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研究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67株细菌,并从中选出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将这些菌株接种到纤维素培养基上,在p H 5.5和28℃的条件下,利用刚果红染色溶液进行染色后,测其水解透明圈与菌落的比值的大小,进行初步筛选。将这些初筛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摇床培养后,制得粗酶液,并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力测定和滤纸酶(FP)活力及β-葡萄糖苷酶(BG)。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对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最终筛选出曲霉A25(Aspergillus sp.)这一株菌株,最适酶活温度为50℃。产纤维素酶酶活力分别为:CMC酶活达2 340.92 U/m L;FP酶活达2.66U/m L;BG酶活达164.72U/m L。  相似文献   

2.
选取绿色木霉化L4C作为纤维素酶的生产菌株,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 H对液态发酵方法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化L4C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酶产量影响最大,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分别以稻草粉—纤维素粉混合物和硫酸铵为碳源和氮源,初始p H 5.0,接种量15%,28℃培养5 d。在最佳产酶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1 315.16 U·m L-1,滤纸酶活性为1 282.77 U·m L-1。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4.
以1株产纤维素酶的细菌DM-4为试验菌株,以滤纸酶(FPA酶)活和CMC酶活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结果显示,在发酵时间为36 h、接种量4%、培养基初始pH值5.5~6.0、麸皮浓度2.54%、蛋白胨浓度0.92%、磷酸盐浓度0.5%的培养条件下,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验证试验表明,优化模型是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摇床液体发酵试验,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性进行CMC酶活性测定,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T075,并通过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是液体发酵培养温度30℃,秸秆粉:麸皮为2:1,接种量6%。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界采集到的各种样本中分离纯化纤维素酶产生菌,运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将通过初筛的菌株进行摇瓶液体培养,测定各菌株的酶活,筛选出了一株酶活较高的纤维素酶产生菌.通过对该菌株在不同产酶条件(包括碳源、氮源、pH、温度、发酵时间)下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酶活(FPA)的测定,发现其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为麸皮作碳源,黄豆粉作氮源,pH 6.5.在30℃下培养92 h.  相似文献   

7.
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36为研究对象,从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方面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2%的CMC-Na,最适氮源为2.5%的蛋白胨+酵母粉复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4%,最适起始pH为5.0,产酶最适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后达到产酶高峰,CMC酶活为196.33 U/mL,是优化前的3倍。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节省能源.该实验以康氏木霉TR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结合双层平板分离技术选育出1株纤维素酶活力明显提高的菌株TR6.并通过对康氏木霉固体发酵培养基、接种量、氮源、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等培养条件的研究,通过测定其所产纤维素酶的CMA和FPA酶活,找到了最佳的产酶条件.即:秸秆粉∶麸皮=1∶1,固液比=1∶3,添加硫酸铵为氮源,添加量为2%,接种量5%,30℃培养84h左右为宜.CMC,FPA酶活分别达到468.27U/g和275.31U/g.  相似文献   

9.
旨在从双峰驼粪便中筛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酶学特性分析。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平板法初筛和摇瓶发酵法复筛,从双峰驼粪便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纤维素分解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纤维化纤维微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根据该菌株的产酶特性评定其产酶能力;从其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适宜pH、温度、时间和接种量来评价该菌株的酶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菌株最适酶反应条件为50℃,pH为6.0,且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所筛选菌株产生的酶具有一定的耐碱性和耐热性,可应用于食品行业或废料处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慕士塔格峰江布拉克冰川融水中筛选获得一株耐低温蛋白酶细菌菌株P3-1,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假单胞菌,其分泌的蛋白酶最适催化温度为25℃,符合低温酶特性.通过单因子筛选及正交试验优化P3-1发酵条件,确定其最佳产酶培养基配比为:3.0%葡萄糖、1.5%蛋白胨、0.3%Mg SO4,最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p H 7.0,发酵时间42 h.在此条件下菌株发酵产酶活力可达82.1 U·m L~(-1),是最初(37.3 U·m L~(-1))的2.2倍.  相似文献   

