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动物试验,检验桑树内生菌菌株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Y1和Micrococcus luteus Y2发酵产物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Y1和Y2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显著的体外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 307.56 mg/L和111.58 mg/L,在试验最大剂量下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9.17%和69.21%,均高于对照药物拜糖平(抑制率为53.06%)。动物试验表明,饲喂Y1菌株发酵液浓缩产物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FBG)值和餐后血糖(PBG)值均低于模型组,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无明显影响,也未表现出毒副作用;调查饲喂发酵产物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排尿量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结果显示,2株桑树内生菌菌株的发酵液提取物均表现出与1-脱氧野尻霉素(DNJ)相同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Y1菌株发酵产物表现出与DNJ相同的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及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桑叶提取物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及有效成分测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探讨了桑叶提取物(mu lberry leaves extract,MLE)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并测定了MLE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黄酮、多酚和多糖等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MLE有抑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不同桑品种的MLE降血糖效果和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在供试的5个桑品种中,以陕桑305最佳;桑叶的叶位以上位嫩叶优于中下部叶。MLE的降血糖效果与DNJ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富含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的桑树嫩芽加工成卷曲形和扁平形桑芽绿茶,检测2种形状桑芽绿茶在不同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下的DNJ浸出量,并通过动物试验评价2种茶汤的降血糖功效,探讨桑叶茶的加工形状和浸泡方法对其保健功效的影响。卷曲形与扁平形桑芽绿茶中的DNJ质量分数分别为0.113 2%和0.152 3%;浸泡温度对卷曲形桑芽绿茶中的DNJ浸出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扁平形桑芽绿茶以100℃水温浸泡时的DNJ浸出量最大;卷曲形桑芽绿茶的DNJ浸出量显著高于扁平形桑芽绿茶,浸泡9 min即可达到0.39 mg/g,且茶汤中的黄酮类、多酚类、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等活性物质的浸出量也较高。2种形状桑芽绿茶的茶汤均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且卷曲形桑芽绿茶的作用更为显著。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卷曲形桑芽绿茶中的DNJ含量低于扁平形桑芽绿茶,但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使茶叶中的DNJ浸出速率较快,DNJ等活性物质的浸出量也较高,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指标,所以卷曲形桑芽绿茶更适宜作为降血糖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桑籽资源利用新途径,研究了桑籽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DNJ)、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的含量及其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桑籽中富含DNJ,质量分数为0. 60%,但黄酮类物质及多糖的含量极低。用含4. 00%桑籽粉的饲料饲喂糖尿病小鼠4周后,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别比模型组降低了37. 23%、12. 95%和23. 33%,糖尿病小鼠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改善,降血糖效果与常规剂量的拜糖平相当。按照100 mg/kg和400 mg/kg的剂量给糖尿病小鼠灌胃桑籽粉粗提物,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糖耐量,葡萄糖耐量的血糖曲线下面积比模型组分别降低了19. 05%和25. 75%;淀粉耐量的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降低了24. 26%和35. 88%。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试验表明,桑籽粗提物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相当于桑籽生药量为14. 356 g/L和20. 752 g/L。结果表明桑籽中富含DNJ,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蚕粉复合物降血糖及降血脂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通过动物试验和糖尿病患者服用试验,比较了全蚕粉复合物(SPC)与全蚕粉(SP)的降血糖和降血脂效果。动物试验表明,SPC的降血糖效果优于SP和拜糖平,并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小鼠的C肽水平,降低小鼠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糖尿病患者服用SPC后,不仅能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且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未发现低血糖及其它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抗病毒颗粒的抑菌、抗病毒、解热及抗炎作用,采用平皿法考察抗病毒颗粒的体外抑菌作用;以流感病毒株接种小鼠,研究抗病毒颗粒体内抗病毒作用;用大鼠干酵母致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炎模型研究抗病毒颗粒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FM1引起的小鼠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发热模型动物体温;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耳肿胀度。