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赤芝Ganoderma lucidum和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担孢子为材料,从担孢子采集方法、萌发条件及保藏时间等方面,比较两种担孢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无柄灵芝担孢子在无菌水中培养24 h即可萌发产生芽管,48 h萌发率为6.77%;而赤芝只有早期弹射的新鲜担孢子可以在麦芽汁培养基中萌发,但萌发率仅有1.13%。赤芝担孢子根据形态大小可分为3类,其中可萌发担孢子的平均长为7.38μm,宽为4.46μm,小于成熟担孢子,细胞壁颜色也比成熟担孢子浅。灵芝担孢子萌发时一般在担孢子顶端或脐状处产生一个芽管,极少数两处同时产生芽管。新生菌丝在不适宜继续生长条件下,可进一步形成厚垣孢子;且随着担孢子保藏时间的延长,其萌发率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盖玻片培养法研究美味扇菇担孢子的萌发特性,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研究美味扇菇菌丝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美味扇菇担孢子腊肠形,大小为(4.5~5.5)μm×(1~1.64)μm;在无菌水中不易萌发,液体PDA培养基中容易萌发;培养时间达48 h时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位置和数量不定,在一端、侧面或者两端产生1个或多个芽管;60 h后少数芽管出现分支,84 h芽管分化成菌丝;菌丝在10℃~30℃条件下均能生长,但超过35℃或低于5℃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  相似文献   

3.
干巴菌担孢子多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巴菌(ThelephpragonbajunZang)是一种可食性菌根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地区。本文报道干巴菌振孢子的多核性及其担孢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多芽管现象。采用Giemsa'sStain及Nematoxylin等染色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干巴菌担孢子具有单核、双核、三核、七核等多核性。并在担孢子萌发过程中发现与孢子多核性相对应的一个芽管,二个芽管、三个穿管、七个芽管等多芽管现象,产生真菌孢子多核现象原因,是由于孢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行为造成的。当担孢子形成过程中,二个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二倍体核,它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结果在担子中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四个单倍体核随机进入担孢子后,造成多个核、一个核和无核孢子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担孢子中一个核或多个核再行一次或多次减数分裂,从而产生了某些属种真菌的多核孢子。干巴菌担孢子的多核现象,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以海棠锈病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观察、显微结构观测和荧光染色等方法,对海棠锈病病菌特征进行观测,并对锈菌冬孢子进行萌发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该锈菌存在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4种孢子类型。其中冬孢子堆生于圆柏瘿瘤上,遇水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海棠叶片后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在无菌水和海棠叶片浸出液中均可萌发产生担孢子,培养10h后冬孢子累计萌发率基本达到饱和点,叶片浸出液中培养的冬孢子累计萌发率略高于无菌水。  相似文献   

5.
珊瑚猴头(Hericium coralloides)孢子印白色,担孢子近球形无色,大小为(2.0~3.5)μm×(2.5~3.5)μm;担孢子用盖玻片培养,24 h吸水膨胀,36 h萌发产生2~8 μm芽管,48 h伸长到15~30μm,72 h进一步伸长并分枝交错成网状初生同核体菌丝;同核体菌丝交配产生的异核体菌丝具有锁状联合;菌丝生长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而且在最适温度下培养的初生同核体菌丝和异核体菌丝的生长速度与生长势不同,后者比前者粗壮、分枝多、生长速度快、生长势强.  相似文献   

6.
豇豆霉病是由菜豆尾孢菌(Cercospora cruenta)侵染所致。试验表明:菜豆尾孢的分生孢子只有在水膜中才能萌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再生能力很强,保湿4小时就可产生孢子,且2~3天后产孢率达到高峰,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400多天,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之一;分生孢子在保温(28℃)保温8小时后萌发率达94%;在充分保湿条件下,5~40℃范围内,分生孢子都能萌发,但以25~28℃为最适;在pH2~11.40的0.1M的磷酸缓冲液内也能萌发,pH5.5为最佳萌发酸度;光照(1000lx荧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65%的代森锌和瑞锌合剂(25%瑞毒霉:65%代森锌=1:3)的500倍和1000倍液对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蘑菇软腐病(Clodobotryum dendroides Fries)在上海春菇后期的严重发病率可高达35.85%。其分生孢子在20℃时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蘑菇子实体的浸出液有利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3.4。这两者的最适相对湿度均为100%。该菌能较好地利用碳源中的淀粉,氮源中以蛋白胨最适宜。孢子的萌发方式有多种多样,萌发初期以端细胞萌发为主,后期最多可长出6个芽管。产孢方式属内壁芽生倒缩式。另外还进行室内药效、药害试验和发病环境的调查,并对病菌的防治措施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8.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因子对担孢子萌发的影响:把草菇菌褶朝下,下放盛有琼脂培养基和各种培养液的培养皿,收集草菇的担孢子.实验用完全的琼脂培养基培养,于48小时后,根据长出芽管与否,测定担孢子萌发率。研究了温度、pH值、提前浸泡和孢子密度对萌发的影响。 1.温度:在20、25和45℃时,担孢子不萌发,30℃有少数萌发,40℃萌发最多。我们曾发现,把草菇担孢子播种在培养皿中,放在40℃过夜,然后再降到25℃,草菇担孢子也能萌发,萌发率23.66%,当放在40℃继续培养2天后,萌发率可达73.4%。实验结果表明,热刺激对草菇孢子开始萌发是必要的,草菇担孢子一旦开始萌发,即使温度下降,也能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9.
关于木耳的形态建成问题,过去很少研究。但近年来有很大进展,这不仅由于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研究木耳形态发生更能加深人们对木耳发育机制和发育本质的认识,有效地指导木耳育种和栽培实践。木耳的形态发生,是指从孢子萌发至子实体形成的整个过程。现按其发生顺序介绍如下: 一、孢子萌发木耳孢子萌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孢子直接发生萌发管,发生的部位在孢子的侧面或顶端。萌发管长到一定长度时,细胞核第一次分裂,萌发管中出现分隔,长到200~400μm时开始分枝。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凤尾菇担孢子萌发至原基形成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培养20小时,大多数孢子已经萌发,初生菌丝长至30μm左右开始产生分枝,但无锁状联合,有的初生菌丝能形成原垣孢子、培养约6天、两条初生菌丝通过顶端细胞或其他部位融合,发育成具有顶端分生孢子和锁状联合的次生菌丝体,培养22天,大量次生菌丝的中部相互扭结,形成半球形的原基。  相似文献   

