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采用gfp和rfp基因标记评价大豆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亲本接合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或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分别导入与大豆品种中黄13相匹配的快生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SR25a、S.fredii USDA205、与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4222、B.japonicum 4230和B.japonicum 4534菌株中,得到6株标记成功的菌株,并检验标记菌株的外源基因在培养条件下和共生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对菌株结瘤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将带有不同荧光蛋白基因的供试菌株按等密度等体积配成9组,通过蛭石盆栽试验评价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能够遗传稳定,且不影响共生结瘤固氮行为,该标记方法可用于评价菌株竞争结瘤能力;慢生大豆根瘤菌的竞争能力明显高于快生大豆根瘤菌,其中慢生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 4534竞争能力最强,其占瘤率比慢生菌株B.japonicum 4230和B.japonicum 4222分别高出35%和90%.结果证明gfp和rfp双标记技术为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评价提供了直观、简便、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收集到的大量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中选择固氮效果较高的5株菌株,分别接种在跃进5号、山宁2号、鲁豆4号三个夏大豆品种上进行沙培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竟争力和结瘤能力比慢生型强;与其共生的大豆植株干物重和蛋白质含量,快生型除15067较高外,其余和慢生型接近;接种快生型菌的大豆增产18.2~31.4%,接种慢生型菌增产7.9~12.8%。  相似文献   

3.
用交叉凝集试验对从辽宁省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及USDA保存的中国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进行了抗原分析以及分析了它们与其他互接种族根瘤菌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两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都有5个血清型。其中有2个型是共同的。快型大豆根瘤菌和一些其他根瘤菌有低滴度反应与1株苜蓿菌株有高滴度反应。但不与慢型大豆根瘤菌起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及主要类群的分布情况,采用BOX-PCR、IGS PCR-RFLP、16SrDNA PCR-RFLP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我国东北地区14个地点18个大豆品种的312株大豆根瘤菌及部分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为大豆慢生根瘤菌,以Bradyrhizobiumjaponicum为优势种;在IGS PCR-RFLP 72%和16S rDNA PCR-RFLP 76%相似性水平上,供试菌株可分别被分为6和4个群;在BOX-PCR 90%相似性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1个群,表明东北地区慢生大豆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考察各种分析结果发现,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大豆品种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理化特性和共生效应(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辽宁省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鉴定表明,其代时为2.5—4.0小时。对碳源的利用范围较广;13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除了可以利用已糖、五碳糖、三碳糖以外,而且能够利用乳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双糖。在多数基质上产酸,在丙酮酸钠、苹果酸钠培养基上产碱。不利用菊糖。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不与三叶草、草木樨、紫云英、豌豆、菜甄、花生等豆科植物结瘤共生。可在豇豆、绿豆上结瘤。在与栽培大豆“开育八号”共生时,部分菌株接种后的植株干重、全氮量及固氮酶活性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相当。所测菌株全部放氢。对三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接种大豆,其根瘤的豆血红蛋白含量不低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共生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中雨  李俊  张永芳  樊蕙  李力 《大豆科学》2008,27(2):221-227
大豆与大豆根瘤菌的共生体系是共生固氮的代表,开展根瘤菌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组合研究,为发挥这一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和指导大豆育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选取不同种类与来源的大豆根瘤菌代表菌株18株,与11个我国主要的大豆核心种质品种进行共生匹配性试验,测定了其中5个大豆品种与14个根瘤菌所结瘤的固氮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大豆根瘤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结瘤固氮差异,快生大豆根瘤菌表现出比慢生根瘤菌更严格的大豆品种匹配性;其中USDA110、USDA110-A、113-2、WHG12、HH103、B16比其他供试菌株表现出广谱的结瘤特性,且USDA110、USDA110-A、113-2、WHG12、DE333、2048菌株形成的根瘤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在供试大豆品种中,商951099、郑92116和北京黑豆表现出较高的结瘤、固氮特性;商951099和郑92116这对材料与所供试18株大豆根瘤菌均结瘤且差异性不明显,而绥农14和绥农20、合丰25和固新野生大豆这两对材料表现出明显结瘤差异性。因此,实践中应根据大豆品种和大豆根瘤菌菌株的匹配性关系,选用共生效果好的菌株接种,或选用与之匹配的大豆种质材料育种,以达到提高共生固氮功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从我国15个省(区)分离的大豆三类共生体54个菌株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变化的研究结果。菌株的世代时间测定表明,26株快生菌株为2.6~4.7hr,12株慢生菌株多数为8.5~12.0hr,16株超慢生菌株在18.2~39.6hr之间;改变碳源对代时有影响,但仍在各自的代时范围内,证明世代时间是大豆根瘤菌菌株间比较稳定的重要表型特征之一;在YEM培养基上快生菌株产酸,超慢生菌株产碱能力比慢生菌株强,碳源不同使其产酸碱能力发生变化;三类共生体中都存在尿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快生菌株这些酶活性较强,超慢生菌株较弱,慢生菌株基本介于二者中间。  相似文献   

8.