提示,抗病毒颗粒具有体外抑菌、体内抗病毒、解热、抗炎作用,可为其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左氧氟沙星缓释颗粒剂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制备左氧氟沙星缓释颗粒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度。采用高效液相法色谱法测定其在鸡体内血药浓度。结果:缓释颗粒剂的最佳处方是左氧氟沙星50%,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万Da的HPMC15%,乳糖30%,PVPK30适量。缓释颗粒剂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其药动学参数为:Cmax为13.33μg/mL,乙为8h,AUC1为253.68μg/mL,t1/2为7.96h。相对生物利用度93.7%。结论:左氧氟沙星缓释颗粒剂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动物试验,对采用热水浸提法和微波萃取法所得桑叶多糖的降血糖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其降血糖机制。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桑叶多糖的降血糖效果好于热水浸提的桑叶多糖;桑叶多糖可以提高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机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修复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胰岛细胞损伤,因此推测桑叶多糖对治疗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多项代谢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报导并实验验证小剂量四氧嘧啶可导致实验动物血糖持续性降低,大剂量作用初期也会引起实验动物血糖降低。[方法]将四氧嘧啶按90mg/kg、180mg/kg两种剂量对实验小鼠腹腔注射,并于注射后12h、48h测量小鼠空腹血糖含量,初步探讨四氧嘧啶致小鼠血糖变化规律。[结果]小剂量组两次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12h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2只小鼠血糖低于2.8mmol/l并死亡;48h血糖值高于对照组,其中3只血糖高于11.1mmol/l,可作为糖尿病小鼠模型。[结论]小剂量的四氧嘧啶可导致动物持续性低血糖;大剂量的四氧嘧啶作用初期也会引起血糖降低,之后血糖升高甚至超出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包被产品的唾液、瘤胃和小肠降解率,检验过瘤胃半胱氨酸(RPCys)和蛋氨酸(RPMet)包被稳定性。采用人工唾液法、半体内尼龙袋法、体外模拟小肠消化法测定RPCys和RPMet降解率,综合评定RPCys与RPMet的过瘤胃保护效果。结果表明,RPCys与RPMet在人工唾液中2 h降解率分别为3.24%和9.32%,4 h降解率分别为4.10%和11.84%;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8.97%和32.00%;在体外模拟小肠环境中2 h后降解率分别高于87.38%和81.12%。研究表明,RPCys和RPMet包被效果良好,在人工唾液和瘤胃中较稳定且有较高的小肠释放率;与RPMet相比,RPCys的过瘤胃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蒲地蓝消炎颗粒的抗菌、解热、抗炎作用,试验设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同时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体外试验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评价蒲地蓝消炎颗粒体外、体内抑菌作用。通过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评价其解热作用。通过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试验,评价其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蒲地蓝消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分别为6.25、25、100、12.5mg/mL,MBC对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小鼠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2,4-二硝基苯酚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结果显示蒲地蓝消炎颗粒抗菌、解热、抗炎作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初步了解甘草酸、苦参碱、黄芩苷、硝唑尼特、巴龙霉素、磺胺嘧啶钠和磺胺氯吡嗪钠7种药物抗弓形虫的效果,进行体外、体内抗弓形虫试验。采用MTT法首先测定试验药物对培养巨噬细胞(Ana-1)的安全浓度,然后用弓形虫RH株的速殖子感染培养的上述细胞,加入药物继续培养48 h后观察药物体外抑制虫体在细胞内的增殖,以相对弓形虫抑制率为指标判断体外抗弓形虫效果。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按5×105/只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接种后4 h,药物治疗组通过饮水中给药,观察比较给药后感染弓形虫小鼠的精神状态,并记录各组小鼠死亡的时间和数目,每组随机抽选2只小鼠镜检腹腔虫体数量。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甘草酸、黄芩苷、磺胺嘧啶钠和磺胺氯吡嗪钠4种药物可显著抑制细胞内弓形虫增殖;体内试验表明,磺胺氯吡嗪钠治疗效果最佳,磺胺嘧啶钠次之,黄芩、苷草再次之,其余药物抗弓形虫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进入损伤动物体内后对动物机体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试验采用两步酶消化人羊膜组织分离培养h AMSCs,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细胞表面分子;将CCl4橄榄油混合液按体重比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造肝损伤模型,损伤后的小鼠尾静脉注射h AMSCs,观察小鼠30 d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较高纯度的h AMSCs细胞;尾静脉注射细胞的肝损伤小鼠与未注射细胞的肝损伤小鼠相比,注射细胞的小鼠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有所降低;损伤小鼠体内血浆中IFN-γ含量随着h AMSCs注入时间的延长也逐步降低。h AMSCs进入肝损伤小鼠体内不引起淋巴细胞发生增殖,也不诱发分泌IFN-γ,反而降低动物体内的免疫功能。说明h A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可能使其进入机体后不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能够在机体内修复脏器。  相似文献   

14.
