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沙打旺和白沙蒿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丰  易津 《草地学报》1994,2(2):43-48
萌发力是种子检验的重要内容。统一检验标准程序和方法是保证检验结果公正、可靠的前提之一。本文选择《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尚待修正或未曾涉及的沙打旺和白沙蒿两种优良牧草进行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化的研究。探讨光、温度和发芽床三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温度设15℃、20℃、25℃、30℃恒温和(25/15)℃、(3/20)℃变温共6个处理;光设光照和黑暗两处理;发芽床设纸上、纸间、沙上、沙中4个处理。首先以纸上为发芽床,选择最佳温度、光照条件及其最优组合,其次探索最适发芽床。同时结合观察种苗发育过程进行断土根实验,以确定幼苗鉴定标准和初次计数与末次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2.
驼绒藜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及幼苗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及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均未包括的驼绒藜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设立了15℃,20℃,25℃,30℃恒温,15/25℃和20/30℃变温共六水平,光照设立了照光和黑暗两水平,发芽床设立了纸上和沙中两种,从中选出了适合于驼绒藜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并根据驼绒藜种子在萌发时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及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3.
驼绒藜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及幼苗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及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均未包括的驼绒藜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设立了15℃,20℃,25℃,30℃恒温,15/25℃和20/30℃变温共六水平。光照设立了照光和黑暗两水平。发芽床设立了纸上和沙中两种。从中选出了适合于驼绒藜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并根据驼绒藜种子在萌发时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及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4.
针茅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及幼苗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丰  易津 《草业科学》1995,12(4):50-52
研究了《国际种子检验》及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均未包括的针茅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克氏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设立了15,20,25,30℃恒温,15/25和20/30℃变温共六水平;光照设立了光照和黑暗两水平;发芽床设立了纸上 、纸间和砂中三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呼伦贝尔天然草地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特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5、20、25、30 ℃)对不同地区采集的扁蓿豆、斜茎黄芪和野火球3种野生牧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和分析野生豆科牧草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结果表明: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不同温度条件下对3种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扁蓿豆种子和野火球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速度均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在30 ℃时发芽指标最高;斜茎黄芪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速度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5 ℃时发芽指标最高。扁蓿豆种子活力指数在温度为20 ℃时最大,为14.53;斜茎黄芪活力指数在不同温度下为4.89~7.11,活力指数最高温度为25 ℃;野火球种子在30 ℃下活力指数最高,为18.04。综合考查各项指标,3种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 ℃。该试验结果为呼伦贝尔天然草地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蒙古黄芪种子发芽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种子在不同温度、不同发芽床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选择适宜的发芽温度和发芽床,确定种子检验中蒙古黄芪种子发芽试验的适宜条件和首、末次计数时间.试验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种子存在较高的硬实休眠特性.在种子检验中,破除硬实休眠的适宜方法为精米机打磨4min.蒙古黄芪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5℃恒温和15/25℃变温;适宜发芽床为纸上、纸间和海绵床;发芽试验的初次计数时间为第5d,末次计数时间为第12d.  相似文献   

7.
甘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甘草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从中选出了适合甘草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并根据甘草种子在萌发时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及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经统计分析,确定了甘草适宜发芽温度为25℃,恒温光照,采取纸上或砂中法发芽, 初次计数为第7天,末次计数为12天。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牧草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参考,试验以毛苕子、光叶紫花苕、白车轴草、紫云英、紫花苜蓿种子为材料,设置6个恒温条件(5,10,15,20,25,30℃),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历期、萌发时滞、萌发速率指数等指标,研究了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15~25℃范围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毛苕子和光叶紫花苕种子在低温(5℃)和高温(30℃)时,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优于其他3种豆科牧草;随温度的升高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萌发时滞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萌发速率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白车轴草、紫云英和紫花苜蓿种子在温度为15~25℃范围内比毛苕子和光叶紫花苕种子具有更长的萌发历期;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值与温度间的关系均为三次曲线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通过模型预测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在20.01~22.36℃之间。  相似文献   

9.
塔落岩黄芪种子发芽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探讨了果壳、光、温度、发芽床对塔落岩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设处理20℃、25℃、30℃恒温及15 ̄25℃和20 ̄30℃变温;恒温下设黑暗与光照2个处理;发芽床设纸上、纸间、竖纸卷、沙上、沙中5个处理。试验选出了最适合于塔落岩黄芪种子萌发的最佳组合,并根据塔落岩黄芪种子萌发时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和初次、末次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10.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发芽试验探讨温度、发芽床及光照等因素对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设7种恒温(10、15、20、25、30、35和40 ℃)和2种变温(15/25 ℃,20/30 ℃)共9个处理;光照设黑暗(0)和光照(2 000 lx)2个处理;发芽床设纸上(TP)、纸间(BP)、砂上(TS)和砂间(BS)4个处理。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 ℃,发芽床选纸上发芽为好,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温度对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5℃、10℃、15℃、20℃、25℃、30℃不同温度处理下对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进行了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对毛苕子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影响.5℃时种子不萌发;20℃时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好;温度低于10℃或高于25℃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低.毛苕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时,适应的温度范围是15℃~25℃.  相似文献   

