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g.)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油棕种苗繁育方式主要有实生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较好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油棕只有1个顶端生长点,常规的扦插、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无法在油棕上应用,通过体细胞胚胎(体胚)发生进行组织培养是油棕种苗无性繁育的唯一途径.本文综述了油棕体胚诱导与培养、生理生化、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组学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油棕体胚发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棕体胚发生的研究和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种壳厚度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为油棕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厚壳种BM8和无壳种L2T对288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及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组合,利用其对46份不同种壳厚度的油棕种质材料进行多态性扩增,基于扩增结果,利用NTSYS 2.1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构建聚类图,利用POPGENE 1.32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从288对引物组合中共筛选出15对SRAP引物,利用其对46份油棕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3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2.2条,多态比率为60.4%.46份油棕种质材料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0982~1.3264,平均1.602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092~1.15976,平均1.480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572~0.1093,平均0.1937;I为0.0927~0.1648,平均0.3115.薄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无壳种油棕较接近,且二者均高于厚壳种油棕,说明薄壳种和无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厚壳种油棕.厚壳种油棕与无壳种油棕的遗传一致度最小(0.7728),但二者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2556).厚壳种油棕与薄壳种油棕间的遗传一致度最大,(0.8396),且二者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74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时,46份供试油棕种质被分为4个类群,其中,厚壳种油棕种质材料均分布在第I类群,薄壳种油棕种质材料(除Eg14分布在第I类群外)和无壳种油棕种质材料均分布在II、III和IV类群.[结论]46份油棕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整体较丰富,其中薄壳种油棕和无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较厚壳种油棕丰富,二者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进行亲本选配,选育出高产油率的油棕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影响油棕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取材部位、激素组合配比等因素对3个不同油棕品系叶片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油棕叶片以及不同品系的油棕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以MS培养基+5 mg/L 2,4-D+10 mg/L TDZ+6 g/L琼脂+30 g/L糖配比获得较好的愈伤诱导率;添加2%活性炭可以有效抑制油棕叶片愈伤组织褐化。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保护散落在我国热区各地的重要油棕种质资源,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重要油棕种质材料迁地保护工作,对油棕大树移栽的相关经验做了初步总结,以期对我国油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油棕作为高产木本油料作物,因其较长的育种周期,组织培养技术成为遗传改良的主要手段,但该技术存在Mantled变异问题。从Mantled变异的出现与形态特征、Mantled变异的分子标记研发、Mantled变异候选基因的推定、油棕的表观遗传学四个方面综述了Mantled变异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后续研究做出了展望。随着油棕转座子基因karma功能的确定,Mantled变异早期检测技术将成为后续研究重点,恢复基因功能和开发分子标记用于剔除变异苗将是Mantled变异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而早期检测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推动油棕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出油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不同杀酵条件下的油棕果进行了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杀酵温度130℃、杀酵时间60min时油棕果的出油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正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首批油棕树组培苗在海南省儋州市经过2年大田试种,已实现100%正常开花挂果,这意味着我国油棕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熟,有望在数年内实现优质油棕树组培苗的商业化生产应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油棕产业发展课题组组长曾宪海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油棕组培技术研究,但均未获成功,直至2011年12月,该科研团队经过8年技术攻关获得  相似文献   

8.
油棕新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灿  林位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202-2203,2205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上对油棕新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为这些新选育油棕种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ISSR技术对海南和云南的22份油棕新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用23个引物共扩增得到201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41.8%。聚类分析可将22个品种明显的划分为2大类:采自海南的R1~R12新种质材料与采自云南的V20新种质材料聚为一类;采自云南的其余新种质材料聚为一类。[结论]海南与云南新选育的油棕种质材料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9.
对9个油棕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培育适合中国栽培的油棕新品种提供参考.以2年生的油棕盆栽苗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的油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油棕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差...  相似文献   

