量、追肥方式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对其树高、地径、保存率进行测定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树高、地径、保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因素对树高、地径、保存率的影响主次水平均为基肥施用量施肥方式追肥施用量;最优处理组合是基肥施用量750g、追肥施用量400g或600g、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环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1inaloolifera Fujita.树高和地径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不同的施肥处理对芳樟的树高和地径的影响开展研究;结合各个指标值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拟合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芳樟最优生长的施肥配比。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树高和地径有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树高和地径极显著。建立N、P和K施用量与芳樟树高和地径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据此计算出最优树高可达到43.16 cm,与之对应的N,P和K的施肥量分别为3.64,5.00,3.07g。最优地径可达到6.34 mm,与之对应的N,P和K的施肥量分别为:3.01,3.01,2.7g。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芳樟树高和地径最佳N、P和K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树高生长对N、P、K需求量均较大,对P的需求尤为明显,地径生长对N、P、K需求均较大。因此在实际的芳樟林培育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或阶段选择需要的最优施肥方案,而达到施肥功效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南方红豆杉8种不同密度、17种不同基肥和3种不同遮阴的27个月幼林的生长量进行观测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南方红豆杉不同密度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较有利于其生长的造林密度是50 cm×100 cm、100 cm×100 cm、75 cm×75 cm,最不利于其生长的造林密度是25 cm×25 cm;217种不同基肥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较有利于幼树生长的基肥处理是:碎柴皮2.64 kg/株、锯末3 kg/株、锯末2.2 kg/株、碎柴皮2.0 kg/株;33种不同遮阴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遮阴度为50%的遮阴条件最有利于幼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株优树 2011年树高、地径和冠幅的值比2010年分别增长1.25 m、2.12 cm和1.58 m,而从2011年到2012年,这些指标的年增长量均有所下降;36株各施肥处理白花树2011年对应的树高、地径和冠幅比2010年的值分别增长1.24m、1.57cm和1.09 m,同样地从2011年到2012年,各指标的年增长量有所降低,说明2011年是白花树人工林生长的大年;2010-2012年,800 g/株(或400g/株)的年施肥量对应的地径的年增长量、种子含油率、种子体积和百粒重以及平均单株种子产量的值均最大,且与其它施肥处理对应的值差异显著,说明施肥对白花树地径的生长,对种子体积、百粒重以及单株种子年产量的提高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昊 《绿色科技》2022,(1):202-204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以2年生杉木人工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4月设置了5种不同施肥处理,即T1:尿素100 g/株、T2:硫酸钾100 g/株、T3:钙镁磷100 g/株、T4:复合肥100 g/株和T5:不施肥对照(CK),2021年11月开展不同营施肥处理杉木人工幼林树高、地径测量,测算了...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用量的复合肥和磷肥作基肥,通过对巨桉3T-无性系幼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与对照间株高、地径差异显著;复合肥用量500 g时,6个月后巨桉3T-无性系苗木株高为2.04 m,地径为2.53 cm,而磷肥用量为500 g时,株高为1.68 m,地径为1.77 cm;用复合肥200 g和磷肥300 g混合作基肥效果最好,株高为2.12 m,地径为2.46 cm。当复合肥和磷肥用量相同时,复合肥施用效果好于磷肥,两种肥混施能较好地促进桉树生长。  相似文献   

