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核桃和‘凤丹’牡丹都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核桃幼树栽植后3~4年才能挂果有收益;‘凤丹’牡丹是小型灌木,且生长周期较短,单独栽培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可以通过核桃林下套种‘凤丹’牡丹的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此增加短期产出,本试验为了探究核桃林下间种‘凤丹’的最适栽植密度,进而开展此试验。【方法】以核桃林下2年生‘凤丹’牡丹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在35种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每种植密度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区组),不同栽植密度对牡丹生长量、牡丹结籽量及丹皮产量、牡丹籽千粒质量和丹皮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异。【结果】:1)随着株行距的增大,‘凤丹’牡丹实生苗植株的生长高度、分枝数量、新梢粗度、根条数量、根条长度、根粗和丹皮酚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结籽量和丹皮单位产量变化趋势相反,当株行距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其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则又相对减缓;2)在株距大于30 cm,行距不低于40 cm时,即栽植密度为52 500株/hm2左右,牡丹的生长量可以达到较高水平;3)栽植密度达到33 345株/hm2,牡丹结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油用牡丹种实性状的差异情况,为油用牡丹的引种栽培、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个产地3个油用牡丹品种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9个种实性状指标间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之间油用牡丹蓇葖果和种子的各个性状指标测定值均存在差异。其中,陕西合阳的‘凤丹’Paeonia ostii‘Fengdan’和甘肃临洮的紫斑P. rockii其蓇葖果鲜质量、果长、种子粒数、种子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的测定值均最高。湖南邵东的‘凤丹’8个种实性状指标的测定值均高于同一产地‘香丹’P. suffruticosa ‘Xiangdan’的。‘凤丹’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长与蓇葖果鲜质量、果宽、种子粒数、种子鲜质量、种子干质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凤丹’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与其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种实性状主要受海拔和经度的影响,蓇葖果的出种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 <0.05),种子的粒数、鲜质量、干质量与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种子的含水率与经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油用‘凤丹’籽粒适宜的储藏条件以及各储藏条件下籽粒的保质期,为油用‘凤丹’籽粒的采后储藏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年采收的‘凤丹’籽粒为材料,分别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共4种储藏方法对籽粒进行为期1 a的储藏。储藏期间每隔30 d测定籽粒的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脂肪酶LPS和脂肪氧合酶LOX)、籽粒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油脂品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结果】在整个储藏期间,‘凤丹’籽粒的POD活性、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碘值、亚麻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所提取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油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凤丹’籽粒的LPS、LO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室温散装储藏对比,室温真空包装储藏、4℃散装储藏和-20℃散装储藏均能有效抑制‘凤丹’籽粒和所提取籽油的劣变。综合各项指标可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条件下储藏‘凤丹’籽粒分别不宜超过60、150、120、300 d。【结论】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氧含量对‘凤丹’籽粒的保质期有较大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油用‘凤丹’籽粒的储藏环境应低温、少氧,且宜在半年内提取籽油。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种子产量及含油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用牡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定点观测了平原露地栽培、林下间作和旱薄山地露地栽培3种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产量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了不同郁闭度对林下间作的油用牡丹果实经济性状和含油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油用牡丹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平原露地和郁闭度0.4的女贞林下栽培,株行距0.3 m×0.6 m,栽后第4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 920.5和1 854.0 kg/hm2。凤丹牡丹在旱薄山地栽培,株行距0.5 m×0.6 m,栽后第5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2 292.0 kg/hm2。株行距为0.3 m×0.6 m或0.5 m×0.6 m时,凤丹牡丹栽后第4年即出现郁闭,牡丹植株达到郁闭后,油用牡丹种子年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露地栽培油用牡丹种子产量高于林下栽培。林下栽培时,乔木林郁闭度以0.3为最宜,乔木林郁闭度为0.6时,种植6 a的油用牡丹平均单株蓇葖果数量及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露地栽培下降44.96%和42.78%。不同郁闭度林下种植的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种子含油率范围为19.5%~21.9%。油用牡丹盛花期持续降雨会严重影响坐果率。  相似文献   

5.
