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夏播小麦幼穗分化的各个时期与生育时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全过程经历的时期为18—19天,比春播小麦缩短8天左右。其幼穗分化是在高温条件下(日平均气温26℃)完成的,是分化过程缩短的主要原因,但其分化期间所需的总积温(450℃)与春播小麦大体接近。其分化期间日平均可见光照时数(14小时)与春播小麦接近,完全可以满足小麦对光照的要求。夏播小麦二棱初期以前各分化期间隔时期与春播小麦相接近,二棱初期以后间隔时期比春播小麦缩短1—3天。其幼穗分化时期虽然比春播小麦缩短了近(1/3),但对穗部发育性状影响不大,而且结实小花数却增加了(每穗平均0.8个),结实率提高到7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夏播生态条件下幼穗分化强度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不同播期组普通玉米育种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000~2007年江苏省春播、夏播普通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组玉米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播玉米产量与穗长、每行粒数和出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秃顶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夏播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度、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秃顶长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播组玉米的穗长、穗粗、秃顶长度、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系数与0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夏播组玉米的株高、秃顶长度、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系数与0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选育自交系和配制杂交组合时要特别注意行粒数的正选择和秃顶长度的负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近年来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育种趋势,对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共计65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2.12%;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不同年度间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均在40 g以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但综合作用中株高的贡献较大.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育种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生产上种植的11个春青稞品种(系)春播的试验资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系数为:千粒重(r2y=0.7900)>穗粒数(rly=0.6476)>有效穗数(r3y=-0.2119);直接通径系数为:千粒重(P2y=0.6587)>穗粒数(Ply=0.4539)>有效穗数(Ply=0.1847)。根据分析及结合西藏拉萨地区青稞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了拉萨地区春播青稞高产育种应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降低有效穗数(即分蘖数);春播青稞高产栽培应适当降低分蘖数。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小麦的产量决定于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穗数取决于群体,穗粒数和粒重取决于个体发育状况.-般来说,导致亩穗数多的群体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个体发育好坏,往往依赖于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0和1991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抗旱剂可使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亩增产小麦31.5公斤,增产率为11.8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钾素肥源在水稻和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以及对土壤钾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钾素肥源均可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水稻增产是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的,小麦增产则是通过增加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来实现的.施用钾素肥源还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尤以施用化学钾肥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麦超高产,品种最关键.众所周知,小麦的产量高低取决于其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9.
稻田春播杂交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湘南丘陵山区稻田春播的15个杂交玉米品种(组合)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对湘南丘陵山区稻田春播杂交玉米产量起决定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稳长>穗行数>穗位高>百粒重>株高>秃顶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美洲星液肥对小麦冻害恢复的效果进行了试验.供试药剂为安徽省农科院生产的美洲星液肥,供试小麦品种为新麦18.采用小麦受冻后进行叶面喷施的方法,重复3次.于收获后,通过室内考种、调查株高、穗长、小穗数、结实小穗、不孕小穗、每小穗粒数、每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667 m2穗数和实产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该叶面肥具有促使小麦冻害恢复、增加小穗数、提高结实小穗数、增加粒重、提高产量、降低冻害损失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氮肥运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肥对小麦冬前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对年后小麦快速返青、拔节、抽穗有促进作用;N肥前移能提高小麦分蘖能力,而合理分次施入N肥能有效的提高小麦成穗率.N肥后移能够推迟小麦开花,增强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延迟成熟,能增加穗长、穗粒数和提高公顷穗数.前N后移效果优于一次施肥效果,与分次施肥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开展氮磷钾肥的不同施用量随机区组试验,考查小麦穗粒数与肥料施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穗粒数影响极显著,钾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穗粒数影响显著,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穗粒数,但并不表示氮磷钾肥用量越多小麦穗粒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科技》2006,(9):17-17
绿优一号绿粒小麦营养成分含量丰富,经中国农科院作物品质检测中心检测,蛋白质含量19.3%,比其他小麦品种高55%;湿面筋含量38.5%,面团稳定时间14分钟;籽粒质地为硬质,超过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标准。绿优一号绿粒小麦为春播品种,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生长中期茎叶深绿色,穗长6厘米~8厘米,纺锤形,芒短,穗粒数50粒~55粒,千粒重140克~145克。  相似文献   

14.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通常称为生育后期.进入生育后期以后,小麦穗数已经定局,但每穗粒数、粒重还有很大变化.因此,搞好后期管理对争取粒多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0个糯玉米自交系的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遗传特性,为高效利用亲本材料选育穗部性状优良的糯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以10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A1~A10)与5个测验种(B1~B5)组配50个杂交组合,通过春播和秋播2次试验,调查F1代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广义遗产力和狭义遗传力.[结果]50个杂交组合穗部性状春播平均值均大于秋播平均值.秋播穗部性状(除穗行数外)的变异系数大于春播,春播和秋播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均最大,约50.0%,而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0%左右.综合春播和秋播2次试验,A3(T2)、A4(JS0381)和A6(S181)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穗行数的GCA表现为较高正向效应,秃尖长表现为负向效应,综合表现较好,以其组配的杂交组合A6×B3(S181×JN2-8)、A6×B5(S181×RJ)、A6×B2(S181×W150)、A4×B5(JS0381×RJ)和A3×B5(T2×RJ)的多数穗部性状SCA也较高,且SCA效应值排名前10位,是强优势组合.春播和秋播中穗长和穗粗GCA方差均较高(>80.0%),且远高于SCA方差,秃尖长和行粒数GCA和SCA方差相近;穗长、秃尖长和穗行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大(>54.0%),穗粗和行粒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小(<45.0%).[结论]S181、T2和JS0381综合表现较好,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易组配出穗部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可在育种实践中重点利用.穗长、秃尖长和穗行数可进行早代选择,而穗粗和行粒数宜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17-4820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春播高粱出苗后40~50天,植株长出10片叶时,开始拔节,幼穗也开始发育,进入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决定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