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专用小麦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从疆内外引入了26个春小麦的品种,田间观察测定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各个农艺性状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叶距与单株粒数、穗长与穗叶距、芒长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穗数、株高与穗叶距、容重与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贡献最大的为千粒重,穗叶距、容重、株高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贡献.而芒长、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它们之间的增长是异向的.  相似文献   

2.
高羊茅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佳海  尚以顺  牟琼 《种子》2000,(5):64-65
对高羊茅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茎重>株高》叶片重.7个性状与单椿种子产量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叶片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茎重>穗长.叶片重、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对种子产量的贡献较大,茎重和穗长的效应较小,提高单株种子产量,要增加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300个小麦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现有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变异,以黄淮麦区4省的30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结果表明:这5个农艺性状变异幅度的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小穗数。不同省份不同农艺性状之间有不同的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穗长和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数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对20个苦荞麦品种(系)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全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基本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所有农艺现状与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其中与基本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水平。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其中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5个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分别为0.763 9、0.763 6、0.756 9、0.749 4、0.746 6,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小麦单株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AS对小麦品种(系)单株的8个数量性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早代单株选择上,单株重、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力相对较小,应高世代选择;单株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54 7),其次是穗粒重(0.137 1)、穗粒数(0.020 3)、结实小穗数(0.010 9),其余农艺性状作用较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通过单株重对单株产量间接通径效应大于直接通径效应,且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紧密,因此,在必须考虑生物产量的条件下,可以把这3个性状作为单株高产组合的性状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3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重复,对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千粒重穗长穗粒重苗叶宽有效分蘖数株高苗叶长生物学产量小穗粒数不育小穗数每穗小穗数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苗叶宽不育小穗数有效分蘖数株高每穗小穗数生物学产量分蘖数苗叶长穗长小穗粒数。因此,高产选育应充分考虑千粒重和穗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中国种业》2014,(12):58-6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收获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颈长〉主茎生物产量〉穗长〉千粒重〉株高〉产量〉穗粒数〉单穗重〉收获指数〉小穗数〉总生物产量;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对收获指数关联度顺序为单穗重〉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总生物产量〉株高〉穗颈长〉主茎生物产量〉穗长〉小穗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小麦单株种子生产潜力及相关性状特征,以57个不同基因型F2代小麦超高产单株为材料,对超高产单株产量性状、相关性状间的相关、通经和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高产单株(≥80 g/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2)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粒重和容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3)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决定单株产量的65.33%,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株粒数分别决定单株产量的19.92%、18.15%、13.72%和5.6%。≥80 g/株的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  相似文献   

10.
30份春小麦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合理利用春小麦种质资源,给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对30份供试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数、生物产量、单株产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是影响春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参试材料分为3类,第Ⅱ类材料的综合表现较优,该组材料的生物产量、单株产量较大,千粒重、穗粒数适中,是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的育种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指数是指籽粒产量占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百分率。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7.427%,表明 3 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结论: 通过对1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重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利用好小麦资源材料,对19份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15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13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23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相关。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基本苗>千粒重>穗粒数>容重>株高>最高苗>生育期>有效穗;产量与6个品质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稳定时间>最大阻力>籽粒蛋白>面积>吸水率>湿面筋;蛋白质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最高苗>有效穗>基本苗>穗粒数>产量>容重>千粒重>株高>生育期;稳定时间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容重>最高苗>产量>生育期>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穗粒数;面积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基本苗>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株高>最高苗>有效穗>生育期>容重。供试材料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可被聚为三类,第Ⅰ2、3、4类育种时可以作为高产材料加以应用,同时Ⅰ3和Ⅰ4类群育种时可以作矮杆材料加以运用;Ⅰ1和Ⅰ4类群育种时可以作为优质品质材料加以运用。第Ⅱ类育种时可从粒重方面加以应用;第Ⅲ类从优质矮杆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廖晓虹  周庭莲 《种子》1999,(2):15-17
本研究选用2个抗旱小麦和4个农艺亲本,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15个组合。对2个抗旱小麦C抗8和C抗9和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旱小麦C抗8在单株穗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有高的一般配合力,且收获指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C抗9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几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但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或中等。株高、千粒重、穗长、小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麦区四省份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在育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黄淮海麦区四省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本研究以所收集的黄淮海麦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四省的近十几年来(1992-2008年)审定的部分(42份)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以9个农艺性状为基础进行遗传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39%,其次为有效分蘖和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06%。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四省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3,1.82,1.73和1.62,平均值为1.75。在此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可将42份材料聚为三大类,但是第Ⅱ大类和第Ⅲ大类相差不大,这说明上述四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其遗传基础仍需进一步拓宽。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产量、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阐明不同年代主推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可为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山东省不同年代的50个主推品种为材料,分析农艺性状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的演变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主推品种株高呈极显著的降低趋势,每次品种更替株高平均降低6.29 cm;主推品种的千粒重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每次品种更替千粒重平均增加1.26 g;单茎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二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经济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每次品种更替平均增幅达24.33%;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孕小穗数年代间无明显变化趋势;单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单产变化趋势不相一致,说明协调群体与个体产量关系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主要农艺性状对白菜单株产量的影响,以16份白菜新品系为试材,对其单株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最大叶叶柄长,其次为单株产量;最大叶叶宽与单株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株幅与单株产量达到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中单株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均呈正相关,其中叶片数和最大叶叶宽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余偏相关系数较大的依次为最大叶叶柄厚和株幅;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Y(单株产量)=-1480.847+31.562X5(最大叶叶宽)+26.028X3(叶片数)+13.425X2(株幅)+429.535X8(最大叶叶柄厚)为单株产量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式,决定系数R2=0.930;8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排名前4的性状依次为最大叶叶宽>叶片数>最大叶叶柄厚>株幅。因此,在白菜丰产新品种选育中,应重点做好最大叶叶宽和叶片数性状的选择,同时兼顾最大叶叶柄厚和株幅等性状。  相似文献   

19.
陆海BC4F3和BC4F4代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更有效地对棉花农艺性状进行选择,缩短选择育种的年限,通过采用相关、偏相关、通径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陆海高代回交自交后代BC4F3和BC4F4群体的6个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铃重、衣分、铃数、果枝数、株高与单株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铃数是决定单株皮棉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在BC4F3和BC4F4代对单株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650、0.6689,其次是铃重和衣分,两者的贡献大小相当;果枝数和株高可以通过铃数对单株皮棉产量起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优回归方程显示,铃重、衣分、铃数和株高对单株皮棉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明确了棉花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为提高棉花选择育种效率和实现高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