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防治柞蚕饰腹寄蝇新药剂,采用辛伐他汀片单用及其与"灭蚕蝇1号"混用喷蚕喷叶处理,调查药剂对柞蚕的影响和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单用或混用均未见对柞蚕产生不良影响,辛伐他汀片100mg·L-1与"灭蚕蝇1号"混用较"灭蚕蝇1号"单用防效提高10.1%。  相似文献   

2.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河南省寄生危害柞蚕的寄蝇主要有蚕饰腹寄蝇和家蚕追寄蝇2种;同时开展了“灭蚕蝇一号”对柞蚕的毒性及防治柞蚕寄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柞蚕大眠起4~8d时,喷施0.107%浓度“灭蚕蝇一号”药液,可有效防治河南省蚕饰腹寄蝇病及家蚕追寄蝇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该方法对柞蚕安全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灭蚕蝇四号是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的重要药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体表渗透杀灭寄生于柞蚕体内的柞蚕饰腹寄蝇幼虫。本文研究了2种促渗剂—氮酮和高金噻酮对灭蚕蝇四号经柞蚕体表渗透的影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灭蚕蝇四号在柞蚕体内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添加助渗剂氮酮和高金噻酮的灭蚕蝇四号的透皮药量分别提高8%和20%,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分别提高5.3%和11.4%,并且对柞蚕安全。  相似文献   

4.
昆虫通过降低靶标酶敏感性及增强对杀虫剂的代谢能力产生抗药性。蝇毒磷是防治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的常用有机磷杀虫剂,为探讨柞蚕饰腹寄蝇不同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药性分化程度,分析来自辽宁省瓦房店市、凤城市、庄河市、开原市和西丰县的5个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4种酶的活性及蝇毒磷对这些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结果表明:来自瓦房店市和凤城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的AChE比活力及蝇毒磷对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地理种群;瓦房店市地理种群的GST比活力显著高于其它4个地理种群,蝇毒磷对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除庄河市地理种群外的其它3个地理种群;庄河市地理种群的CYP450比活力显著高于来自瓦房店市、凤城市和西丰县的3个地理种群,但与开原市地理种群相比差异不显著,蝇毒磷对瓦房店市地理种群的CYP450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其它4个地理种群;瓦房店市与凤城市地理种群的CarE比活力均显著高于来自庄河市、开原市和西丰县的3个地理种群;蝇毒磷对瓦房店市和凤城市地理种群的CarE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庄河市地理种群,对其它地理种群间的CarE活性的体外抑制率差异不显著。根据以上检测结果,推测来自庄河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性相对较强,而来自瓦房店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柞蚕饰腹寄蝇是辽宁、吉林等省主要柞蚕害虫,严重威胁柞蚕生产。辽宁省平均受害率为65%左右,重者达100%。“灭蚕蝇三号”是继“灭蚕蝇一号”之后,又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药剂。该药剂有高度的选择性,比“灭蚕蝇一号”具有防治效果高、药效稳定、使用简便、用药量少、不用药械等优点。 使用方法是以0.025%浓度的稀释液,浸渍5龄期5~8天的被寄生蚕10秒钟,可杀死蚕体内寄蝇幼蛆,蚕儿可继续营茧化蛹,防治效果为96.1%。此药对柞蚕的当代及于代的蚕、蛹、茧、蛾、卵均无不良影响。目前,“灭蚕蝇三号”已在全国广大蚕区应用。它也能防治寄生柞蚕的其它多化性寄蝇。  相似文献   

6.
研究降雨对灭蚕蝇一号与增效灵复配药剂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防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柞叶表面药液风干0.5 h、1 h、2 h、3 h后降雨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4.5%、94.5%、92.3%、95.3%,其中药液风干0.5 h后降雨对防效影响较大,与药剂对照差异极显著,药液风干1 h后降雨对防效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柞蚕饰腹寄蝇也叫柞蚕寄生蝇,蚕民称蛆蛟、蚕蛆,属双翅目寄蝇科。近年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春柞蚕放养中发生较重,多时可寄生70%~90%,严重的影响了春种茧的质量和数量,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掌握蚕寄蝇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1用灭蚕蝇3号浸蚕杀蛆1.1看蚕寄生情况1.1.1在  相似文献   