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氮来源之一,研究其互作机制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根瘤菌个体小,转化难,目前尚缺乏高效、稳定标记根瘤菌的方法,限制了其在互利共生方面的研究。为开发用于大豆与慢生根瘤菌互作研究的根瘤菌标记方法,本研究通过改造原始载体pMG103,构建高效表达tdTomato、GUS、LUC的标记载体,以高效固氮的慢生根瘤菌株系Bradyrhizobium elkanii BXYD3为试验菌株,采用电击转化法进行标记。利用显微镜、GUS染液、化学成像仪观察标记的B.elkanii BXYD3根瘤菌在大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tdTomato、GUS及LUC标记的慢生根瘤菌转化菌株,携带不同标记的慢生根瘤菌株B.elkanii BXYD3能在大豆根表及根瘤内稳定定殖,并且可满足不同试验需求。本研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表达多种标记蛋白的载体,且能较好地应用于慢生根瘤菌株系中,为直观研究大豆与慢生根瘤菌的互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PCR产物的RFLP分析在大豆根瘤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扩增16—23srRNA基因间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分析了27株属于快生、慢生二个类型的大豆根瘤菌。慢生大豆根瘤菌都产生了一条约1904pb大小的DNA产物带。用HaeⅢ、MspⅠ和CofⅠ限制性酶处理27株菌株PCR扩增产物,除DH444和LL16外,其余菌株3种酶处理的结果一致,可以分成9种遗传模式组。9种遗传模式组与菌株的地理起源相关,但与细菌的血清学分组无直接关系。利用大豆根瘤菌16—23srRNA基因序列间的多态性特性,采用PCR—RFLP法分组,比血清学更能反映根瘤菌的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干燥环境致使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后根瘤菌快速死亡,降低根瘤菌使用效果,极大程度限制根瘤菌应用的问题,本研究以分离自我国不同大豆主产区的100株大豆根瘤菌为供试材料,选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菌株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 USDA110和Bradyrhizobium japonicom USDA6为参比菌株,采用玻璃珠干燥法和蛭石盆栽试验,筛选耐干燥且生物固氮性能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并对菌株进行耐干燥筛选和固氮性能评价。玻璃珠干燥法筛选试验结果显示:经过24 h干燥后,根瘤菌菌株5873在玻璃珠上的存活率达到0.44%,显著高于其它菌株,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干燥胁迫。经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ANI计算,初步确定菌株5873属于日本慢生大豆根瘤菌(B.japonicom)。进一步采用蛭石盆栽试验验证菌株5873的共生匹配性和与大豆品种宿主的选择性,并评价其结瘤固氮效果。结果显示:菌株5873与供试的9个大豆品种都能结瘤,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的结瘤匹配性。其中滇豆5号、徐豆18和冀豆17接种根瘤菌5873后,大豆植株的干重、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与不接种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本研究筛选获得一株耐干燥且生物固氮能力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5873,可作为根瘤菌包衣专用菌种,也为大豆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黄淮海和南方地区的应用提供了菌株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大豆、野大豆、花生、大翼豆等寄主植物的根瘤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几种寄主根瘤中分离出的快、慢生型菌株大约各占一半。在供试寄主植物上表现有效共生的菌株比例,慢生菌大于快生菌。大豆快生型菌株的质粒类型具多样性,按质粒图可分为26组。10种不同质粒类型代表菌株与太兴黑豆(与慢生菌广谱有效共生)有选择性地有效结瘤固氮,而与矮脚早(与慢生菌特异性有效共生)非选择性地有效结瘤固氮。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快,导致大豆根瘤菌株与新品种匹配能力差、接种效果不明显。筛选与主栽大豆品种匹配性好、固氮效率高的广谱性优良菌株,可为针对性的施用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提供菌种资源和方案。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保存的6个优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和2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在砂培盆栽条件下与不同地区的27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匹配试验。测定分析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根瘤菌之间结瘤固氮能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供试根瘤菌均能够与国内24个大豆品种结瘤,广谱性较好;植株地上部分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大部分接种根瘤菌后的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CK;HN01、GR3、HH29、HH103匹配性和固氮效率均不逊色于USDA110,具有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东南地区推广的潜能;从品种来看,中豆39、BD2、天隆1号与8株供试大豆根瘤菌的匹配接种表现出高生物量特点。此外,本文还筛选出大豆-大豆根瘤菌的表型最佳匹配组合中豆39-GR3,适合长江流域地区;同样筛选到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地区最佳匹配组合,分别是HN01-辽豆14、HN01-徐豆14、HN01-BD2。本文初步建立了优良根瘤菌与大豆主栽品种的匹配关系,为在田间试验中进一步筛选和应用这些优良菌株提供了材料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瘤菌和复合促生菌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根瘤菌和复合促生菌单独使用及复合后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采用大豆单独接种2种快生大豆根瘤菌、2种慢生大豆根瘤菌及根瘤菌分别与复合促生菌交叉接种,再种植的方法,观察大豆结瘤与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大豆结荚初期大豆快生和慢生根瘤菌处理的大豆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结荚数、豆荚鲜重等生物学性状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快生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结瘤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慢生根瘤菌处理的总根瘤数和根瘤重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2)大豆结荚后期,对照处理的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慢生根瘤菌和复合促生菌处理的根瘤数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快生根瘤菌剂处理的大豆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复合促生菌处理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虽然快生根瘤菌两处理有利于地上部、地下部、有效根瘤数、土壤碱解氮的提升,但复合促生菌处理的大豆产量、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效钾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因此表明复合促生菌处理能增加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4.
