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艳  韦康  王丽鸳  成浩  贺巍  周健 《茶叶科学》2012,32(2):173-178
使用质构仪测定了龙井43和中茶108新梢各节茎的剪切力,取最大剪切力表示新梢的嫩度,剪切力越小嫩度越高,建立了最大剪切力测定新梢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质构仪测新梢嫩度是可行的;在连续时间内采摘鲜叶新梢老化主要表现在第3~5节茎,第1~2节茎的嫩度变化相对较小;新梢嫩度与成熟度、空间位置、采摘时间、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修剪处理显著提高第3~4节茎的嫩度。本研究初步证明了新梢不同茎位剪切力的变化存在规律性,为鉴定茶树品种的持嫩性提供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期修剪是青壮年茶树增强营养生长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茶树萌发新梢经过连续采摘,枝梢生长越来越细,育芽能力减弱,采摘面参差不齐,呈现许多“鸡爪枝”,鲜叶的持嫩性降低,产量逐年下降。因此,茶树每年或隔年必须进行周期性的修剪,培育强壮的新梢,促进芽梢萌发,提高芽头密度,维持茶树的持续丰产。  相似文献   

3.
茶叶嫩梢采摘末端执行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茶叶嫩梢的选择性采摘问题,以茶叶嫩梢的物理学特性为设计依据,设计了一种可夹提式采摘茶叶嫩梢的末端执行器,运用MATLAB软件的GUI模块及SolidWorks软件对采摘末端执行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选分析,并获得最佳组合参数,通过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行且满足夹持力要求;采摘末端执行器模型在茶园进行采摘试验,结果表明,一...  相似文献   

4.
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一项改变茶树自然生长规律、塑造理想树冠,保持茶树旺盛生长势,实现茶叶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技术措施。茶树通过修剪,抑制了顶端生长,促进茶树的侧芽、不定芽的萌发,减少花果,增加茶芽密度和采摘批次,提高茶叶产量。茶树通过修剪改变了茶叶的化学成份含量比例。最明显的是新梢含水量增加,鲜叶的持嫩  相似文献   

5.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  相似文献   

6.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称之为第一鳞片。接着,第二鳞片萌发使休眠  相似文献   

7.
(二)鲜叶产量1.幼青年期一芽二、三叶嫩梢产量定植后第2年(3龄)茶树打顶采,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叶。4~8龄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三叶与嫩对夹叶。分轮分批统一标准采摘,比较鉴定的结果看出(表8),黄奇3~8龄六年平均亩产鲜叶261.7公斤,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产13%。  相似文献   

8.
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要获得高产稳产,培养高产树型是关键。建立庞大的树体结构,强壮的骨架基础,养成宽阔的绿色采摘面、茂盛的分枝与叶量,才能采收更多嫩梢,能耐采稳产。具备了强壮骨架的茶树,虽受外界环境,如旱、寒与过度采摘的影响,产量会暂时低降,但经过修剪留养,树冠很快复壮,产量能迅速回升。这是因为强壮的树体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建园改良、栽植、合理施肥、整形修剪、攻梢和控梢促花、保花保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从而为提高东魁杨梅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焱 《云南热作科技》2011,(3):25-27,41
比较施用叶面肥对大棚基质栽培辣木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叶面肥与对照相比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辣木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鲜叶产量,其中千叶液肥1号+2号600倍液处理比对照增产41.11%,显著地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其他处理的效果依次为千叶液肥1号600倍液,大肥宝600倍液,狮马叶翠1 000倍液,一遍绿750倍液。  相似文献   

12.
选择闽侯桐口林场油茶杂优F1代5个杂交组合,按造林苗木分级标准,同时视成活苗木具体数量将不同杂交组合的苗木分为3或4个等级,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在造林18年后的2003、2004、2005和2007年进行生长量调查,并对逐年树高、冠幅乘积和产果量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苗木,对造林18-22年的生长量差异影响不显著,苗木分级与树高、冠幅乘积和产果量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油茶落果严重,是导致油茶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阻碍油茶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效益。可从保护引放传粉昆虫,喷洒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油茶坐果率。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植物,良种油茶接穗少限制了大规模高质量油茶产业的发展。从园区选址、园区规划、良种选择、苗木培育、造林、整形修剪、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论述了油茶高密度采穗圃园艺化营建技术体系,以期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油茶良种穗芽,满足油茶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5.
同时利用CDDP(conserved DNA-derived polymorphism)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江西省17个油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当地油茶品种鉴定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筛选出的17条CDDP引物共扩增出条带204条,其中170条带呈...  相似文献   

16.
对桂中、桂北油茶主要产区10个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取样点的土壤属于强酸或极酸性土壤,8个取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4个取样点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全部取样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以及6个取样点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极缺乏水平;叶片全氮和全钾含量与土壤中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和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叶片中全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叶片全磷含量能较好的反映土壤中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7.
ICP-MS法测定油茶植物不同组织中的28种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开发利用油茶,延长其产业链,通过微波消解处理茶油植物样品,以Be、Y、Sc、In、Re作为内标进行基体效应补偿,通过ICP-MS法首次测定了油茶植物的叶、枝、果及栽培土壤中的28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在油茶植物的叶、枝、果中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有11种元素的含量在2 mg/kg以上,尤以Na、K、Al、Ca、Mg等元素含量较高;28种元素微波消解的方法定量限在0.002~0.13 mg/k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98%~110.00%之间。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植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光强下义安油茶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光强处理下,对义安油茶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比叶重、植株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自然光50%和80%光照下油茶幼苗的植株高度、茎直径和叶面积最大,且与自然光强下的相应指标差异显著,根生物量比及根冠比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显著减小,叶生物量比显著增加;随着光强的加强,义安油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随光强的增强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ETR呈上升趋势,Fv/Fm和Fv/Fo呈下降趋势。经分析初步认为,自然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海林2号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从定干、培育主枝、副主枝、辅养枝、拉枝整形及疏梢、短截、回缩、截干修枝等方面,总结海南油茶良种园艺化整形修剪技术,为海南油茶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种苗繁育是规范化种植的基础环节,为进一步规范辣木种苗繁育技术,于2013~2015年对辣木种苗繁育过程中的种子采收、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运输及分级标准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辣木种苗繁育技术操作规程(SOP),以期为辣木标准化的种苗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