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潼南县成功地将原来杂交中稻一熟种植模式转变为杂交中稻(杂糯间栽)-秋马铃薯‖油菜高效栽培新模式,稻谷亩产可达576.7 kg,亩产值881.58元;水稻收获后,利用稻草覆盖,免耕种植秋马铃薯,马铃薯亩产可达1 120 kg,亩产值1 344元:10月中旬在秋马铃薯宽行间,免耕撬窝套栽油菜,亩产油菜籽105kg,亩产值394元.此种植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而且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介绍"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水旱轮作栽培模式的种植效益、茬口安排,总结该模式中春马铃薯、早中稻、秋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市后山地区中棚种植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中棚种植就是在外界温度太低不能种植马铃薯时,利用塑料大棚通过太阳的辐射,提高棚内的温度,为马铃薯提早播种及出苗、生长、块茎膨大创造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促使马铃薯提早成熟结薯,收获后可再种植白萝卜等蔬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免耕栽培是中稻收割后,在免耕的土面上摆放马铃薯种,然后覆盖稻草,收获时在地上捡薯的一种新的种植方法。按我县的种植习惯,一般在中稻收割后,便成了冬闲田。秋马铃薯生育期短,播后80d左右即可采收,亩产量达800~1200kg,收入1000元左右,收后还可以种植小麦、冬菜等。这不仅充分利用了我县的冬闲田,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双低杂交油菜宁杂21号与秋西兰花套播种植机械收获轻简高产栽培技术,可充分利用秋蔬菜地冬闲茬口及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稻茬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是当前秋马铃薯生产上一项省工节本、增产高效的新技术。它是在早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上,采用免耕土表播种,播后施肥再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的一种新方法。稻茬田实行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具有省工省力省时,保温保湿防渍防草,优化马铃薯生产环境,秸杆还田培肥地力,促进马铃薯及后作增产增收等好处。加快推广对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深沟高厢,规范整田。收获水稻  相似文献   

7.
阆中地区水稻收获后到种植下季油菜前,有近两个月的空闲时间,这期间有丰富的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的温光资源被浪费掉。本文通过合理安排行比,实行免耕、稻草覆盖保护性耕作,应用直播、机收等轻简型栽培技术,科学地将秋马铃薯和油菜套作。既增种一季马铃薯,又不减少油菜面积和产量,还省工节本、安全高效,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北纬320区域属于一季中稻生产温度光照资源有余,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自然生态区域。也是我国再生稻生产北端临界区域。本文初步报道了适宜在北纬320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头季稻单产700kg/667㎡左右,再生稻单产200kg/667㎡以上,“一种两收”合计单产约900 kg/667㎡。  相似文献   

9.
我省境内气候温和,秋季气温及光照资源较充足.尤其在8~10月,一般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有效积温达2000~2100℃,日照达400小时,占全年的30%左右.这些温光资源对水稻收割后发展稻田晚秋生产十分有利,而秋洋芋具有投入少、生产期短、见效快、价值高等特点,适宜作稻田晚秋资源开发项目.稻田种植秋洋芋,要狠抓以下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山区,中稻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10月上旬收割。为了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减少霜冻的危害,经过多年摸索,采取早中稻-秋马铃薯种植制,中稻提早10—20d于4月上中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割,收后立即整畦播种马铃薯,比常规栽培播种期提早了10—20d,从而延长马铃薯生长期,在冬至寒冻来临之前已收获上市。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秋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方法]以西成薯007和泉薯9号为试验材料,对秋甘薯干物质积累过程及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随着生长的推进秋甘薯植株鲜重和干重均增加,干物率缓慢上升,T/R比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徒长较严重;主要的干物质接收器官大中薯在植后42 ~56 d形成,之后随着薯块的生长大中薯率直线上升;泉薯9号的LAI在整个生长内变化较为平稳,栽插42d后西成薯007的有效光合叶面积呈直线上升,到98 d收获时仍大于9.叶干物质分配率在生长期内呈直线下降,到收获时只占总干物质重的10%;柄干物质分配在生长期内保持在10%左右;茎所分配的干物质从28 d的40%逐渐下降到收获时的20%以下,而块根在28 d出现后其干物质分配呈直线上升,到收获时达到总干重的60%.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生长期内缓慢下降;甘薯正常生长时,叶片的SOD、POD、CAT等酶的协同变化将MDA含量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同化作用的持续进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在甘薯植株受到低温胁迫时急剧上升,在后期持续低温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以维持细胞渗透压,最大限度地保证植株不受冷害;块根淀粉含量在栽后28 d形成后即直线上升.在秋甘薯生长的中后期,决根的GA、ABA和IAA含量均较叶片低,植株体内的GA含量栽插56 d后随着植株的衰老逐渐降低.