11.
茄链格孢菌侵染马铃薯叶片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茄链格孢菌对马铃薯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2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分生孢子各个位置都可萌发产生芽管|接种6 h后,菌丝顶端出现附着孢|接种8 h后,菌丝从细胞间凹陷处直接侵入感病品种东农303叶片表皮细胞内|接种24 h后,受侵染寄主细胞中的菌丝向相邻细胞扩展蔓延,感病品种细胞内含物及各类细胞器基本完全消解。在抗病品种克新1号上,茄链格孢菌的侵染情况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发生时间明显较感病品种推迟,寄主细胞内的菌丝数量明显少于感病品种|并且在接种24 h后出现细胞壁加厚的防卫反应,在感病品种上没有观察到防卫反应现象。说明抗病品种对茄链格孢菌具有一定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燕 《中国蔬菜》2012,1(2):87-92
对四川省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单生,初生分生孢子顶端略尖,大小为(65.44~84.98)μm×(17.31~22.09)μm,次生分生孢子两端钝圆,大小为(69.92~83.32)μm×(15.82~21.53)μm|分生孢子梗不分支,2~4个细胞,长102.59~179.50 μm,未发现有性世代,初步鉴定为旱金莲内丝白粉菌〔Oidiopsis tropaeoli(Berger.)〕。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研究表明,其最佳萌发温度为25 ℃,致死温度54 ℃|相对湿度90%以上分生孢子可以萌发,保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后葡萄果实营养对灰霉菌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后巨峰葡萄果实(Vitis vinifera L.cv.Kyooho)为试材,从葡萄的营养、pH、贮藏期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温度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生长发育和致病性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果实的营养和pH值适于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葡萄营养培养基上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ecium roseum)相比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在pH 3.46的葡萄果汁上,灰霉菌分生孢子在0~35 ℃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为15~24 ℃,0 ℃培养48 h后分生孢子仍然有8.7%的萌发率。灰霉菌分生孢子在低温下萌发需要较低的pH条件, 在pH 4的葡萄果汁中,4 ℃培养72 h后萌发率可达90%以上,高于pH 5~7的果汁。葡萄果实贮藏期的生理衰老状态与灰霉菌的侵染力存在着时序关系,即灰霉菌的侵染力随着葡萄果实贮藏期的延长而加强。受灰霉菌侵染后的葡萄果实产生过氧化物酶(POD)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低于链格孢菌诱导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地衣芽孢杆菌W10及其抗菌蛋白对苹果贮藏期重要病害的防治作用,进行了对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的抑制以及对轮纹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W10菌液、培养滤液、抗菌蛋白对2种病菌的形态、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明显的破坏或抑制作用,其中抗菌蛋白的作用最强,5倍稀释液可以完全抑制病菌菌丝生长,20倍液对病菌产孢或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菌液、培养滤液与抗菌蛋白对病菌菌丝形态的破坏作用相似,都可以使菌丝细胞原生质收缩、肿大呈泡囊状、细胞壁破损导致原生质外泄,甚至菌丝断裂。W10细菌液或抗菌蛋白能够明显抑制果实病斑的扩展,用其浸果后接种病菌,贮藏90 d时,抗菌蛋白对轮纹病的防效仍达到50.0%,与多菌灵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5.
用4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子囊孢子的萌发过程。新鲜的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呈椭圆状,大小13.0~15.3μm×21.5~24.0μm,成熟子囊孢子的细胞核数量为18~32个;CYM液体培养基,23℃培养6h后子囊孢子体积逐渐膨大至初始体积的1.7~2.9倍,泡囊化现象明显;6~12h开始形成芽管,泡囊逐渐消失,出芽点在椭圆形细胞的一端形成或两端先后形成,数量不等的细胞核由子囊孢子内迁至芽管中,形成多核丝状;芽管生长至20~30μm后,在出芽点与孢子连接处形成隔膜,12~24h后,随着芽管的持续生长,形成新的隔膜和菌丝细胞,菌丝细胞多核;芽管及初生菌丝直径6~8μm,约为子囊孢子直径的1/3;24h内没有观察到初生菌丝之间发生细胞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6.
百合种间杂交受精前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刘春  穆鼎  明军  董玲 《园艺学报》2006,33(3):653-656
 以‘山丹’ (Lilium pumilum ) 、‘西伯利亚’ ( Siberia) 、‘白狐’ (White Fox) 、‘粉完美’( Pink Perfection) 、铁亚杂种系品种‘达诺’ (Ceb Dazzle) 和‘维多利亚瀑布’ (Victoria Falls) 为试材, 对花粉的活力、萌发力、贮存条件及授粉方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适宜的蔗糖浓度有利于百合花粉萌发;花粉贮存适宜温度为5℃; 不同的授粉方式影响花粉的萌发, 授粉48 h后, 花粉管停止生长, 切花柱授粉方式的花粉处于不萌发状态; 试管受精24 h后, 花粉管即可进入胚珠, 45 d果实明显膨大, 经胚培养获得杂交苗。  相似文献   

