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测定并分析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叶片和蜜柚园土壤中交换性钙的含量水平,探讨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因素,为蜜柚钙素养分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312个蜜柚园的蜜柚叶片和土壤样品及28个树龄逾15 a的蜜柚园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叶片和土壤中交换性钙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层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对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312个蜜柚园的蜜柚树叶片钙的平均含量为3.11%,其中,钙含量等级属于低量(<3.0%)、适量(3.0%~4.9%)和高量(> 4.9%)的叶片样本比例分别为46.80%、52.24%与0.96%。蜜柚园土壤中交换性钙的含量为16.70~2 203.74 mg·kg-1,平均含量为274.60 mg·kg-1,有84.62%的土壤样本中交换性钙的含量低于500 mg·kg-1,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叶片钙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交换性钙是蜜柚树体钙素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次郎’甜柿土壤养分、叶片养分与果实品质的关系,探讨优质‘次郎’甜柿土壤养分、叶片养分适宜方案,为果园优质高效栽培、改善果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案。[方法]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线性规划等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次郎’甜柿园土壤养分、叶片养分和果实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次郎’甜柿果实品质是土壤、叶片中各种矿质营养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单果质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叶片全磷、全钾、全镁及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果实硬度主要受叶片全磷、全钾、全钙、全镁、全铜的影响,而土壤有机质对所有果实品质指标均有促进作用。总体上,所调查‘次郎’甜柿园土壤养分含量较为充足,叶片养分含量偏低。[结论]当地甜柿园土壤养分的优化方案为:有机质60.00 g·kg~(-1),全氮2.50 g·kg~(-1),碱解氮40.58 200.00 mg·kg~(-1),有效磷17.95 80.00 mg·kg~(-1),速效钾35.00 448.17 mg·kg~(-1),交换性钙2.5311.00 g·kg~(-1),交换性镁150.10 1 000.00 mg·kg~(-1),有效铁107.56 300.00 mg·kg~(-1),有效锰100.20450.00 mg·kg~(-1)。叶片养分的优化方案为:全氮15.00 20.22 g·kg~(-1),全磷1.09 2.00 g·kg~(-1),全钾15.9330.00 g·kg~(-1),全钙10.00 40.00 g·kg~(-1),全镁2.00 9.70 g·kg~(-1),全铁0.05 0.20 g·kg~(-1),全锰0.501.50 g·kg~(-1),全铜1.00 mg·kg~(-1),全锌5.00 60.00 mg·kg~(-1)。与理论值相比,当地甜柿园应适时增施有机肥,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注重大量肥料与各种微量肥料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3.
琯溪蜜柚园土壤酸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研究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特征,从而为蜜柚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福建省平和县319个蜜柚园的土壤样品和25个蜜柚园土壤剖面表土层(0~20 cm)、亚表土层(20~40 cm)和底土层(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蜜柚园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影响蜜柚园土壤酸化的因素和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间的关系。【结果】平和县319个蜜柚园土壤pH值的变幅为3.26~6.22,其平均值为4.34,有89.97%的果园其土壤pH值低于柑橘生长适宜pH值的下限(pH为5.0),其中pH<4.5的强酸性果园占67.71%。25个蜜柚园剖面土壤pH平均值不同土层的高低顺序是表土层>亚表土层>底土层,与表土层土壤的pH值相比,亚表土层和底土层pH<4.5的土壤占比分别提高了50.00%和35.71%。土壤的酸化提高了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的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盐基饱和度及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酸化会减弱土壤的保肥能力,导致土壤钙、镁元素的缺乏。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程度随蜜柚树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及氮肥施用量、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平和县蜜柚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且园土亚表土层和底土层的酸化问题较表土层更为突出,氮肥和硫肥的过量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鉴于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特性,文中提出了降低果园氮素和硫素的投入、结合果园深翻改土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等防治蜜柚园土壤酸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和评价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油橄榄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果,从而给油橄榄根际土壤改良及生物有机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甘肃省礼县鱼池村的西汉水流域油橄榄扩区驯化试验园为研究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用生物有机肥和不施用生物有机肥2种处理,各区组内每个处理各设3次重复,就不同施肥处理对油橄榄林地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的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pH值(均值为8.09)降低了5.86%,而有机质(17.37 g·kg~(-1))、全氮(0.66 g·kg~(-1))、全磷(1.52 