在秋甘薯生长后期ABA含量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快了植株衰老,而LAA含量在这一时期迅速增加应是延缓植株衰老.[结论]该研究对一季薯干倍增技术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吉首市1982—2013年4月15日—9月20日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与中稻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中稻产量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2年来吉首市中稻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气温、生殖生长期的降水量、营养生长期的相对湿度以及成熟收获期的日照时数等5个要素与中稻气候产量显著相关,根据这5个要素建立了与中稻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利用中稻产量预报模型指导中稻生产,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3.
对越西秋荞麦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秋荞麦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气候的关系、气候资源,并总结了秋荞麦的主要气象灾害和防御对策。结果表明,越西秋荞麦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10月中旬—下旬成熟收获,生育期较短(70~80 d)。该区秋荞麦气候资源优势: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无高温热害,温度适宜秋荞麦生长;结实期昼夜温差大,有利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品质提高;日照充足,提高了积温、太阳辐射的有效性;降水丰沛,夜雨多,空气湿润度适宜,有利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14.
以Y两优9918和晶两优华占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进行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时头季稻、再生稻的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下,2个水稻品种水稻生育期均无明显差异;头季稻产量以Y两优9918较高,达545.88 kg/667m~2;再生季水稻产量以晶两优华占较高,达254.53 kg/667m~2。两季水稻,以Y两优9918的经济效益较高,为910.37元/667m~2。总的来说,选择Y两优9918水稻品种开展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中稻品种深两优876、准两优199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连续3 a开展不同时期(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收割当天、收割后5 d)施用促芽肥(150 kg/hm~2尿素)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中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差异来确定再生季水稻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施促芽肥的再生季产量最高,且植株生长期适中,有效穗多,穗粒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7.
春马铃薯早收栽培是一种早种早收、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方法。通过13个马铃薯品种(系)春季早收栽培的块茎生育规律分析,以期为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品种选择提供依据,并对优质品系的春马铃薯早收栽培适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快而后期生长慢,55 d生育期前收获块茎产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熟品种块茎前后期生长均较快,55 d生育期后逐渐显现块茎产量优势。晚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慢,后期68 d生育期左右才迎来生长高峰。块茎产量主要与平均单薯质量、茎粗、大中薯质量比率和大中薯个数比率有关。AG187为中熟大薯型品系,块茎产量高,大中薯率高,十分适宜作春马铃薯早收栽培。CG366为早熟小薯型品系,单株块茎数多,小薯率高,块茎产量与费乌瑞它相当,十分适宜作小薯型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早中期收获。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产量与各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分析吉林省水稻生育期内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充分利用水稻种植区的气候资源,挖掘其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进行了头季稻收割前不同时期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头季稻收割前8~12 d施促芽肥(尿素,225 kg/ha)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收割前12 d施用促芽肥出苗最快,生育期长(69 d),有效穗数300.9万穗/ha、每穗总粒数84.13粒、每穗实粒数71.83粒、结实率85.38%和产量5208.89 kg/ha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雅安有效穗数与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显著正相关,颖花数与茎鞘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提高了仁寿和郫县水稻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产显著;长秧龄单苗手插则能协调雅安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确保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