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伊犁种马场为例,通过采取加强牧民定居建设及调整天然草原利用方式等具体措施,实现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模式,结果表明:草地生产力和牲畜繁殖成活率得以显著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四子王旗从畜牧业大区转变为畜牧业强区,并且真正实现农区舍饲圈养,牧区以草定畜,冷季舍饲半舍饲,暖季轮牧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战略目标。四子王旗应该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人工草地:1.生态经济型人工草地,以发挥草地生态功能为主,防风固沙与建设草牧林业并举,建立农田、草牧场生态屏障,达到防风固沙,防止风沙入侵的目的;2.农区高产高效人工草地,在农区利用平原、丘陵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建设高效、优质的饲草饲料生产,达到为集约化的养殖业提供物质基础的目的;3.牧区人工草地建设,主要用于解决牧民以草定畜后牲畜冷季舍饲或补饲的饲草料供应,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3.
天祝县金强河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高寒牧区的畜牧业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其中天然草地面积56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占48万公顷,畜牧业发展程度较低,牧民生活水平不高。提出了要重点加强牧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有效地实行季节畜牧业,减少家畜越冬数量,建立混播人工草地,以提高草地营养物质,逐渐解决冷季补饲问题等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1自然概况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全县有天然草地面积6.13hm^2,其中可利用面积5万hm^2,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1.79%,共有7个草地类,11个草场组,21个草地型,以荒漠草原类、山地荒漠类和山地草甸类为主,海拔2200—4700m,年平均气温0.3—6.4℃。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牧草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盈亏状况,试验对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冷季(4月份和9月份)两种类型天然草地(紫花针茅草地型和高山嵩草草地型)牧草和土壤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硒的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与一般植物相比,冷季两类天然草地型牧草中微量元素硒、钼含量极低,锌含量略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铜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内,而铁、锰含量却极高;以世界和我国土壤资料为标准,冷季两类天然草地型土壤中铜、锰、铁、锌、硒含量均低于世界和我国平均水平,而钼含量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天然草地类型、特点及发展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简述了青海省天色天然草地类型及特征。论述天然草地具类型复杂性、优质低产耐牧性、牧草贮量季节、年度变化显著性及草地利用季节性等特点。提出发展利用天然草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牧民定居是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根本措施,是由牧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逐步引导牧民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从完全依靠天然草地走向放牧与舍饲圈养相结合,不仅是经济方式的重大改变,而且也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伊犁河谷牧民定居、冷季舍饲与暖季放牧模式。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一直是新疆的优势产业,天然草地不仅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70%以上饲草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牧民定居,实现牲畜冷季舍饲,暖季放牧,有效调节季节放牧场,缩小人畜活动范围,种养结合,减轻对天然草地的压力,并使大面积退化的草地得到有效恢复,最终达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牧民定居的原因是复杂的,牧民定居是改变靠天养畜,摆脱贫苦,加速牧区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人工草地在西藏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西藏草地利用发展现状及人工草地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指出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是解决西藏高寒牧区冷季缺草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确保西藏畜牧业生产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放牧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连续3年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了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禾本科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一致;中度放牧对暖季放牧草地植被的影响程度高于冷季放牧草地;围栏封育区和冷季重度放牧草地的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暖季放牧各放牧小区和冷季放牧草地轻度和中度放牧处理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暖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冷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多样性指数在暖、冷季放牧草地均以重度放牧区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对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高寒牧区的畜牧业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其中天然草地面积56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占48万公顷,畜牧业发展程度较低,牧民生活水平不高。