11.
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适宜的产酶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固态发酵培养基、接种量、料水比、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稻草粉:麦麸为9:1(质量比),料水比1:1(质量比),硫酸铵1%,Tween-20 0.1%,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7.5%,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96 h,pH自然;该突变株的FPA酶活和CMC酶活分别达6.097,8.123 IU/g.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高纤维素酶活性菌株—弗村假单胞菌N32.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再利用发酵罐扩大培养,最后对N32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单因素试验显示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时间3d,碳源淀粉,氮源酵母粉,初始pH 5.0,装液量100 mL,培养温度30 ℃,接种量2.0%,摇床速度160 r/min;最佳组合为A3B2C2D2E1F3G3,与单因素不同条件pH 6.0,摇床速度140 r/min,培养温度35℃,装液量125 mL;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0,Na+、Cl-、NO3-、CH3COO-对CMC酶活均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K+、Mg2+对CMC酶活均产生抑制作用,尿素、EDTA、SDS对CMC酶活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EDTA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1株耐冷纤维素降解细菌HQ产内切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通过测定菌株HQ细胞培养液和超声细胞破碎液的CMCase酶活,确定CMCase为胞外酶。以CMCase酶活为指标,运用Plackett-Burman方法初步筛选出影响CMCase酶活的3个主要因素,即初始pH、接种量和促进因子。以响应面法对菌株HQ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菌株HQ较优的发酵条件为:30.0g/L CMC-Na为培养基碳源、40.0g/L 1∶1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0.11%吐温-80作为促进因子、初始pH为5.35、最适产酶温度为40℃、接种量为6.42%。在最适条件下摇瓶培养,4d后CMCase酶活可达到32.5U,较优化前提高2.96倍。经16SrDNA序列测定及GenBank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HQ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突变株ZM-8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筛选的黑曲霉突变株ZM-8是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特别高.采用正交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氮源(NH4)3PO4,含氮量0.6%,含水量300%;玉米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4∶1,接种量1∶30.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 h,初始pH值为6.5.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测定纤维素FPU酶、C1酶、CMC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分别为5.25、0.48、19.60U/mL和42.86 U/mL,约为优化前各酶活的3.0倍、1.8倍、2.5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养基起始p H、碳源、氮源和发酵温度对高产纤维素酶菌株B.subtilis SD-76产酶的影响。[方法]通过正交分析确定菌株B.subtilis SD-76产纤维素酶(CMCase)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菌株B.subtilis SD-76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 H 6.8;培养基稻草粉浓度3.0 g/L;硫酸铵浓度3.5 g/L,发酵温度32℃。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的CMCase活力达到462.34 U。[结论]为提高B.subtilis SD-76产纤维素活力和该菌株的工业产酶生产提供一定的参数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霉变甘蔗叶中分离到1株纤维素降解菌,对其部分重要培养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降解菌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碳源浓度2.0%、氮源酵母粉、培养温度20℃、培养p H 6.5,培养时间96 h。该降解菌所产滤纸酶和CMC酶的酶活性最适温度为40℃,最适p H为5.5。  相似文献   

17.
从霉变甘蔗叶中分离到1株纤维素降解菌,对其部分重要培养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降解菌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碳源浓度2.0%、氮源酵母粉、培养温度20℃、培养p H 6.5,培养时间96 h。该降解菌所产滤纸酶和CMC酶的酶活性最适温度为40℃,最适p H为5.5。  相似文献   

18.
从小蠹虫幼虫肠道中筛选分离出降解纤维素的菌株5株,通过杜氏纤维素选择性培养基,以滤纸、脱脂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测定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酶活最强的为HS-11-5号菌株,最大酶活32.62 U/mL;此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发酵时间50 h,培养所需最佳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最佳pH 7.5~8.5,培养最适温度28~30℃,最佳瓶装量为占培养瓶容积的12%~16%。  相似文献   

19.
腐熟堆肥中维素降解菌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促进堆肥过程中秸秆等纤维素物质快速腐解,在以牛粪和秸秆为材料的腐熟堆肥中分离菌株,以刚果红培养基和滤纸条降解试验初筛菌株,筛选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滤纸条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作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酶活力,得到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FPA)酶活均较高2株菌(1号和7号),并将其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产酶培养基中作产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H 6.5,培养时间48 h条件下,1号和7号菌株CMC酶活分别为26.82和31.28 U·m L-1,FPA酶活分别为20.32和20.82 U·m L-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核酸序列分析及26S rDNA的D1/D2区域测序鉴定,确定1号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7号菌属于隐球酵母菌(Cryptococcus flavescens)。  相似文献   

20.
从富含枯枝落叶的土壤和农家堆肥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降解纤维素的放线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较合适的温度为50℃,培养基起始pH值为7.0,接种培养12 h的种子液产酶量较高,以2%的接种量接种酶活较高,在优化条件下的酶活可达到54.76 U/mL,甘蔗渣的降解率为23.4%,该菌株应用于纤维素类废弃物处理,降解液中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