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科洛镇镇农业生产现状 科洛镇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中部,有耕地49.7万亩,多以黑土为主,地貌属漫川漫岗,地形波状起伏,坡耕地较多,以种植业为主的半山区农业乡镇,无霜期95~115天左右,年降水量500-550毫米左右,处于黑龙江省四、五积温带过渡带,年积温1850℃C-2150℃.目前农业生以家庭式分散种植为主,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和芸豆等.  相似文献   

2.
硫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有独特的功效.砂姜黑土有80%左右的面积处在硫缺乏和潜在缺乏区(35%左右缺乏区,45%左右潜在缺乏区).为此在中科院砂姜黑土实验站试验基地上开展了硫及不同硫肥品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硫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有独特的功效。砂姜黑土有80%左右的面积处在硫缺乏和潜在缺乏区(35%左右缺乏区,45%左右潜在缺乏区)。为此在中科院砂姜黑土实验站试验基地上开展了硫及不同硫肥品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玉米作物系数是计算玉米耗水量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准确客观地估算玉米群体的蒸散量,利用1980~2002年20个代表站点的日常农业气象土壤湿度观测资料,确定了辽宁5个农业气候区的玉米作物系数,分析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并分区建立了玉米作物系数与时间(旬)关系6次多项式函数。结果表明,辽宁各农业气候区的玉米作物系数值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5.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属于风沙干旱区,丘陵漫岗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玉米是龙江县主栽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0万hm^2左右,而丘陵漫岗地达10万hm^2。所以这类地形玉米产量的高低对该县的粮食产量影响很大,如何促使这类地块增产,以成为农技人员在生产中的首要问题。玉米综合栽培技术是依据该县旱作农业的特点结合历年农民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东北依俄罗斯,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构成。主栽作物为玉米,土类以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黑钙土区土壤板结较重,春季风沙大,降雨少,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比较薄,砂砾底土壤占本区域60~70%,不适合进行深翻整地;本文针对该区域丘陵漫岗缓坡型黑土的状况,介绍一下该区域土壤改良的基本方法。1土壤改良方法及原理  相似文献   

7.
浅埋区地下水位对作物生长有较大影响,为探明不同作物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开展了系列原型观测实验,探寻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两种土壤,分别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情况下的最优地下水埋深控制。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不同:小麦和大豆在两种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均为1.0m;玉米在砂姜黑土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0.8m,在黄潮土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1.0m。(2)土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种植小麦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种植大豆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种植玉米条件下,在[0.2,0.6]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在[1.0,5.0]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大尺度农田管理的针对性,探寻低成本高效的分区方法,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30.8 hm2春玉米田为对象进行分区研究。基于吐丝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使用多尺度分割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基于播种前的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土壤体积含水率、电导率、pH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并作为对照,对分区间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分区内变异系数进行比较以评价分区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得到4个较优管理分区为M1、M2、M3、M4,各分区产量分别为7 597.53、8 236.35、8 686.98、9 119.93 kg·hm-2,各分区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M1、M2、M3间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降低;基于土壤数据确定4个分区,即S1、S2、S3、S4,春玉米产量分别为7 754.81、8 173.44、8 860.05、9 153.23 kg·hm-2,分区间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部土壤均一性提高。综合来看,2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级分区的空间重合度分别为40.00%、46.51%、57.45%、59.38%,整体重合度为51.32%。当缺乏土壤数据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可为农田管理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河南主要土类施用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4年在河南省三大土类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进行了钾肥配合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对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均有增产效果,但不同土类、不同作物增产效果不一。总的来看,夏大豆>夏玉米>冬小麦;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除洛阳褐土玉米外,单用秸秆还田就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但三种作物都是施钾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最高,施钾或施钾配合秸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并能减轻小麦、大豆的病虫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