7.
林地施肥对云南松人工林幼树期生长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林地施肥对云南松人工林幼树期林木地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2008年在石屏县牛达林区乌拉田对当年营造的云南松人工林进行了林地施用不同量的复合肥、磷肥和钾肥处理组合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林地施肥具有促进云南松人工林幼树期林木地径和树高生长的效果。施肥1年后各施肥处理组合间云南松幼树的地径生长出现了极显著的差异(F=1.360F0.01=2.662)。其最佳的施肥处理组合为每株施复合肥200 g+磷肥25 g+氮肥10 g,施肥1年后云南松幼树的平均地径和树高分别达2.50 cm和21.40 cm比不施肥的高0.82 cm、9.23cm。这一施肥处理组合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油茶幼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氮肥、磷肥和钾肥3种肥料,采用3因素4水平试验设计,同时,单位面积配施相同施肥量的有机肥,2013年、2014年连续2年对油茶幼林进行施肥试验,共设11个处理;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观测树高、地径和冠幅,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幼林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肥后,磷肥和钾肥相同的处理,其2年的树高的增长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氮肥和钾肥相同的处理,其2年的树高、地径和冠幅的增长量均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氮肥、磷肥相同的处理,其2年的树高、地径和冠幅的增长量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氮肥对地径和冠幅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施肥效果最好的处理是配方中钾肥施用量最大的处理。建立的氮肥、磷肥和钾肥效应模型得出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5.7 kg/667 m2、磷11.6 kg/667 m2、钾13.2 kg/667 m2。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巴马县选取6年生的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开展不同施肥量(0.25kg/株、0.50kg/株、0.75kg/株、1.00kg/株、1.25kg/株和不施肥)对油茶中幼林树高、地径、冠幅的影响研究。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0.25kg/株)、处理2(0.50kg/株)、处理3(0.75kg/株)、处理4(1.00kg/株)、处理5(1.25kg/株)和处理CK(不施肥)。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油茶中幼林的树高、地径、冠幅增长表现不一致。其中,处理CK对各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效果最小;施肥量为1.00kg/株的处理对油茶树高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大;施肥量为0.50kg/株的处理对油茶地径、冠幅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大。综合考虑施肥成本和生长情况,以0.50kg/株的施肥量对油茶人工幼林营养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湿地松容器苗当年造林地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施肥当年主要促进地径生长,第2—4年地径、树高增长作用明显;施肥以复合肥效果最好;施肥量与林木生长呈正相关;合理施肥量为75g/株.  相似文献   

11.
研究聚天门冬氨酸(PASP)不同施用量对白皮松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规律,为白皮松育苗中科学应用PASP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肥和施尿素2个对照,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PASP施用量分别设置为1.25,2.51,3.76 g/株,共计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2.51 g/株的PASP处理与不施肥对照和施尿素相比显著提高了白皮松株高和地径,1.25 g/株PASP处理与施尿素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白皮松的株高。2.51 g/株PASP处理与施尿素对照相比,提高了白皮松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3.76 g/株PASP处理在7月和8月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2.51 g/株PASP处理;2.51 g/株PASP处理与空白对照和施尿素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了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3.76 g/株与2.51 g/株PASP处理对这2种酶活性的影响处于同一水平。施用2.51 g/株的PASP,可显著提高白皮松苗木游离氨基酸总量。综合分析认为,白皮松育苗中PASP的施用量以2.51 g/株为宜。  相似文献   

12.
闽楠(Phoebe bournei)人工幼林生长缓慢是闽楠培育研究长期攻而未克的难题。闽楠人工幼林地抚育研究表明割灌除草可显著促进闽楠幼林生长,而施肥能否显著促进闽楠幼林生长却有相反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清施肥对闽楠人工幼林生长是否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的闽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以尿素(含N46%)作为试验氮肥,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对照)、100、200、300、400、500 g/株等6个施用量水平,每年1次,连续施用2年,对试验林的树高、地径、胸径和冠径等指标连续监测2年。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闽楠幼林的树高、地径和冠径生长节律与未施肥闽楠幼林的生长节律相似,从当年9月至翌年的3月为生长停滞期,9月、12月和3月3个月间的树高、地径与冠径没有显著差异;3—9月为高速生长期,每3个月树高、地径和冠径就有一般显著、显著或极显著的提升。施肥闽楠幼林的树高、地径、冠径虽然比未施肥闽楠幼林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氮肥施用1年或2年对闽楠幼林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土壤含有的养分可满足闽楠幼林的生长,也有可能是氮肥需要连续施用3年以上才能显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幼龄人工林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红锥幼林生长的影响,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树高和胸径相对增量及根、枝干和叶的生物量均高于CK;T4处理的叶生物量最高,T5处理的树高、胸径相对增量和根、枝干生物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下各生长指标差异显著。T4处理(N87.5 g/株, P_2O_581.3 g/株, K_2O 50.0 g/株)和T5处理(N 87.5 g/株, P_2O_5162.5 g/株, K_2O 75.0 g/株)为红椎幼林较为适宜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4.
对杉木幼苗进行N、P、K配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单施N肥的效果较N、P、K配合施肥的效果差;施肥对杉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单施N肥的处理与N、P、K配合施肥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最适合的配方是N1.5 g/株、P5 g/株、K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38.8%,地径比对照高46%;效果最差的配方是N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17.4%,地径比对照高20.0%。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林2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闽粤栲基肥处理株高抽高最快,平均株高为183.6cm,比追肥处理平均株高增长10.1cm,比不施肥处理平均株高增长22.1cm;闽粤栲基肥处理地径增长最快,平均地径为2.41cm,比追肥处理平均地径增长0.07cm,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地径增长0.27cm。马尾松基肥处理株高抽高最快,平均株高为158cm,比追肥处理平均株高增长7.6cm,比不施肥处理平均株高增长15.2cm;马尾松基肥处理地径增长最快,平均地径为2.19cm,比追肥处理平均地径增长0.1cm,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地径增长0.23cm。  相似文献   

