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玉米育种上,选育其有较高产量的玉米杂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玉米自交系间杂交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有效方法,新的优良杂交种除有较高产量水平外,其亲本自交系也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产量。提高繁殖亲本及杂交种制种产量,降低度种子成本,以利于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因此,近年来围内外玉米育种专家越来越重视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性状间关系的研究,并对指导育种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多年玉米育种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的共识,对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鉴定,依据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经分析鉴定,确定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选择方法,以期为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玉米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玉米生理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产量性状等杂种优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类群特点及杂种优势模式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为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对杂交种组配和自交系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类群性状表现的特点;结合育种现状,分析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商业化育种的要求,杂种优势模式将逐渐简化,最终将归结为A×B模式,即Reid×非Reid模式。  相似文献   

4.
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良杂交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196×吉63)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二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力、杂种优势和相关系,其目的是为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与产量相关的7个农艺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性状为穗行数和百粒重.在F1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较强的性状是穗位高和株高以及穗长,较弱的是叶片数.杂种优势和遗传力相关不显著,但与性状的变异系数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产量的性状依次为穗长、株高和穗位高.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F1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其后代进行遗传力估算和性状相关性分析。观测了回交法对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效果。初步试验表明大多数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较强,蛋白质含量为负优势,赖氨酸含量表现较复杂呈负或正优势,但单穗蛋白质产量和单穗赖氨酸产量的优势很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方法]以辽宁省70年代以来生产上推广的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丹玉6、丹玉13、沈单7、掖单13、沈单16和丹玉39为试材,通过对主要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比较,揭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随时间更替的变化特点。[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随着年代推移逐年增加,其杂种优势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全部表现为很高的正向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穗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其中穗粒数的杂种优势对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最大,百粒重、穗长其次,而穗粗、出籽率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辽宁省玉米高产、优质育种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籼粳稻杂交F1代的主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优良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为玉米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杂种优势理论建立在亲本遗传差异之上,因而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该研究利用一批从国内外引进玉米优良种质资源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材料,为有效利用这批新自交系,明确其应用潜力,采用了表型性状分析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7份自交系间表型性状变异都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各自交系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变幅为1.010 8~11.078 7,平均遗传距离为4.934 5。当遗传距离为5.41时,可将57个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自交系各具特点,其中3号材料、9号材料植株较高,果穗较粗大,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表现良好,是一个很好的高产育种潜力亲本;46号材料生育期较短、植株矮小,可在选育早熟、矮秆玉米组合上重点应用;其余自交系系各具特色,可结合不同育种目标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良和利用,对玉米育种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耐盐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玉米新种质已成为玉米新技术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从玉米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选育出优良自交系及杂交种,深入研究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以转betA(来自大肠杆菌的胆碱脱氢酶基因)的玉米优良自交系DH4866纯合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表现分析。【结果】发现转基因纯合系植株及其杂交种具有明显提高的耐盐性,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地中转基因植株杂交组合的产量大幅度高于受体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不同含盐量的土地中,来自不同独立转化体的转基因植株多数保持受体自交系的基本特征,但部分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出现差异,甚至达到差异极显著程度。来自同一转化体的不同转基因株系的植株,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一般较小,但单株产量等性状可表现显著差异。在反映经济性状的各参数中,变异幅度大的是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这种差异在T2代和T4代转基因植株配制的杂交种中都存在,由独立转化体的遗传基础差异产生。【结论】在以玉米自交系为受体的转基因育种中,加强早期时代的定向检测和配合力测定,能够较快地获得转基因玉米优良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16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种质改良利用、玉米自交系的利用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参考,选用16个玉米自交系作为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成60个杂交组合,对F1代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交51和5311具有较高的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优势,有较大的利用价值;z0619有较优的产量性状优势,可与具有较优良穗位性状的自交系互补利用;综合性状较差的自交系为4011、80c-1、安单3号选系和苏11,需改良后利用;其余自交系可根据育种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分析了10个玉米群体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憨头苞谷、Suwan1、辽旅群体和WBM等4个群体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是优良的群体种质,在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Suwan1×BSSS和Suwan1×Lancaster具有较高的杂交产量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两个较优的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九种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随机选取的5个父本、5个母本的组合为材料,随机配制杂交组合,对油菜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研究油菜各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分析,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烤烟产量和改进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配合力育种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育种手段之一。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9个烤烟品种和1个白肋烟(TN90)进行5×5杂交,对10个亲本和25个F1的一些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分析,扩展了杂交组合对亲本的选择,为烤烟杂交育种正确选用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数量遗传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在当今育种领域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遗传力的分析,探讨了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育种的建系和选择方法,特别指出了种植密度在产量鉴定试验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玉米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17.
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普通玉米的10个骨干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成45个组合,分析了10个自交系及其杂交一代的4个主要品质性状(粗淀粉、粗脂肪、粗蛋白、赖氨酸)的杂种优势及其亲子关系.结果表明:玉米4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以粗淀粉含量最强,其次是粗脂肪含量,而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呈现负的杂种优势,且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存在着较大差异;粗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亲子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赖氨酸含量亲子相关性极弱.  相似文献   

18.
对玉米新品种安玉308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玉308具有较高增产潜力,与对照郑单958和先玉335相比分别增产7.85%和10.08%。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安玉308的多数产量性状均具有较高杂种优势水平,其中相对杂种优势在-12.02%~68.12%,平均21.42%;中亲优势在-0.73%~213.71%,平均52.49%;杂种优势指数在89.27%~313.71%。各性状中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最高,收获时含水量最低,其他性状杂种优势由低到高依次为出籽率、百粒重、轴粗、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秃尖长。  相似文献   

19.
籼粳稻杂交能产生巨大的杂种优势。对籼粳稻杂交F1代主要形态和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的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在产量杂种优势预测中的作用,在利用玉米F1代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安徽科技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6个高产组合,分析了玉米F1代杂交种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产量杂种优势与亲本数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产量性状与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杂合性越高产量杂种优势越强;利用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可以作为预测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