以50个‘凤丹’单株为材料,对其生长及结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间‘凤丹’生长、结实性状间变异丰富,选择潜力大,分枝数、单株产量及荚果数为变异程度较高的指标;单株产量与荚果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76~(**)),荚果数可作为‘凤丹’产量的预测指标;以平均单株产量()加2倍标准差(2s)作为高产‘凤丹’的选择标准,入选率4%。  相似文献   

6.
油用牡丹‘凤丹’果实性状及其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油用牡丹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筛选选择育种的重点选育目标,以8年生‘凤丹’牡丹为材料,根据结实量采集果实,对其单株产量、果实、籽含油率、脂肪酸成分等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平均单果质量、小果数量、平均小果质量、最大小果质量、最小小果质量、干果质量、干籽质量、干籽出仁率等与产量相关指标在高产组和低产组间差异显著,且单株产量与其余差异显著指标间均显著正相关;干籽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等指标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中,以单株产量作为重点选育目标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用牡丹‘凤丹’植株生长发育、不同冠层的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为油用牡丹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河南省沁阳市试验基地2013年10月定植的‘凤丹’牡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初植密度为57 000株·hm-2。2017年进入丰产期,果荚成熟后调查发现,高密条件下遮荫导致弱苗死亡,保有密度为46 800株·hm-2,于2018年3月13日发芽后进行人工间伐,间伐强度为0%(CK)、17%(A)、35%(B)、47%(C)和62%(D)。2019年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冠层光合参数、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1)间伐对‘凤丹’植株的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单株植株叶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依次比对照增加7.0%、11.9%、21.2%和25.1%。单株冠幅、开花数量、花径、新生叶片数、叶夹角、新生枝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株高趋势则相反。2)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SOD与CAT活性在冠层...  相似文献   

8.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用牡丹是指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组。目前广泛栽植的油用牡丹品种是‘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和紫斑牡丹(P.rockii)。综述了我国油用牡丹在良种选育、种子采收、圃地管理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等高产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我国发展油用牡丹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油茶为自交不亲和树种,选择‘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间花期相遇及授粉亲和性高的品种,为‘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主栽的‘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开展油茶开花物候期观测、花粉量和花粉活力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品种间异交亲和性调查,初步建立‘赣州油’系列油茶授粉品种配置模式。【结果】根据开花时间,‘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被分为早花、中花、晚花品种。不同油茶品种单花花粉量和花粉活力存在较大差异,单花花药数最多的品种为‘赣州油17号’,单花花粉量最多的是‘GLS赣州油2号’,单花有效花粉数最多的为‘赣州油18号’。人工自花授粉试验结果显示,油茶并非完全自交不亲和,‘GLS赣州油2号’和‘GLS赣州油4’号可以实现自花授粉结实,但其结实率较低,分别为10.00%和11.11%;‘GLS赣州油4号’的同品种异株间人工授粉结实率达到42.86%。异花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LS赣州油1号’ב赣州油6号’杂交坐果率达到88.89%,综合考虑父本和母本的性状、稳定性、配合力等情况,从32个组合中筛选出6个最佳组配,分别为‘GLS赣州油1号’ב赣州油6号’、‘GLS赣州油5号’בGLS赣州油2号’、‘GLS赣州油5号’ב赣州油10号’、‘赣州油9号’ב赣州油10号’、‘GLS赣州油4号’בGLS赣州油2号’、‘GLS赣州油4号’ב赣州油6号’。【结论】‘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的花药数和花粉量不能作为品种间亲和力的判断依据,油茶的品种配置应综合考虑花期、花粉活力、亲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密度、施肥方式、套种模式对凤丹牡丹进行引种试验,以产籽量为衡量指标,探寻凤丹牡丹在晋城市的适宜栽植条件和模式。结果表明,初植密度3.33×104株/hm2,农家肥+复合肥、套种黄豆模式产籽量均高于其它处理,是晋城市推广凤丹牡丹的适宜栽植条件。  相似文献   

12.