17.
以兴安杜鹃为试材,采用常规观察方法与石蜡切片方法观察种子形态,通过对光照、温度、赤霉素浓度、NaCl胁迫等条件设置不同处理,研究了其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旨在为兴安杜鹃繁殖培育和苗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兴安杜鹃种子成熟时发育至成熟胚阶段,种子细小,千粒质量仅为0.100 4 g。兴安杜鹃种子需光萌发;最适其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不利于其种子萌发;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对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NaCl胁迫下兴安杜鹃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随盐离子浓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当NaCl浓度超过0.6%时,其种子完全不能萌发。因此,兴安杜鹃种子需光照萌发,最适其萌发温度为25℃,对盐胁迫较为敏感,经600 mg·L^-1赤霉素处理的种子萌发效果最佳,发芽率可达92.67%。  相似文献   

18.
磨盘柿与甜柿杂交低结籽率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壮  扈惠灵  曹永庆  任杰  冷平 《园艺学报》2008,35(5):637-642
 通过对西村早生、禅寺丸和花御所3种甜柿自交及与磨盘柿杂交的花粉管荧光观察,磨盘柿胚囊发育的石蜡切片观察,研究了磨盘柿受精率低的原因。结果如下:①磨盘柿与3种甜柿杂交,发育种子比例(发育种子数/胚珠数)明显低于甜柿自交,且父本花粉不同,磨盘柿的结子率有较大差异;②磨盘柿柱头上附着花粉量少,发芽率低,花柱中花粉管数量少,到达基部的条数少。甜柿柱头附着的花粉量大、发芽率高,花柱中花粉管数量大,大部分可以到达子房;③磨盘柿中存在多种异常胚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精的顺利进行。较低的受精比率以及大量异常胚囊的存在是导致磨盘柿结籽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夏蜡梅属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和美国蜡梅属美国蜡梅变种光叶红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 var. oblongifolius)为试验材料进行属间杂交,通过荧光镜检观察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和萌发以及利用石蜡切片观察杂种胚发育情况,探讨其杂交障碍机制。结果表明:不论正反交,花粉均能在柱头上粘附36 h到达胚囊,表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阶段不存在杂交障碍。杂种胚发育观察结果表明,无论正反交均可以实现双受精,但结实率极低,说明属间杂交存在受精后障碍,且正反交杂交障碍机制有所不同:当以夏蜡梅为母本时,杂交障碍主要由受精后杂种胚早期的不正常解体造成;而当以光叶红蜡梅为母本时,杂交障碍主要由母本雌蕊较高比例的发育异常和杂种胚的早期败育共同引起。 、萌发并生长到达胚囊;以夏蜡梅为母本时父本花粉管生长进程较以光叶红蜡梅为母本时更加一致,大部分花粉管在授粉后  相似文献   

20.
黑木耳(Auric ularia auric ula-judae)是一类栽培广泛的食药兼用菌,为调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市售黑木耳的种质资源,收集了东宁县黑木耳批发市场黑木耳干品11个和牡丹江市售黑木耳试管菌种6株.采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菌丝体,提取菌丝体DNA,扩增ITS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发现,经比对,17株供试黑木耳菌株ITS序列同源性均在99%~100%,其中16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59 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17种黑木耳菌株可分为7种不同类型,表明市售黑木耳菌种存在商品名不同但实际为同一品种的情况.以上结果为黑木耳种质资源调查及当地黑木耳品种引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