g·kg~(-1))、全钾(22.10 g·kg~(-1))、全钙(48.88 g·kg~(-1))、全镁(10.79 g·kg~(-1))和锌(75.46 mg·kg~(-1))含量分别升高了241.32%、43.17%、134.36%、38.23%、24.30%、29.32%和11.78%,碱解氮(115.67 mg·kg~(-1))、有效磷(11.58 mg·kg~(-1))、速效钾(148.67 mg·kg~(-1))、水溶性钙(0.036%)、水溶性镁(0.032%)、有效锌(1.55 mg·kg~(-1))和有效硼(2.94 mg·kg~(-1))的含量分别升高了524.10%、260.85%、542.65%、127.08%、169.44%、113.30%和318.01%,其中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施用和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各个指标在相同土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油橄榄林地土壤各养分元素含量和供肥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安区山核桃林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土壤肥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安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分布区不同地质背景下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特性,利用Arc GIS对不同地质背景发育土壤的山核桃分布面积进行统计,于2013年3-4月,采用GPS野外定位并采集临安山核桃主产区189个土壤样品,并分析其主要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临安区山核桃主要分布在的寒武系地层,以及与之上接的奥陶系部分地层,其次是侏罗系地层。(2)侏罗系发育的土壤酸化最为严重(p H值4.89),有效养分含量整体较低,其中有效磷(10.19 mg·kg~(-1))、有效钙(359 mg·kg~(-1))、有效镁(52 mg·kg~(-1))、有效铜(0.71 mg·kg~(-1))、有效锌(0.84 mg·kg~(-1))、有效铁(59 mg·kg~(-1))、有效锰(54 mg·kg~(-1))的含量最低;寒武系发育的土壤酸化程度最低(p H值5.57),有效养分含量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层,其中有效磷(19.35 mg·kg~(-1))、有效钙(1 313 mg·kg~(-1))、有效镁(137 mg·kg~(-1))、有效铜(2.41 mg·kg~(-1))、有效锌(1.24 mg·kg~(-1))的含量最高;奥陶系发育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居中,但有效铁(91 mg·kg~(-1))、有效锰(76 mg·kg~(-1))的含量超过其他两个地层。(3)随着土壤p H值提高,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铜、有效锌等中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与中微量元素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层发育的山核桃林地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特性,特别是中微量营养元素对土壤母质的继承性明显,不同地层发育的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也存在差异,各地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壤酸性改良和施肥结构调整,制定以地层为管理单位的分区施肥规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梁山慈竹茎秆的化学成分,为丛生竹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标方法,分析茎秆中一般性化学组成;采用微波消解-ICP/MS技术,同时测定茎秆中18种无机元素;经95%乙醇提取后所得茎秆浸膏,依次用蒸馏水、30%乙醇、60%乙醇和80%乙醇和丙酮等不同馏分梯度洗脱,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压制备色谱等手段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结合理化性质、波谱学以及文献数据对比,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梁山慈竹茎秆中灰分含量为1.24%,苯醇抽出物含量为3.27%,冷、热水抽提物含量分别为9.16%和11.58%;1%Na OH抽出物含量为30.71%,多戊糖含量为19.44%,木质素含量为22.18%,综纤维素含量为72.70%。各无机元素含量依次为Ca(587.13 mg·kg~(-1))、Mg(448.75 mg·kg~(-1))、Al(76.51 mg·kg~(-1))、Fe(66.38 mg·kg~(-1))、Na(51.40 mg·kg~(-1))、Zn(16.47 mg·kg~(-1))、Mn(15.52 mg·kg~(-1))、Cr(5.26 mg·kg~(-1))、Ni(3.54mg·kg~(-1))、Mo(3.03 mg·kg~(-1))、Cu(2.48 mg·kg~(-1))、Pb(2.46 mg·kg~(-1))、Cd(0.39 mg·kg~(-1))、Se(0.35 mg·kg~(-1))、Ag(0.26 mg·kg~(-1))、As(0.23 mg·kg~(-1))、Co(0.09 mg·kg~(-1))、Hg(0.07 mg·kg~(-1))。分离鉴定出10种化合物,分别为异荭草苷、对羟基苯甲醛、苜蓿素、苜蓿素-7-O-葡萄糖苷、阿魏酸、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异牡荆苷、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β-谷甾醇。经检索,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阿魏酸和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为首次从牡竹属植物中发现。【结论】梁山慈竹茎秆的纤维原料特征多介于针叶木和阔叶木之间,是较理想的造纸原料。茎秆中Ca,Mg,Al,Fe,Na,Zn,Mn,Cr元素的含量丰富,其他元素含量在0.07~3.54 mg·kg~(-1)之间,大部分元素含量水平远低于竹叶中各元素含量。茎秆中次生代谢成分种类和数量都较竹叶中少,包含了黄酮类和酚酸类等具有化感作用成分,可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肥力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哈尔滨城市森林绿地土壤肥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基于土壤肥力特征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供支撑,进而提升城市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方法】共采集哈尔滨市区道路林、景观林、单位附属林、生态公益林及郊区农田土壤257份,并测定9种土壤肥力相关指标,通过内梅罗指数法并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合Arc GIS绘制土壤各肥力指标空间分布图。