8.
焦玉凤 《北方蚕业》2008,29(4):27-28
多雨年份和多雨地区,春柞蚕用灭蚕蝇1号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眷柞蚕4龄、5龄采取分别用0.05%与0.08%的灭蚕蝇1号两次喷药.防治柞蚕饰腹寄蝇效果好,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灭蚕蝇1号”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应用方法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灭蚕蝇1号"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应用技术方法的重新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时期用药,防效差异显著,其中老眠起2日龄用药效果最高,校正防效为57.9%;不同使用浓度防效差异显著,0.25%质量分数的防效最高,为68.5%;从增加用药次数的试验效果看,4龄期用药,并不能提高防效。生产中使用"灭蚕蝇1号"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可采用二次用药法,即5龄起蚕2~3d进行第1次喷药,5龄起蚕6~7d进行第2次喷药。  相似文献   

10.
柞蚕饰腹寄蝇已对传统防治药剂产生了耐药性,为了筛选新型防治药剂,以杀虫剂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与芳香醛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合成了6种氟虫腈希夫碱(fipronil schiff base,FSB)化合物,采用熔点测试、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1H-NMR)表征确认其均具有希夫碱类化合物特有的亚胺结构。以柞蚕4龄幼虫为试虫测定6种FSB化合物对柞蚕的毒性,结果表明编号为1、2的化合物对柞蚕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1 300 mg/L,比氟虫腈(LC_(50)=182 mg/L)的毒性低1个数量级;编号为3~6的化合物对柞蚕4龄幼虫的LC_(50)为186~221 mg/L,毒性略低于氟虫腈。以被柞蚕饰腹寄蝇寄生的柞蚕5龄幼虫供试,测定6种FSB化合物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当药液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编号为1、2的化合物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53%;当药液质量浓度为50 mg/L和100 mg/L时,编号为3~6的化合物对柞蚕饲腹寄蝇的防效均80%,而且以50 mg/L药液处理,编号为4~6的化合物处理组归一化柞蚕结茧率90%,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基于合成的6种FSB化合物的结构相关参数计算值分析构效关系,认为引入硝基结构不利于获得防效高的FSB化合物,而引入呋喃环可能有助于获得防效高的FSB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柞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组织器官及发育时期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柞蚕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器官酯酶同工酶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酯酶同工酶在柞蚕幼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活性及种类差异很大,丝腺中无酯酶存在或者活性极低;血淋巴和马氏管中有少量酯酶存在,但活性较弱;酯酶在柞蚕脂肪体及中肠组织中有强的活性,并且同工酶种类较多。酯酶同工酶在柞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其活性和同工酶带数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主带迁移率相同。  相似文献   