自1982年正式报道从中国的土壤、根瘤样品中分离得到了不同于一般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注意和重视,纷纷对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生理生化、共生效应、遗传特性及其他特性进行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许多特性与慢生型大豆根瘤的特性相去甚远。迄今为止所报道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都是从中国的土壤、根瘤样品中分离出来的,对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研究,在根瘤菌的分类、遗传、生态及生产应用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nif H-PCR-DGGE技术对不同土壤改良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壤改良处理的DGGE图谱条带数目不等,位置各异,说明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的根瘤菌群落结构受改良措施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其中T4处理(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的条带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该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最好,可作为以后土壤改良的参考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处理可分为4个类群,CK单独为一个类群,T1(有机肥)、T2(有机肥+生物炭)为一个类群,T4(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和T5(有机肥+菌剂+蚯蚓)为一个类群,T3(有机肥+钝化剂)和T6(有机肥+菌剂+蚯蚓+生物炭+钝化剂)为一个类群。生物炭与钝化剂组合处理、菌剂与蚯蚓的组合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较显著。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在梅州黄畲地区稀土采矿迹地,大豆主要与慢生根瘤菌属菌株共生结瘤,也可与中华根瘤菌属菌株共生。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与土壤镉含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指标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根瘤菌可能在提高大豆耐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交叉凝集试验结果将从湖北钟样、广济、监利、潜江等地分离的37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成5个血清型,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这5个血清型之间的交叉现象结果表明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其中ZA血清型与USDA205有相同的抗原成分。所有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之间无相同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7.
张宏  张桂芝 《大豆科学》1991,10(2):128-134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G113是从吉林省、公主岭黑土上生长的野生大豆G3的根瘤中分离获得。野生大豆G3在有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同时存在时,选择G113和其共生。G113菌株和吉林20大豆共生优于轻碱土中的土著大豆根瘤菌。因此在轻碱土上、吉林20大豆接种G113菌株有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徐玲玫 《大豆科学》1989,8(3):305-308
1982年Keyser H.H等与胡济生等发表的“从中国大豆上分离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以来,使大豆根瘤菌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在分类,共生、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了重要的成果。过去认为的典型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也在自然分布,血清组和氢酶表型、DNA同源组测定,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上有了重大的进展。除此之外,就是发现和鉴定了大豆根瘤菌的新类群超慢型大豆根瘤菌。新类群的出现使得对于大豆根瘤菌及整个根瘤菌特性的认识大大  相似文献   

19.
对分离自中国黑龙江、辽宁等15个省(区)的366个中华根瘤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离物进行了血清学分类和自然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11个菌株占58%的分离物被归为14个血清型。其中分布频率较高的血清型为2048,217和2120,分别为总分离物的20.7,13和9%。15个省(区)的S.fredii自然分布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血清型为2048、217、2120、2077、DE1611和DE412。讨论了S.fredii血清学分布在大豆——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生态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瘤菌混交性与亲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大豆—根瘤菌混交性与亲和性研究结果:1)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关系具有混交性。用许多豆科植物根瘤分离的菌株和大豆×花生根瘤菌交互接种,都在大豆上混交结瘤。大豆甚至比花生容易感染结瘤。2)大豆—根瘤菌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表现在有效性(固氮)方面,而并不是在侵染力(结瘤)方面。不同品种—菌株组合存在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供试适合于春、夏、秋播的4个南方推广品种中,“太兴黑(春豆)—根瘤菌”表现广谱亲和性;而““矮脚早(春豆)—根瘤菌”表现特异非亲和性,与Hup正、负菌株和血清型为123的等菌株共生不亲和,但与几个快生型菌株共生,表现中度亲和。本文讨论了怎样提高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提高大豆产量的问题和研究大豆固氮生态、资源及固氮育种、遗传意义,提出了关于根瘤菌选择及其菌剂生产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