【结果】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6级制标准,哈尔滨市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40 g·kg~(-1),达到了2级(高)水平;全氮、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1.5 g·kg~(-1)、90~120 mg·kg~(-1)和20 mg·kg~(-1),为3级(中上)水平;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为2级(高)及以上水平;全磷含量低,为0.4~0.6 g·kg~(-1),为4级(中下)水平;土壤密度为1.3~1.4g·cm-3,pH值为7.5—8.5;除速效钾外不同绿地土壤各肥力指标多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半方差分析表明,哈尔滨城市绿地有机质及土壤密度块基比≥75%,而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综合肥力指数的块基比为25%~75%。【结论】哈尔滨城市绿地全磷含量较低,钾含量较高。全磷、全氮、土壤密度及水解性氮是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限制因子,有机质及土壤密度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素影响,而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变异则受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影响。应采取施用氮磷复合有机肥、控制钾肥、种植固氮植物等措施改善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  相似文献   

8.
采取典型样地采样和实验室经典测试方法,对凤县花椒园0~20、20~40cm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凤县花椒园0~40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2.88g·kg~(-1)、11.12mg·kg~(-1)、7.23mg·kg~(-1)和142.92mg·kg~(-1);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差异较为明显,整体变异系数偏高,尤其是速效磷,0~20cm土层变异系数高达119.49%。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均属于中等偏低水平,速效氮处于缺乏等级,速效钾含量较高,生产中应提倡增施有机肥和氮磷复合肥,结合花椒生长期针对性地补充钾肥,以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新建绿地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典型新建绿地西安植物园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内梅罗公式,选用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pH八个指标作为土壤肥力影响因子对不同干扰状况下城市新建绿地的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研究各因子对肥力的影响力。结果显示:作为城市新建绿化用地,西安植物园新区的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较差,有机质(0.94%)、速效氮(8.26mg·kg~(-1))、速效磷(8.43mg·kg~(-1))含量极低;土壤偏弱碱性(pH值为7.85);速效钾含量(115.5mg·kg~(-1))适中;土壤容重(1.51g·cm~(-3))过高,饱和导水率(20.87mm·h~(-1))过低,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因子对城市绿化用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影响力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容重速效氮有机质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速效磷pH值。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对浙江省临安市、余杭区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v.prevernalis)林地表层(0~30 cm)土壤的p H、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土壤有机碳(18.3 g·kg~(-1))、碱解氮(159.7 mg·kg~(-1))、有效磷(119.1 mg·kg~(-1))、速效钾(192.3 mg·kg~(-1))含量高,p H值较低(5.0);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为:p H值北低南高,有效磷和速效钾为北高南低,而碱解氮、有机碳则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经营措施显著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碱解氮的空间分布(P0.05),土壤p H、有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化同时受到土壤类型和人为经营的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广东东莞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着葡萄的生长和果实品质。为了弄清广东省东莞地区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为该地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8月果实采收后,选取该地区的7个具有代表性的阳光玫瑰葡萄园,采集土壤(0~20 cm)样品,测定分析了各个土壤样品的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钙、镁、锌、锰、硼、铜等养分元素的含量。【结果】东莞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园的土壤pH值为3.42~6.72,有机质含量为8.4~35.7 g/kg;全氮含量为0.33~2.82 g/kg,碱解氮含量为66.25~461.76 mg/kg;全磷含量为0.57~1.81 g/kg,有效磷含量为34.74~282.51 mg/kg;全钾含量为8.55~25.39 g/kg,速效钾含量为115.0~497.5 mg/kg;交换性钙含量为56~589.2 mg/kg;交换性镁含量为6.48~108.24 mg/kg;铁、锌、锰、铜、硼的含量分别为40.1~257.3、1.27~15.43、7.77~62.73、1.11~8.81、0.19~1.63 mg/kg。【结论】东莞地区葡萄园的土壤pH值偏低,有机质含量少,多数葡萄园的土壤氮素含量偏低,但土壤中的碱解氮含量均较高;钙和镁元素含量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部分葡萄园的土壤中缺乏硼元素;而磷、钾、铁、锌、铜、锰元素含量均处于高水平。在东莞地区葡萄园的生产管理中,应根据土壤养分元素的丰缺情况合理施肥,注意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适量施用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以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假韶子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集中分布区三亚市落笔洞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两个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未见海南假韶子分布的次生林为对照林分,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常规及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方法对海南假韶子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假韶子所在落笔洞和森林公园群落土壤呈酸性,全磷含量较为缺乏;两个群落非根区土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对照林分;森林公园群落根区土的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显著高于落笔洞群落。