油茶良种‘华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鑫’是从普通油茶实生林分中选育的高产油茶良种,属霜降籽类型,鲜果平均单果质量48.83g,最大单果质量66.30g,鲜出籽率52.56%,干籽含油率39.97%,盛果期产量1050kg·hm-2以上,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果实成熟整齐度,促进油茶鲜果机械化采收。【方法】以‘长林18号’‘赣石83-4’‘赣石447’为试验对象,在果实成熟期喷施0.2、0.6、0.8、1.2 g/L乙烯利和等量清水,调查油茶果实开裂动态,测定果实表观性状指标、种仁内营养物质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揭示乙烯利对油茶果实成熟和品质的影响。【结果】1.2 g/L乙烯利处理促进油茶果实开裂的效果最好,1.2 g/L处理的裂果率达到50%的所需时间比对照缩短了4 d,比0.6、0.8 g/L处理缩短了2 d。喷施乙烯利后,油茶的单果鲜质量、鲜果出籽率、鲜果出仁率、果实含水率以及连续2 a的单株产量无明显变化,种仁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及各脂肪酸组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长林18号’种仁的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油脂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赣石447’种仁的可溶性糖和油脂含量整体上分别呈现减少和增加的趋势;‘赣石83-4’种仁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减少,油脂含量增加。‘长林18号’和‘赣石447’种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赣石83-4’种仁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微波辐射对打破‘凤丹’种子休眠的作用,为促进‘凤丹’种子萌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油用牡丹主栽品种‘凤丹’的种子进行微波辐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已铺有湿热灭菌双层滤纸的发芽盒内进行生根试验,统计初萌期、生根率、平均根长等指标;再选取胚根长度≥3 cm的种子,将其浸泡于200 mg/L的赤霉素2 h后播于穴盘内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发芽率、发芽势、苗高等指标。【结果】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中火处理10和20 s均可缩短‘凤丹’的生根时间,中火处理10 s所需生根时间最短,为27 d,且各处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低火处理10和20 s均可提高‘凤丹’种子的生根率与根长,生根率分别为95.83%与94.63%,根长分别为8.44和7.20 cm,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分别为83.25%和87.25%,其发芽势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 0.05);其余微波处理组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微波辐射时间与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微波处理对‘凤丹’幼苗苗高无明显影响,其苗高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适当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可打破‘凤丹’种子的休眠,能促进‘凤丹’种子的萌发;而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对‘凤丹’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凤丹’牡丹种苗的最适移栽时期,为其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凤丹’牡丹实生种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移栽时期,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移栽后根系活力、叶片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移栽时期的成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移栽期可能通过移栽时气温、土壤温度和移栽后土壤积温等环境因素影响‘凤丹’牡丹新根和植株的发育,适时移栽显著促进牡丹苗体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移栽时期,‘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期间的新根总数、木质化新根数、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枝条粗度、根生物量、枝条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均有一定差异,而枝条长度和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9月29日与11月28日移栽相比,单株木质化新根质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了90.26%和51.22%,根系活力和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提高了93.53%和60.98%,单株生物量增加了46.00%。经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9月29日移栽的‘凤丹’牡丹成苗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依据植株生物量、壮苗指数与移栽期气象环境要素的依赖关系,明确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15~20℃气侯条件,是‘凤丹’牡丹的最适移栽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成熟度鲜枣的冰点温度及其与主要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鲜食枣品种‘冬枣’和‘月光’为试验材料,利用testo175-T2电子温度记录仪测定其冰点温度,并且测定鲜枣单果质量、体积、密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Origin软件对可能影响鲜枣果实冰点温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度鲜枣的冰点温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鲜枣成熟度的增加,果实的冰点温度逐渐降低,且果实越小,降低到冰点温度所需时间越短;‘冬枣’和‘月光’白熟期的冰点温度分别为-3.5℃和-3.3℃,而全红期的冰点温度分别为-6.5℃和-7.6℃;后续将冰点温度与所测定的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鲜枣果实冰点温度的影响最大,而单果质量和果实体积对冰点温度的影响最小;据此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冰点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后根据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建立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冰点温度的线性回归方程:y=-0.283 2 x+1.654 9。