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弱雏的复壮     
为了提高雏鸡的成活率,要求在育雏期间,尤其是育雏的头一周,养好强雏,减少弱雏。 据报道,出雏率在70%~80%时,弱雏占8%~9%;出雏率达85%以上时,弱雏占5%左右。若对弱雏不及时采取复壮措施或措施不当,弱雏会很快死亡,降低出雏率;若育雏条件不当,强雏也有可能变为弱雏。由此可见,弱雏的复壮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1提高成活率雏鹅被毛稀薄,对外界温度调节能力差,消化器官和消化机能都不完善,所以体质较弱、抗病力差,往往会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应选择健康强壮的雏鹅,做好育雏准备,科学配制雏鹅饲料,合理安排饲喂次数,搞好卫生防疫。购回的雏鹅,  相似文献   

3.
李伟立 《水禽世界》2004,(11):21-23
在孵化生产中,不管孵化条件多好,总会有一部分弱雏,即使在接雏时把明显的弱雏剔除了,但由于遗传、育雏过程中管理不善等原因,也总会出现一定数量发育迟缓的弱雏。有病症的弱雏理所当然要淘汰掉,而对于发育不良、体质较差的弱雏,在加强饲养管理后,大部分是可以赶上健雏的。具体措施如下:1隔离饲养弱雏鸡常见行动迟滞,脐部吸收不良,腹大,个体小,瘦弱,手抓无力挣扎。由于弱雏体质差,反应迟钝,故应在开食前与壮雏隔离分群,单独饲养。否则,鸡群中就会出现以强欺弱现象,造成弱雏采食、饮水及活动受到限制,甚至被壮雏挤压、踩踏而引起大量死亡。分…  相似文献   

4.
种鸡场的主要产品是鸡苗,作好售后服务工作是种鸡场营销工作的必要手段,售后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提供给客户健康无病的鸡苗和指导客户用科学的方法养好鸡群。下面就售后服务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述于后。 一.一周龄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 1因孵化条件不当造成弱雏 在孵化过程中因机械原因、水电原因和人员不尽心 常常会影响鸡胚的正常发育。发育不良的鸡胚可能死亡,也可能孵出后变为弱雏。一般某批次孵化率高弱雏就少,某一批次孵化率低弱雏就多。弱雏表现为:体格小、无精神、腹大、脐部收缩不良、粘壳、畸形等等。弱雏一般…  相似文献   

5.
1挑选好雏苗 要选择同一时间出壳,眼大有神,体态强壮,行动灵活,羽毛光泽,脚蹼肥润,脚爪温暖,手摸挣扎有力,叫声响亮,腹部柔软,卵黄吸收良好,脐部愈合良好,泄殖腔收缩有力的雏鸭。弱雏在育雏时往往由于相互堆踏,而被压死或成为侏儒鸭。进雏时若有不同出壳时间的雏鸭,会给育雏工作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6.
刚出壳的雏鹑发育不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如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死亡。为提高雏鹑的育成率,须掌握好如下八个关键措施。 一 选择壮雏 健雏的大体标准是:体格强壮,眼大有神,卵黄吸收良好,脐口平整光洁,羽毛蓬松丰满,绒毛长而密,脚趾粗壮,活泼好动。  相似文献   

7.
<正>在养鹅生产中,育雏期间,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管理不到位、环境条件恶劣和应激所造成的死亡,占雏鹅死亡总数的4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雏鹅体小、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身上的绒毛稀薄,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雏鹅生长发育快,而雏鹅的胃肠容量小,消化能力弱。同时在早期生活力、抗病能力弱,容易患病。北方多是早春育雏,昼夜温差大,所以应针对雏鹅的生  相似文献   

8.
正养殖户要想养殖好弱雏鸡可以采用以下5种饲养方法。1)隔离饲养。由于弱雏的体质差,加之反应迟钝,必须与壮雏隔离开来进行单独饲养。否则,鸡群中就会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使弱雏在采食和饮水及活动方面受到限制而引起死亡。2)提高育雏温度。弱雏多为胚胎发育落后,出壳晚和卵黄吸收不良所造成的。所以,育雏时应给予  相似文献   