(2)两个群落非根区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均高于对照林分;落笔洞群落根区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1 081.92 mg?kg~(-1))和微生物生物量C/N(15.79)高于森林公园群落根区土。(3)两个群落非根区土的土壤酶活性也高于对照林分;森林公园群落根区土的土壤酸性磷酸酶(726.18 mg?kg~(-1))和脲酶(1 445.63 mg?kg~(-1))活性显著高于落笔洞群落,但群落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4)PCA结果表明,海南假韶子不同群落对土壤因子响应较为显著,能较好地区别落笔洞和森林公园群落;同一群落根区土与非根区土对土壤因子响应也不同。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海南假韶子对异质性土壤的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毛竹和杉木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毛竹和杉木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毛竹林合理调控与生态经营提供依据。【方法】沿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方向设置3个10 m×50 m调查样带,每一样带平均划分为10个5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内选取不同年龄的标准毛竹和杉木,选取叶片测定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中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毛竹与杉木比叶面积(除Ⅰ度竹)与毛竹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干物质含量与毛竹比例呈正相关关系。Ⅰ、Ⅱ、Ⅲ和Ⅳ度平均比面积分别为291、215、207、213 m~2·kg~(-1),平均干物质含量分别为0.38、0.40、0.42、0.42 g·g~(-1),均显著高于杉木(115 m2·kg~(-1)与0.34 g·g~(-1),P0.05)。2)Ⅰ度竹和Ⅳ度竹叶片N、P含量随着毛竹比例增加呈增加的趋势,Ⅱ、Ⅲ度竹和杉木叶片N、P含量呈降低的趋势。Ⅰ、Ⅱ、Ⅲ和Ⅳ度竹平均叶碳含量分别为46.5%、46.1%、45.5%和46.0%,氮含量分别为27.6、22.3、21.7和20.8 g·kg~(-1),磷含量分别为1.6、1.4、1.2和1.2 g·kg~(-1)。其中,毛竹叶氮、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分别为13.6和1.0 g·kg~(-1))。3)毛竹SLA,LDMC与叶C、N、P含量,C∶N,N∶P等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毛竹叶片具有比杉木叶片更高的SLA和叶N、P含量,且其向杉木扩展过程中,不同年龄毛竹的SLA,LDMC与叶C、N、P含量及C∶N,N∶P等叶功能性状采取的适应策略不同,具有互补效应,能够比杉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成都市草坪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中,滨河景观草坪土壤容重最大,为1.34 g·cm~(-3);公园草坪土壤黏粒含量、田间持水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最高,分别为34.89%、29.48%、60.11 g·kg~(-1)、4.47 mg·kg~(-1)、247.92 mg·kg~(-1)、20.38 cmol·kg~(-1);居民小区草坪土壤pH最高。在20~40 cm土层中,居民小区草坪土壤容重最大,为1.39 g·cm~(-3),公园草坪田间持水量、黏粒含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28.59%、27.95%、4.47 mg·kg~(-1)、247.92 mg·kg~(-1)、53.28 mg·kg~(-1)、22.97 g·kg~(-1)、12.28 cmol·kg~(-1)。土壤肥力排序为公园草坪>居民小区草坪>高校校园草坪>滨河景观草坪;除了居民小区草坪土壤肥力为良外,其他绿地类型综合肥力均为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在退耕还林后的变化,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价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宣威市选择耕地对照和不同退耕还林年数(4,8,12年生)的柳杉人工林地,在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土壤并收集枯落物和细根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全氮含量、枯落物现存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4,8和12年生时林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0.07%,19.29%和11.52%,即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在退耕还林4年后开始逐渐回升,但在12年后仍未恢复到耕地水平;土壤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造林前的耕地最高(4.46 g·kg~(-1)),4年生时最低(2.67 g·kg~(-1));土壤次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12.03 g·kg~(-1),4年生时最低(4.61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20.94 g·kg~(-1)),12年生时最低(9.12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存在显著的土层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11.14 g·kg~(-1))出现在8年生40~60 cm土层;各林龄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高活性有机碳、次高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756和0.755,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64,显著负相关。【结论】退耕还林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先降后升,造林年数和林下枯落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今后在森林碳汇管理中需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延长林分林龄,尽量保留林下枯落物。  相似文献   

16.
