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近年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更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并以生态学的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里拟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立法过程,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对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耦合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应重在综合治理,制定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地区类型的生态恢复重建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善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管理机构,提高生态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开发项目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生态审计"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西部地区生态重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对西部地区植被破坏、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限指西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体条件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长期以来,因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和恶化,使原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和恶劣,严重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章强调只能强化水土保持,加快植被重建步伐,走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路子,才能预防新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发生以及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只有确保西部生态安全,才能以生态安全保护并促进西部开发,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理宏观管理对策.为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标,需重点开展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要慎重,只能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并提出在土地整理管理中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达到重视生态环境影响,重视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试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矿山开发活动的加剧,以及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工作的薄弱,导致矿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在矿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意义重大。通过阐述矿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意义和重要性,针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大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产足西部大开发背景,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源开发造成开发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脆弱区将危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壤侵蚀毁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恶果。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库 ,土壤大量流失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贮水量均随之减少 ,造成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西部开发中 ,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确保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大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立足西部大开发背景,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源开发造成开发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脆弱区将危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耕地保护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研究西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辨析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琳霞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241-242,248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分析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提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草生态与富民增收并举的措施,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西部沙尘暴的成因,当前的土地沙化问题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认为防治水土流失和控制土地沙漠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必须要有明确的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方法和思路,并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首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大力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提出了水资源环境的概念,并尝试利用水资源环境的观点透视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合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民政部及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可持续空间,对受损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和实行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先原则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对策,以实现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不断恶化 ,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首先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生态意识低下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 ,因此建立生态文明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措施是 :抛弃传统观念 ,进行观念创新 ;坚持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理宏观管理对策。为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标,需重点开展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要慎重,只能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并提出在土地整理管理中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达到重视生态环境影响,重视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地区是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水资源稀缺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何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进一步解决农牧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内涵和基本方法出发,提出了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认为应当重视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确保生态需水与生态安全,通过优化手段改善水土资源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计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会逐步扩大,势必加剧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体来抓,落实好“24字方针”,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西部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莉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111-113
10多年来,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水土流失面积仍十分严重,部分地区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且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根本遏制,水土流失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头号环境问题,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通过98特大洪灾灾后再一次反思,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于四川的生态安全,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治久安和三峡工程安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是我省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严格按生态规律办事.没有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就不会有投资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处在于,变过去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关系为协调关系,要找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面对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WTO等这一历史机遇,我国的市场经济要纳入国际大市场中,入世后农民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高低、目前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和模式、竞争的规范化、管理水平高低、竞争实力的强弱、人才的培养和提高,都将直接影响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应认清形势,肩负重任,开拓进取,以生态优先,树立"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主管部门,狠抓特色产业,创新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探索治理模式与治理方式,突出坡面水系建设,运用科技推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是湖北区域性的“西部开发”,是广义国家整体“西部开发”的一部分,其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指出鄂西的水利旅游资源和水利文化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的重点,科学合理的水利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还对鄂西水利旅游文化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