芒果苷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芒果苷及其衍生物-3-烷氧基-芒果苷,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经试验发现芒果苷衍生物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动物的空腹血糖,且降糖效果随着碳链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缓释尿素替代山羊饲粮中苜蓿蛋白的可行性,为开发利用缓释尿素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提供基础数据。以4只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应用ANKOM RFS产气测量系统进行体外产气,体外发酵底物分别为含48%苜蓿不含缓释尿素的饲粮(对照组)、含24%苜蓿和0.5%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1组)、不含苜蓿含1.0%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2组),持续发酵72 h后终止发酵,测定指标包括产气量、发酵参数、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甲烷产量。结果显示:1)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GP 24)、48 h累积产气量(GP 48)、72 h累积产气量(GP 72)、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b)、潜在产气量(a+b)、可消化有机物含量、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的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a)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的产气速率(c)数值依次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对照组、试验2组、试验1组pH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数值差异极小;试验1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的乙酸/丙酸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浓度与甲烷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体外发酵条件下,适宜水平的缓释尿素可替代苜蓿蛋白,有利于瘤胃体外发酵。在本试验条件下,以0.5%的缓释尿素替代50%的苜蓿蛋白(饲粮中苜蓿占比由48%降至24%)为宜。  相似文献   

16.
乐能大豆肽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营养一直是动物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营养学理论认为,蛋白质在动物体内完全降解为氨基酸后再被吸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质在动物体内一部分完全降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以小肽(主要是二肽、三肽)的形式被完整吸收。众多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7.
蚕粉复合物对小鼠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小鼠为试验动物 ,对以全蚕粉为主要成分的降血糖复合物 (SPC)的生理作用和药效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该复合物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的食后血糖 ,并能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和耐力 ,对小鼠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无不良影响 ,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肠宁Ⅱ(CNⅡ)β-环糊精(β—CD)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饱和溶液法制备缓释制剂,采用正交试验对缓释制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中药CNⅡ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和缓释作用。结果:制备中药CNⅡβ—CD缓释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药CNⅡ与β—CD投料质量比1:3,反应温度50℃,搅拌时间4h,搅拌速度1500r/min,包合率为35.56%。中药CNⅡβ—CD缓释制剂的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uguchi动力学模型,释药方程:y=25.903t1/2-7.574,r=0.9882:结论:中药CNⅡβ-CD缓释制剂其释放速率明显慢于CNⅡ,基本达到理想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和体内动物试验,对已制备的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MAb)4F1和2C5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这两株ICAM-1 MAb可以与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细胞中的ICAM-1结合.以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ICAM-1 MAb抑制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4F1和2C5 MAb分别可以使细胞黏附降低34.4%和26.9%.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表明:ICAM-1 MAb能够抑制小鼠耳廓肿胀度,使伊文思蓝渗出量降低.本研究证明所制备的MAb均具有阻断ICAM-1及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其中4F1生物学活性高于2C5.  相似文献   

20.
尿素用于反刍动物营养,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尿素在瘤胃里很容易溶解,溶解后被瘤胃内脲酶迅速降解为氨,这样就可能导致动物氨中毒。尿素要被瘤胃细菌有效地用作合成菌体蛋白的氮源,氨就必须从尿素中缓慢释放。当脲酶活性足够时,氨的释放速度实际上就是尿素溶解于瘤胃液中的速度。人们一直在探求尿素降解缓释技术,其中尿素包被技术具有成本低、简单实用的优点。本试验选用聚乙烯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