水淹和非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扦插苗镉积累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秋华柳在水淹-镉胁迫下的生长适应性及其在水淹条件下的镉积累特征,探究秋华柳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变化及其适应性管理途径,为更好利用该植物改善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秋华柳扦插苗为材料,采取向土壤添加外源镉(CdCl_2·2.5H_2O)的形式,共设0、0.5、2,10 mg·kg~(-1)4个镉处理浓度,每个镉处理浓度下又设置常规供水和水淹2个水分条件,研究秋华柳植株各组分生物量及镉含量的变化。【结果】1)秋华柳在水淹-镉胁迫下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茎、叶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镉处理浓度时,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根生物量均小于常规供水。2)常规供水下秋华柳植株地上各组分具有较高镉含量,在2 mg·kg~(-1)镉处理时秋华柳萌枝、叶片、插条木质部和插条树皮镉含量分别为12.98、10.08、7.47和17.2 mg·kg~(-1)。3)水淹显著影响秋华柳植株各组分的镉含量(P0.05),其中地上各组分(萌枝、叶、插条树皮和木质部)的镉含量明显降低,4个镉处理浓度(0、0.5、2、10 mg·kg~(-1))萌枝镉含量分别为常规供水的39.0%、23.7%、34.0%和51.8%。但根隔含量显著增加(P0.05),为常规供水下的133.0%~390.0%。4)在水淹条件下,秋华柳镉的根-枝转移系数显著小于常规供水(P0.05)。5)在水淹条件下,秋华柳镉积累能力明显降低,包括地上部分和整株。在2 mg·kg~(-1)镉处理浓度时,常规供水下秋华柳整株和地上部分镉积累量分别是146.40、125.35μg·plant~(-1),该数值水淹时分别是常规供水时的56.7%和35.2%。【结论】秋华柳在水淹-镉胁迫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但水淹条件下秋华柳地上各组分镉含量明显降低,地上部分和整株镉积累量下降。为了提高秋华柳对土壤镉的清除效果,防止部分枝叶在水淹情况下腐烂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建议在每年水淹前对其地上部分进行收割。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对浙江省长兴县仙山湖湿地11个树种的根茎叶及根际土壤进行采样,对样品中Cu,Cd,Zn,Pb,Hg含量及其在不同营养器官的积累特性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上处于健康状态。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的不同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绝对值有很大差异,Cu含量在女贞Ligustrumlucidum根、旱柳Salixmatsudana茎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中最高(分别为49.267 mg·kg~(-1),25.302 mg·kg~(-1),26.308 mg·kg~(-1)),Zn含量在乌桕根和旱柳茎、叶中最高(分别为212.105 mg·kg~(-1),262.030 mg·kg~(-1),89.804 mg·kg~(-1)),Cd含量在日本三蕊柳Salix triandra var. nipponica(春)根和旱柳茎、叶中最高(分别为1.613 mg·kg~(-1),1.443 mg·kg~(-1),0.723 mg·kg~(-1)),Hg含量在樟Cinnamomum camphora根、茎和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叶中最高(分别为0.070 mg·kg~(-1),0.045mg·kg~(-1),0.025 mg·kg~(-1)),Pb含量在日本三蕊柳(春)根、叶和小蜡Ligustrum sinense茎中最高(分别为12.113 mg·kg~(-1),11.050 mg·kg~(-1),5.930 mg·kg~(-1))。11种树种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CF)变化范围为0.06~22.50、转移系数(TF)变化范围为0.10~3.57。除樟、女贞和水竹根部的Cu含量略高于Zn外,其他树种不同营养器官中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出"N"字形变动趋势;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一般呈现Zn Cu Pb CdHg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受保护状态下的杭州西溪湿地基塘系统不同类型竹林土壤CO_2通量特征,为基塘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估算和碳氮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内毛竹林和早竹林的土壤CO_2通量,蒸馏水浸提法与TOC-Vcp H测定土壤水溶性碳氮(WSOC和WSON)含量,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和MBN)含量。