12.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萌发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h时达最大值0.1363g/h,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重量的83.66%.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扁穗雀麦种子在2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相对较好,发芽率达97%,发芽指数较高.25℃萌发条件下活力指数最大,为679.41,其次为30℃.胚根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胚芽为25℃.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当温度降低到10℃或升高到40℃时,种子发芽受阻,发芽率均为0.  相似文献   

13.
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条件及硬实问题进行了研究。萌发试验温度设恒温和变温共9个水平;光照设立光(光照时间分为:8h、24h)暗共三个水平;发芽床设立纸上,纸间、砂间和土中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黑色种皮种子的硬实率(最低硬实率为53.3%)高于灰色种皮种子(最低硬实率为24.0%);灰色种子以20℃恒温,光照,纸上或纸间条件下发芽为最佳。黑色种子以25℃恒温,纸上条件下发芽为最佳。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种子硬实率高和不适宜的萌发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度对多年生禾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设置了6种恒温、5种变温,对22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各温度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最初萌发时间等指标,来探讨发芽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供试种子在变温下的发芽率普遍高于恒温下,20℃时种子在萌发的第9d按发芽指数统计有13种达最大值,所有品种的发芽指数对温度反应的排序为5<10<10~15<15<20℃,各牧草种子的发芽最初萌发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芽的最适温度因种和品种而异,本试验的22种牧草发芽最适温度在15~25℃之间。  相似文献   

15.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萌发条件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王学敏  易津 《草地学报》2003,11(2):95-102
对驼绒藜属3个种的7份材料,研究种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发芽床等条件。结果表明,驼绒藜属植物种子在25℃恒温及15~25℃变温的条件下萌发状况好,种子活力高;光照与否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驼绒藜属种子萌发需水量范围为4~7倍于种子重,不同材料的种子萌发最低需间差异显著,其中华北驼绒藜萌发需水量最低(4倍于种子重量)。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的吸水速率较快,一般为0.6~0.7g/h·g种子,7~8h达到饱和吸胀;纸床为种子最佳发芽床。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在种间、生态型间和株龄间种子活力差异显著,其中华北驼绒藜种子活力显著高于其它种和生态型;较恶劣生境条件下产生的种子,其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碱茅种子发芽检测标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以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 Parl)种子为材料,研究在10-25℃、10-30℃、15-25℃、15-30℃、20-30℃变温处理和15℃、20℃、25℃、30℃恒温以及预处理条件下,筛选确定碱茅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条件,为碱茅种子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碱茅种子在20-30℃ 8h高温光照16h低温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最高,预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无显著影响。碱茅种子发芽计数时间确定为第7d进行初次计数,第14d进行末次计数。并在此温度条件下选用5个碱茅种子样品进行发芽测定,可以反映碱茅种子的发芽水平,而且硝酸钾和预先冷冻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垂穗披碱草种子的萌发适宜温度及温度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霞  王彦荣  胡小文 《草业科学》2011,28(6):988-992
摘要:以采集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等地的8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为材料,采用纸上发芽法在5、10、15、20、25、30、35和40 ℃ 8个恒温条件下,研究种子的萌发适宜温度和温度阈值。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垂穗披碱草种子在5~35 ℃条件下可萌发,在40 ℃不萌发;以20、25和30 ℃发芽最快,发芽率在3 d内可达最大值,根据种子萌发温度模型计算得出,供试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Tb)、最适温度(To)和最高温度(Tc)的平均值分别为4、24和38 ℃,种质间无显著差异(P>0.05)。建议垂穗披碱草种子的适宜检验温度为20、25和30 ℃恒温,初次和末次的适宜统计时间分别为第3天和第11天。  相似文献   

18.
牧草种子是牧草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牧草产量。优质牧草种子是纯净、饱满,整齐一致,生活力强并无病虫侵害的种子。它的质量认定是通过国家法定的牧草种子检验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牧草种子检验规程,通过种子生产基地的田间检验、种子成熟加工后的抽样实验室检验,确定其种子的真实性、纯净度、生活力和健康状况。再根据国家牧草种子质量标准确定其是否能作种用,并将能作种用的种子质量优劣分成一、二、三级牧草种子质量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温度,光照发芽床对假俭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玲  王彦荣 《草业科学》1994,11(6):52-55
实验室内进行了假俭草种子净度检验样品最低限量和发芽检验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光照(以黑暗为对照)、温度和发芽床(分设纸上TP和砂中S)等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假俭草种子净度检验样品最低限量是3克,送验样最低量以及计数其它植物种子检验样品最低量均为30克;最佳萌发条件为20/30℃或20/35℃变温(16小时低温,8小时高温),高温时段设光照,和纸上发芽;发芽的初次和未次计数时间分别以第10天  相似文献   

20.
温度、光照和发芽床对假俭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内进行了假俭草种子净度检验样品最低限量和发芽检验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光照(以黑暗为对照)、温度(分别包括20℃恒温,15/25℃、20/30℃、20/35℃和25/35℃变温)和发芽床(分设纸上TP和砂中S)等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假俭草种子净度检验样品最低限量是3g,送验样最低量以及计数其它植物种子检验样品最低量均为30g;最佳萌发条件为20/30℃或20/35℃变温(16小时低温,8小时高温),高温时段设光照,和纸上(TP)发芽;发芽的初次和未次计数时间分别以第10天和第21天为宜;种子的幼苗发育可划分为单子叶植物子叶留土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