9.
雏鹅的饲养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的基础,雏鹅绒毛稀少,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完善,抗病力弱。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容易引起发病死亡。因此,对雏鹅精心饲养,科学管理,才能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1 雏鸭肝炎弱毒疫苗 用于预防雏鸭肝炎,采用雏鸭肝炎鸡胚化或鸭胚化弱毒株,接种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或9~10日龄鸡胚尿囊腔,收获48~96h内死亡胚的尿囊液,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4月初,陈某从区内某鸡场购回700只肉雏。鉴于原从该场购进的蛋鸡一直没有发生鸡痘,为节省开支,陈某便没有对肉雏刺种鸡痘弱毒苗。在28日龄时,突然死亡3只,检查发现部分肉雏精神萎顿,缩颈呆立或蹲伏,嗜睡,羽毛零乱无光泽。病雏喜饮水,排水样稀粪。病雏发热,鸡冠、肉髯、眼睑等有结节性痘症病变。陈某认为是鸡痘感染,便全群刺种鸡痘弱毒苗,并每只鸡灌服病毒灵半片。谁知,肉雏仍在继续死亡。5日后死亡达74只,便携鸡求诊(二)剖检变化检查送检的病雏和死雏各2只,发现病雏消瘦,鸡冠、肉髯、眼皮、耳球、腿部有少量凸凹不平…  相似文献   

12.
笔者经常走访养鸡专业户 ,帮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对弱雏鸡的饲养护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隔离饲养弱雏体质差 ,反应迟钝 ,必须与壮雏隔离单独饲养。否则会出现以强欺弱现象 ,使弱雏采食、饮水及活动受到限制而引起死亡。提高育雏温度弱雏多为胚胎发育迟 ,出壳晚和卵黄吸收不良所造成。所以育雏时 ,应给予较高的温度 ,以促胚胎进一步发育和卵黄的完全吸收。一般将弱雏放在保温器旁 ,温度保持 34~ 36℃即可 ;对个别大肚子者应提高到 37℃。补充体液弱雏由于发育缓慢 ,生理机能差 ,加之育雏温度高而失水较多 ,因而常因体液不足 ,影响生长发…  相似文献   

13.
雏鹅是指出壳后30日龄以内的苗鹅。雏鹅绒毛稀少,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完善,抗病力弱。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忽视防疫工作,易引起雏鹅发病死亡。因此,对雏鹅进行精心饲养,科学管理,才能够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47-1852
为探究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能否垂直传播,57只38周龄的健康樱桃谷种鸭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母鸭、4只公鸭。A组母鸭、B组公鸭静脉接种坦布苏病毒TMUV-SDSG株2.5 mL/只(ELD50=10-2.37/0.2mL);C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各组隔离饲养,收集种蛋进行孵化。无菌采集孵化不同阶段的死亡鸭胚的胚脑、尿囊液或卵黄膜以及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半套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种蛋的卵黄膜,死亡鸭胚的尿囊液、卵黄膜和胚脑,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并分离到TMUV。其中,A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60%,67.44%,35.48%,16.67%和100%。B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50%,51.35%,46.88%,10%和71.43%。C组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TMUV。结果表明,TMUV可在种鸭中经种蛋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动物传染病的垂直传播,是指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传播途径包括胎盘传经卵传播和产道传播,介绍几种垂直传播的禽类传染病. 1 鸡白痢 种鸡场如被鸡白痢沙门氏菌污染,种鸡中即有一定比例的病鸡或带菌鸡,这些鸡所产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可以造成胚胎死亡,孵出的雏鸡有弱雏、病雏,这些弱雏和病雏又不断排出病菌感染同群的鸡.  相似文献   

16.
关淼 《吉林畜牧兽医》2011,32(7):20+22-20,22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鸡传染病。临床有很多表现型,容易引起继发和混合感染,同时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蛋传播,引起鸡胚感染,造成死胚、弱雏和新生仔雏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7.
规模养殖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9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某养鸡场从澳大利亚进口日龄迪高祖代鸡5887只,运输途中死亡23只,到隔离场开箱检查时发现有708只弱雏,其中224只拒食,占3.8%。弱雏精神萎顿,闭眼嗜睡,两翅下垂,伏卧;有的喙着地,呈点头样。在到达隔离场三天内死亡121只,死亡率为2.1  相似文献   

19.
禽波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朱瑞良(山东农业大学)禽波氏杆菌病是由禽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禽类胚胎及雏,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禽急性死亡,给养禽业造成惨重损失。一、病原禽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大小为0....  相似文献   

20.
早春养雏鸡,要提高其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饲养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但此期弱雏消化能力低,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只要通过精心护理,采取扶壮措施,弱雏一般都可成活,其措施如下:1.分群饲养,合理饲喂弱雏鸡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缩头闭眼,站立不稳,绒毛无光,腹部膨大、突出、松驰,卵黄吸收不良,脐部有血痕,体重大小不均等。因此在开食前,必须与壮雏隔离分群,单独饲养,以免弱雏造成采食、饮水及活动受到限制,甚至被壮雏挤压踩踏而死亡。由于弱雏消化器官未健全,加之卵黄吸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