【结果】2种竹林土壤CO_2通量差异明显,毛竹林土壤CO_2通量较高,全年各月土壤CO_2通量为(127.4±24.1)~(537.2±41.1)mg·m~(-2)h~(-1),早竹林土壤CO_2通量为(2.1±0.6)~(120.0±22.9)mg·m~(-2)h~(-1);毛竹林与早竹林全年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 366.3和558.4 g·m~(-2)a~(-1),毛竹林土壤CO_2年累积排放量是早竹林的6倍;2种竹林土壤CO_2通量与10 cm深处土壤层温度、土壤含水量呈线性相关;毛竹林与早竹林的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均在8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8.1±25.5)和(146.1±9.9)mg·kg~(-1),均在10和12月出现最低值,分别为(202.5±28.5)和(54.9±13.8)mg·kg~(-1),土壤水溶性氮含量在2种竹林中都没有表现出特殊规律,年度波动较大;毛竹林与早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峰值出现在6月,分别为(279.0±17.6)和(313.9±38.6)mg·kg~(-1),2—4月出现最低值,分别为(219.7±13.8)和(198.7±12.8)mg·kg~(-1),毛竹林各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为(21.4±3.8)~(43.7±4.2)mg·kg~(-1),早竹林各月土壤MBN含量的波动范围比毛竹林大,为(13.9±1.4)~(57.0±10.8)mg·kg~(-1);2种竹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水溶性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参数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西溪湿地基塘系统不同类型竹林土壤CO_2通量具有强烈的时间异质性,其动态受季节性水热条件和呼吸底物土壤水溶性碳变化的共同调控。基塘系统封育有利于转变原先粗犷的开垦利用方式,可减少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和土壤CO_2排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施用草甘膦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草甘磷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漳州市林下国有林场4年生桉树人工林为对象,设立6块20 m×20 m样地,3块为施用草甘膦的处理,3块为不施用草甘膦的对照。2015、2016年的5月和9月施用草甘膦清除灌木和杂草,成分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水按质量1:50配制而成,每次施用量1 500 kg·hm~(-2)。对照组样地不施用草甘膦,采用人工除草,其他抚育内容和方式与处理组一致。2017年5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的草甘膦残留量、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施用草甘膦后,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密度分别为1.23、1.27和1.34 g·cm~(-3),较对照组分别增加0.02、0.02和0.01 g·cm~(-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9.79%、48.23%和46.64%,较对照组分别下降0.49%、0.32%和0.47%,但差异均不显著;草甘膦残留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 cm土层残留量为4.43 mg·kg~(-1),差异显著(P0.05);p H值在0~2、2~5和5~20 cm土层分别为5.26、4.63和4.57,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0.90、0.24和0.07,但在20~40 cm土层却由4.53降低到了4.34,降低了0.19,2种处理仅在0~2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各土层电导率均有所降低,在0~2、2~5、5~20和20~40 cm土层分别为61.83、42.77、34.20和38.17 us·cm~(-1),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27、8.26、9.20和1.00 us.cm~(-1),差异均不显著;两种处理的土壤电导率随土层加深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对照组表现为逐渐降低,处理组则先下降后上升;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0~2、2~5、5~20和20~40 cm土层分别为40.38,36.62、28.08和18.99 g·kg~(-1),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6.70、9.90、0.90和3.89 g·kg~(-1),其中仅0~2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0~2、2~5、5~20和20~40 cm土层分别为5.29、2.89、1.51和0.93 mg·kg~(-1),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39、0.98、0.26和0.22 mg·kg~(-1),其中仅0~2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各土层全氮、水解氮、全磷含量均下降,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但差异都不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施用草甘膦2年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差但影响尚未达显著水平;草甘膦残留量集中在0~2 cm土层,含量达4.43 mg·kg~(-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2 cm土层的p H值提高0.90,有机质含量下降16.70 g·kg~(-1)、有效磷含量提高2.39 mg·kg~(-1),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