12.
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是严重危害柞蚕的寄生性害虫,因长期使用单一防治药剂已导致防效下降,需要寻求新型药剂有效控制其危害。以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分别合成了5种氟虫腈磺酰胺类衍生物(FSD),采用熔点测试、红外光谱(IR)和核磁谱(1H-NMR)确认结构后,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FSD的色谱容量因子(log K)作为疏水性参数,其取值范围为0.169~0.778,低于氟虫腈(4.271),表明5种FSD化合物的亲水性强于氟虫腈。FSD对柞蚕4龄幼虫的毒性试验表明,其5%致死浓度(LC5)均1 300 mg/L。在此基础上以被柞蚕饰腹寄蝇寄生的柞蚕5龄幼虫为试虫测试FSD的防治效果: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5种FSD药液处理组的防效均70%,并随着药液浓度增加防效略有增加,其中编号为1的FSD化合物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的防效达到80%以上;用5种FSD化合物100~1000 mg/L药液处理后,柞蚕的结茧率经归一化处理均达到96%以上。综上试验结果认为,FSD由于具有磺酰胺键而提高了氟虫腈的亲水性,对柞蚕的毒性较氟虫腈原药大幅降低,但需要对FSD结构进行改进设计,筛选出对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效果更明显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柞蚕、(天蚕×柞蚕)F_1、蓖麻蚕蛹期血液及脂肪体酯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不连续电泳图谱并试图探讨这些同工酶和蚕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某些关联,提出同工酶活性高低和蚕体内能量代谢有关的推测,试验结果表明:柞蚕血液及脂肪体的酯酶同工酶酶带较多,且颜色较深,而蓖麻蚕的较少,且颜色很浅、(天蚕×柞蚕)F_1介于二者之间。雌雄比较:血液酯酶同工酶活性全部雌强于雄、脂肪体酯酶同工酶活性全部雄强于雌,唯(天×柞)F_1例外。同一类蚕的不同个体,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昆虫细胞色素P450酶广泛分布于各种需氧生物,是一类参与机体代谢解毒或代谢活化作用的超家族酶系。分析家蚕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表达对微量菊酯类农药的响应,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阐释家蚕对农药的生理代谢机制,以及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与家蚕对农药耐受性的关系。以对菊酯类农药耐受性不同的2个家蚕品种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2个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添食微量(0.02 mg/L)氰戊菊酯后主要解毒组织中肠和脂肪体中3个P450酶9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及在品种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敏感性家蚕品种Lan5的幼虫脂肪体组织中CYP9a19和CYP9a20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幼虫相比显著下调,在中肠组织中2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不大,而CYP9a22基因m RNA在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耐受性家蚕品种Mysore的幼虫中肠组织中CYP9a19和CYP9a2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幼虫相比均显著上调,CYP9a20基因m RNA在脂肪体组织中的转录水平也显著上调。研究结果提示:细胞色素P450酶9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可能与家蚕不同品种对菊酯类农药的耐受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6.
栗蚕是珍稀的野蚕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栗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并依据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多态性分析纯黑、纯绿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检测结果表明:栗蚕幼虫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和酶带数随龄期而增加,且同一龄期以盛食期的酶表达量最高;幼虫中肠及脂肪体中的酯酶同工酶活性较强,并且酶带数较多;2个供试品种间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明显不同。根据酶谱差异分析2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6,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栗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与生长发育和组织功能有关,幼虫酯酶同工酶酶谱可以作为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对保障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对多化性家蚕品种兰溪10的5龄雌性幼虫连续72 h分别以常温25℃和32℃热胁迫处理,测定脂肪体中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相关分子的含量和酶活性变化。在常温和热胁迫处理的雌蚕脂肪体中均检测不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与常温处理组相比,热胁迫处理组的雌蚕脂肪体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均显著降低,H2O2、GSSG、总谷胱甘肽的含量以及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活性和TPX编码基因Bmprx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TPX的另一个编码基因Bmtpx的转录水平则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热胁迫环境下家蚕脂肪体中的Bmprx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使TPX活性提高和TrxR活性降低,导致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向氧化态转移。  相似文献   

18.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是危害蚕业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深入了解家蚕追寄蝇对家蚕龄期经过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将5龄第1 d的家蚕用于追寄蝇寄生,记录家蚕从5龄起蚕至预蛹期第1 d的时间,并解剖和收集寄生后1 d、3 d和5 d的家蚕血清、前胸腺和脂肪体,分别检测20E(20-hydroxyecdysone)滴度、20E合成酶基因转录水平和20E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结果表明:追寄蝇寄生的家蚕从5龄起蚕至预蛹期历经10.1 d,发育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0.7 d。同时,在追寄蝇寄生3 d和5 d后,家蚕的20E滴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上升,且20E合成酶基因和下游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发生改变。20E滴度的上升和下游响应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引起家蚕龄期经过缩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野外放养柞蚕常受到高温环境胁迫,研究柞蚕对高温的应激反应和耐受性机制,有利于科学评价柞蚕种质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柞蚕5龄幼虫经39℃、42℃、45℃高温胁迫1~3 h后的热应激行为表现、恢复能力和转室温饲养48 h的死亡率,结果均表现出随温度的升高与胁迫时间的延长,蚕体热激反应加剧、恢复能力降低和死亡率升高的趋势。对3个高温胁迫试验组的柞蚕5龄幼虫,每隔0.5 h取脂肪体提取RNA并逆转录合成c DNA,经qRT-PCR检测热激蛋白基因Ap HSP70与Ap HSP9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后幼虫的Ap 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53~777倍),39℃与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期间该基因的表达均逐步上调至峰值后再下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1.5 h时该基因的表达即达到最大值,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更为显著,45℃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初期该基因的表达快速上调后再缓慢下降;高温胁迫后幼虫Ap HSP90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幼虫(6~45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2 h时该基因的表达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Ap HSP70与Ap HSP90基因可能在柞蚕幼虫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柞蚕3龄幼虫为材料,在人工控制的高浓度CO2环境中进行饲养试验,调查幼虫的摄食量、生命力及血淋巴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力的变化,探讨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3龄幼虫在高浓度CO2(5 000μL/L)条件下饲养,随饲养时间延长其摄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减少趋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摄食量在处理72 h后低于对照0.2 g/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幼虫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低于对照组,其中CAT在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72、96 h后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OD在处理14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幼虫中肠中的总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处理24 h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的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