16.
不同配比施肥对肉桂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评价不同营养配比对肉桂(Cinnamomum cassia)林生长的影响,对10年生肉桂人工林进行N、P、K配比施肥试验,测定其胸径、树高以及皮厚年生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N、P、和K单株施用量均为0 g)相比,各处理组肉桂胸径、树高及皮厚的年生长量总体上显著提高,PK元素的交互作用对肉桂年生长量的影响较为明显。隶属函数结果表明,正交设计9个处理中,处理3 (N0P200K200)施肥效果最好,肉桂胸径、树高及皮厚的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9.86%、162.16%和266.67%。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设置不施肥和施肥量0.1 kg·株-1、0.25 kg·株-1、0.4 kg·株-1等4个不同处理。造林3 a后,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混交林中杉木与木荷的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生长量、保存率、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但不同施肥量影响有差异。杉木最佳的施肥量为0.1 kg·株-1,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施肥量0.25 kg·株-1是木荷的最佳施肥量,此处理木荷生长情况最优。综合森林培育经营成本,以0.1~0.25 kg·株-1为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金黄熊猫树盆栽关键技术,以广东引进种子培育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开展金黄熊猫树盆栽施肥、植株矮化、整形技术试验,分析比较施肥、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对金黄熊猫树盆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的效果优于普通复合肥,每盆施用控释肥20 g处理的植株生长量最大,株型较均匀整齐,其树高、地径、冠幅3项指标比相同施肥量复合肥处理分别提高24.07%、8.62%、23.99%;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可以有效抑制金黄熊猫盆栽苗株高的生长,实现植株矮化整形,喷施浓度为100 mg·L-1或200 mg·L-1整形素水溶液,可在保障植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的同时,抑制株高的生长,减小高径比。盆栽的营养和树体控制关键技术是每盆施用控释肥20g、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水溶液100~200 mg·L-1。  相似文献   

19.
试验开展了6种不同肥料,用量均为200g/株,并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对幼树大叶杜英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胸径的生长量均以A处理(羊粪200g/株)为最好,表现最差的是G(对照)处理。A处理在树高、胸径生长量上分别高出G(对照)处理的28.7%、34.2%。可在生产中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红叶石楠在山地上的栽植效果,2011年在建阳范桥国有林场进行红叶石楠不同坡位、不同施肥处理对比试验。对6年生的红叶石楠试验林调查结果表明:在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平均地径生长量0.9 cm·a~(-1),平均树高生长量48.8 cm·a~(-1),平均冠幅生长量28.4 cm·a~(-1)。不同坡位对红叶石楠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下坡与中坡、上坡间均达到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红叶石楠的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施基肥+追肥处理>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且3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是可行的。选择山地的下坡位,采用施基肥+追肥的施肥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红叶石楠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