提出了要重点加强牧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有效地实行季节畜牧业,减少家畜越冬数量,建立混播人工草地,以提高草地营养物质,逐渐解决冷季补饲问题等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中天然草地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特有的生境条件和生态脆弱性,通过对区域天然草地牧草返青、生长规律及放牧对草地植被影响的分析,针对目前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在今后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地走全年舍饲与季节性禁牧互补的途径,探讨了适合本区域实施舍饲休牧的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的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牧民定居后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原则,研究提出了牧民定居后新的生产方式下新疆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暖季放牧、冷季舍饲 放牧).该模式能有效缓解草畜矛盾,人均收入比现行系统提高了63.39%,且使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能量转化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原畜牧业作为伊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天然草地经营畜牧业 ,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 ,本应成为伊犁的优势产业。但由于草原畜牧业又存在着对大自然的极大依赖性 ,使其长期以来停留在低产、低效益和靠天养畜、粗放经营、自然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制约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牧民定居为突破口改造传统草原畜牧业不仅仅是实现农牧结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防止草地继续退化的驱动力 ,同时又是提高牲畜生产性能 ,加快周转 ,减少冷季放牧牲畜能量严重损失 (冷季由于气温下降引起家畜掉膘损失约 30 % ,牧草本身营养物质损失约 30 % )…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原有11个草地大类,温性荒漠类草地是其中之一,其面积134.19万hm2,占全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7.92%。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重要的禁牧区,是天山南坡平原绿洲的保护屏障,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查清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分布、特征,为该草地的利用、保护和维护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季节性放牧对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  刘振恒  邓蕾  武高林 《草业科学》2016,33(7):1403-1409
针对放牧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比较暖季放牧(6月-10月)和冷季放牧(11月-翌年5月)下典型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的变化,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对季节性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暖季放牧草地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92,均匀度指数为0.78,明显高于冷季放牧草地的1.81和0.74,而冷季放牧草地的丰富度指数为17.45,高于暖季放牧草地的16.45。冷季放牧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为246.61 g·m~(-2),莎草类和豆科类功能群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6.85%和15.86%,其值均高于暖季放牧草地。暖季放牧草地植物总密度为2 064株·m~(-2),明显高于冷季放牧草地的1 394株·m~(-2)。合理的放牧强度下,暖季放牧相比冷季放牧有利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维持,但冷季放牧草地有利于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伊犁河谷半定居家庭牧场草畜平衡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犁河谷新源县10户半定居家庭牧场草地资源利用、人工饲草生产、生产经营效益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半定居家庭牧场在不同经营方式下饲草料供应量和牲畜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度间天然草地生产力和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规模决定牧民的收入;达到草畜平衡的家庭牧场单位牲畜的生产效率更高。通过对夏牧场实施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将春秋牧场利用天数由现在的125天缩短到95天,以解决夏牧场局部退化和春秋牧场超载问题;通过扩大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增加饲草来源,冷季舍饲时间由现在的1  相似文献   

18.
甘南牧区草地生产力与载畜量时空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5~2007年每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与实际载畜量资料,建立甘南州草地生物量与可食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和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与载畜量的时空动态平衡状况与调控对策。结果表明,甘南州全年总可食牧草的鲜草产量为61.9亿kg,其中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全年草场的可食牧草产量分别占总可食牧草产量的35%、24%和42%。全州的理论载畜量为689.5万羊单位,冷季牧场和全年草场的超载率分别为82%和84%,而暖季草场欠载率为37%,全州草地的超载率为26%。如果保持现有的家畜数量不减,则全年需要补给牧草约26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42%。如果将农牧区和纯牧区的超载量分别降低50%和80%,则需要补给牧草13亿kg和5.2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21%和8.4%。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西藏草地利用发展现状及人工草地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指出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是解决西藏高寒牧区冷季缺草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确保西藏畜牧业生产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信息大观     
以草定畜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对农牧交错区草地的保护开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他指出,保护农牧交错区的草地资源,应实行以草定畜,即以冷季牧草的提供量确定家畜年末存栏数,以暖季牧草的提供量确定饲料量,发展利用暖季牧草优势、当年出栏屠宰的季节性畜牧业。要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并采取封育、补播等措施、改良草场、草地。   卢良恕说,我国草地利用没有通过改造发挥草原区生产潜力,人工草地相对很少,自然状况下天然草原太阳能利用效率仅为 0.1%~ 1.33%,与人工草地 (光能利用率达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