10.
油棕猝倒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试验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敏感的油棕猝倒病菌检测方法。根据ITS区基因上的8个位点,共设计了6条引物,并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引物对油棕猝倒病菌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引物最低检出限为0。12 ng·μL-1比普通PCR高100倍;检测结果经SYBR Green Ⅰ染色后,肉眼即可观察结果。该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油棕猝倒病菌,只需一台水浴锅就可以开展检测,非常适合基层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不同来源地油棕种质的抗寒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以不同来源地区的油棕资源(包括本地油棕OPDB,马来西亚YGH、GH、HRU,非洲科特迪瓦OPKT)的2年生幼苗的叶片为材料,对其分别进行0、5、10、15℃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同时测定油棕叶片伤害率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油棕资源的的叶片伤害率和相对电导率均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表明,不同油棕资源抗寒性差异较大,耐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OPBDOPKTYGHGHHRU,其半致死温度范围在3.57~6.69℃。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评价油棕抗寒性的一个可靠指标,该研究结果为油棕的引种和种质的抗寒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油棕试管苗幼嫩叶片(发芽后25 d)为材料,建立油棕叶肉原生质体分离及瞬时转化体系.取幼嫩油棕叶片在30 g/L纤维素酶和8 g/L离析酶的作用下,酶解3.5 h后,2000 r/min、4℃离心5 min得到油棕叶肉原生质体.借助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双质粒瞬时共转化,对油棕叶肉原生质体瞬时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优...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首批油棕树组培苗在海南省儋州市经过两年大田试种,已实现100%正常开花挂果,这意味着我国油棕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熟,有望在数年内实现优质油棕树组培苗的商业化生产应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油棕产业发展课题组组长曾宪海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油棕组培技术研究,但均未获成功,直至2011年12月,该科研团队经过8年技术攻关获得了首株移栽成活的组培苗。但科研人员对组培苗能否在我国热区自然条件进行适应性种植并无把握,所以分别于  相似文献   

14.
以油棕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其在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以及褐化前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油棕的油棕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缓慢,随时间延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下降;电导率保持平稳。褐变对油棕愈伤组织的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油棕叶片冷冻切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研究油棕叶片的解剖结构,获得高质量的冷冻切片,对油棕叶片冷冻切片关键参数进行研究,优化了快速观测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的冷冻切片方法。结果表明:以油棕嫩叶为实验材料,初切成2 mm×2 mm规格;冷冻包埋块为5 mm×5 mm,在-30℃冷冻速冻台上,设置冷冻箱-20℃,标本头-10℃,可切出厚度5μm以上的冷冻切片,切片效果好。该方法可用于研究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的切片制作和显微观测,在油棕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并鉴定油棕生长素上调小RNA(SAUR)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油棕生长素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拟南芥SAUR基因序列,在油棕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同源序列搜索,并利用CDD和Pfam数据库进行SAUR蛋白结构域分析,剔除无保守结构域的序列,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油棕SAU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油棕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0个SAUR基因家族成员(EgSAUR1~EgSAUR40),有31个基因在油棕14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4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基因最多为7个;除EgSAUR14和EgSAUR24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外,其余38个基因均仅含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40个EgSAURs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其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有11个EgSAURs蛋白呈酸性,29个EgSAURs蛋白呈碱性。40个油棕SAUR蛋白被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除EgSAUR27蛋白外)、Ⅱ(除EgSAUR3和EgSAUR22外)、Ⅲ、Ⅳ类蛋白均有Auxin_inducible保守结构域。40个EgSAURs蛋白共含10种保守基序(Motif),其中Motif 2存在于所有基因成员中。在花中特异表达的EgSAURs基因(EgSAUR4、EgSAUR9、EgSAUR10、EgSAUR24、EgSAUR29、EgSAUR30、EgSAUR32和EgSAUR33)数量最多,其次为根、茎和叶,在中果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数最少。【结论】基因重复和组织表达特异性是油棕SAUR家族基因的两大特点,推测该家族基因对油棕花的生长发育及授粉受精过程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不同灭菌时间和外植体的处理方式对油棕种子无菌苗获得效率的影响,为其高效的组织培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以75%酒精处理1 min,再用0.1%升汞处理30~40 min对油棕种子的灭菌效果最好。灭菌后的种子去除胚乳后将胚接种于MS培养基上,其出苗率最高,可达100%;接种后15 d即可获得无菌苗,成苗率最高达88.9%。胚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均可萌发,但苗的生长需要光照条件。该方法适合油棕无菌苗的获得,也可为其它科属中种壳坚硬种子无菌苗的获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棕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棕果为材料,分别提取油棕果5个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鉴定其中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成分和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油棕果中的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完全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油棕果实成熟度的增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在果实发育后期,β-胡萝卜素是α-胡萝卜素的3~4倍;相反地,叶黄素从青果期到成熟期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蕃茄红素的含量变化不大。油棕在成熟过程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主要转化为以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利用油棕优异种质资源,在广东引种油棕种植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出的油棕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油棕地区中的38株油棕大树优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验证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区引种的油棕同源性很高,无明显地区性聚类情况,与引种调查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初选抗寒高产油棕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云南省油棕种植利用现状以及发展油棕产业的可行性,作者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工作。本文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对云南省油棕分布、生长结实等种植利用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