【结论】随着鲜枣成熟度的增加,其冰点温度逐渐降低,且果实冰点温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可溶性固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给南方地区油用牡丹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以四川湿润气候区的油用牡丹‘凤丹’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基肥的施用对牡丹结实情况和籽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共设置了油枯(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复合肥(0.1 kg/株)6个基肥处理,观测不同基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结籽性,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采用气相质谱法(CG-MS)对油用牡丹籽单体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单株施牛粪0.1 kg+复合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的单籽质量(0.470±0.029) g,籽长(10.452±0.266) mm,籽宽(8.660±0.056) mm,均好于其他施肥处理。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在不同基肥处理下差异不明显,但单体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GC-MS分析,在油用牡丹籽油中检测出13种单体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榆树酸和木蜡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烯酸、油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40.27%),其次为亚油酸和油酸,分别为29.02%、22.03%。【结论】单株施牛粪0.5 kg+复合肥处理对促进油用牡丹籽亚麻酸含量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该处理下亚麻酸含量可达(45.97±0.01)%。  相似文献   

18.
大果油茶良种‘华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硕’是从普通油茶实生林分中选育的大果高产油茶新品种,属霜降籽类型,鲜果平均单果质量68.75 g,最大单果99.20 g,鲜果出籽率45.51%,出仁率69.28%,干籽含油率41.71%,盛果期产茶油975 kg·hm-2以上,具有果实大、产量高、抗性强、高光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杏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5~6年生杏李树为研究对象,设置杏李栽植中常见3种栽植密度(4 m×3 m、4 m×5 m、2 m×5 m),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进行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栽植密度与杏李光合特性、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关系,筛选适宜的栽植密度。【结果】在不同物候期,不同栽植密度杏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果实转色期达到峰值,在成熟期缓慢下降;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种栽植密度杏李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各栽植密度杏李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4 m×3 m、2 m×5 m、4 m×5 m,树冠外围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高于内膛叶片,且差异显著;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含量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4 m×5 m、2 m×5 m、4 m×3 m,且树冠内膛叶片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含量比值高于外围叶片。说明在弱光环境下叶片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充分利用光能。各栽植密度杏李叶片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由高到低依次均为4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元江干热河谷——红河州个旧市保和乡6年生吉贝人工林结实特征和果实性状进行调查,探讨地形与初值密度对吉贝生长、结实和果实性状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和叶片养分与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生吉贝初果期树高和冠幅分别在3.5~6.5 m和2.5~6.0 m之间,胸径8.74~17.01 cm在之间;结实株平均结实量为17.09个,平均单果纤维产量11.03 g;(2)山沟内的吉贝树高、胸径和冠幅显著(P0.05)高于台地,植株结实量和单株最大结实量优于台地,并且结实量在山沟样方(4 m×4 m)中最高;地形对果实纵径、果重以及纤维产量变化的影响显著;(3)密度影响分枝数和轮生枝台数的产生,树高、胸径和冠幅与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随初植密度增加,结实量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高密度定植时果实横径差异极显著,不利于纤维产量的增加。从地形与密度因子来看,山沟4 m×4 m、台地4 m×3 m定植时有利生长和结实,结实率分别为72.58%和22.45%;(4)结实植株土壤速效氮和叶片氮含量高于未结实植株,氮供应与结实存在一定关系,氮缺乏可能导致吉贝不能结实,并且结实对土壤中K的消耗比较明显,结实与未结实株土壤全K含量差值为4.834 9 g/kg,对P的消耗则相对较弱,其差值较小;(5)果实横径的增加有利纤维产量的增长,当果实长度超过20 cm则有减少的趋势,种子数量与纤维产量成反比关系。对单株而言果实平均纵径超过15.7 cm、平均单果重超过45.43 g的植株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单果纤维产量的影响因子中土壤全P速效P速效N胸径侧枝台数树高,并对单果纤维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