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轮纹病菌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室内比较测定了己唑醇等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依次下降,EC50值均在1μg/mL以下,EC90值均低于10μg/mL;上述药剂与异菌脲的毒力相当,高于多氧霉素。苹果轮纹病菌对供试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略低于斑点落叶病菌,其中仍以己唑醇毒力最高,其次是戊唑醇、氟硅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与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水平相当,表明上述药剂对轮纹病有兼治作用,而多氧霉素对该病菌的毒力相对较低。2种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醚菌酯敏感性均较低,而硫酸铜的抑菌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2.
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烂果病是鲁中南地区为害苹果树叶片、果实的两大病害,常造成苹果早期落叶及果实腐烂。流行年份.可致叶片早落率30%、病果率25%以上.对树势、果品产量、质量影响甚大。为了探明20%噻唑类有机锌新型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烂果病的防效。笔者进行了该项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1.39%.对轮纹烂果病的防效为91.14%.对苹果果实品相及叶片光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纳米杀菌剂的减量增效作用,本研究采用2种喷施方法,以水敏纸为雾滴沉积指示剂, 分析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15%苯甲·吡唑酯微乳剂(ME)和25%苯甲·吡唑酯悬浮剂(SC)两种不同剂型杀菌剂的雾滴密度及雾滴覆盖率,调查并计算苹果病叶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综合效益。结果表明,植保无人飞机飞行高度影响雾滴密度和覆盖率,纳米农药15%苯甲·吡唑酯ME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与25%苯甲·吡唑酯悬浮剂(SC)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有差异。各杀菌剂处理对苹果锈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均在97%以上,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次之,末次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效,末次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植保无人飞机喷施纳米杀菌剂15%苯甲·吡唑酯ME在防治成本、时效性和节能上均明显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因此,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施纳米杀菌剂15%苯甲·吡唑酯ME可有效防治苹果黑星病和苹果锈病,同时实现杀菌剂减量,综合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4.
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室内毒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5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最终确定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WG、10%己唑醇ME、50%异菌脲WP、43%戊唑醇SC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70%丙森锌WP、3%多抗霉素WP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多抗霉素WP和50%异菌脲WP在保定清苑和望都两地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防效。研究表明,3%多抗霉素WP和50%异菌脲WP对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效显著,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发生及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在叶片上发病状况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该病从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其中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为该病害发病的两个高峰期,对果树的中后期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化学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田间试验表明,无论是保护性杀菌剂,还是治疗性杀菌剂,在5月上旬“月上旬,喷药34次,7月下旬—8月上旬为补充防治时期,化学防治期应持续到8月中旬,间隔10—15d左右喷1次药。  相似文献   

6.
1微生物农药 ①农抗120微生物杀菌剂.4%果树专用型600~8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梨锈病.该药剂中含有10种氨基酸,还能起壮树抗病的作用.②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宝丽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现蕾期至落花后,连喷2次可防治苹果霉心病.③浏阳霉素.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红蜘蛛.④苏云金杆菌(Bt)细菌性杀虫剂.用Bt乳剂500倍液树上喷雾,可防治食叶害虫及食心虫的幼虫,加上0.1%洗衣粉效果更佳.⑤阿维菌素(齐螨素、虫螨光),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用0.1%阿维虫清乳油4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特别对二斑叶螨(白蜘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云南昭通苹果早期落叶病流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早期落叶病是影响苹果生产的重大病害,据报道苹果早期落叶病是褐斑病[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Davis]、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 Roberts)、灰斑病(Phyllosticta pirinaSacc.)等多种病害的统称。通过在云南昭通系统调查影响苹果早期落叶病的主导因素品种及栽培模式,检测和统计病原菌种类及数量,调查早期落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云南昭通苹果产区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由M.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和由A.mali引起的斑点落叶病,没有发现由P.pirina引起的灰斑病和其他病害。早期落叶病发病时间与品种关系密切,‘金帅’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初为发病高峰,9月底病害结束。‘红富士’则5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底达到发病高峰,10月底结束。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多药抗性的发生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田间防治中的大量使用, 植物病原菌的多药抗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现象发生越来越普遍。本文综述了在草坪币斑病、灰霉病、小麦叶枯病和苹果青霉病等病害防治中, 病原菌对杀菌剂多药抗性发生的情况。以及在紫外诱导和杀菌剂离体驯化下,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多药抗性发生情况。分析了导致植物病原菌多药抗性产生的外排转运蛋白过表达、解毒酶代谢和靶标位点变化等相关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药抗性预防和治理的策略, 以期为田间杀菌剂的高效利用, 延缓药剂的抗性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苹果斑点落叶病 (AlternariamaliRoberbs) ,近年来 ,在我县发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造成严重的早期落叶 ,富士苹果塑膜套袋果果面红、黑点严重 ,导致树势早衰 ,对花芽分化及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甚大。常规化学防治效果较差 ,即使多氧霉素和扑海因也难以奏效 ,已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我们于 2 0 0 0~ 2 0 0 2年 ,试图以防病从壮树和减少病原入手适期配合化学防治探索斑点落叶病综合防治途径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试验园基本情况试验园设在临晋镇代村、试验园海拔高度 5 40m…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农药与兽药管理局(APVMA)批准了两个新有效成分:一个是生物杀虫剂印楝素。一个是无机杀菌剂碳酸氢钾。APVMA还同时批准了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杀菌剂Flint(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用于防治香蕉褐斑病和叶斑病。目前该杀菌剂已在苹果、梨、葡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苹果褐纹病(也称苹果斑点落叶病)的为害,已成为北京、青岛等地苹果生产上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红元帅、青香蕉等品种,叶片病害严重。我们于1981年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初步看出扑海因(iprodiane)对苹果褐纹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魏东 《新农药》2005,(3):31-31
菌思奇的通用名为啶菌恶唑,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继氟吗锰锌后最新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的新型杀菌剂,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多年试验证明,菌思奇对多种作物灰霉病有特效,同时对番茄叶霉病、黄瓜白粉病、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与防治张泽华,于培贞,李晓东(青岛市果树站)(青岛市植保站,266071)苹果斑点落叶病是近十几年来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我市元帅系、新红星和红富士等优良苹果品种发病尤为严重,一般年份病叶率高达60%以上,导致苹果叶片早落,树势衰...  相似文献   

16.
代森锰锌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通是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有富士、新红星、金帅、乔纳金、金冠等,种植规模达20万亩.近几年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alternate,强毒株系)在苹果主产区发生越来越普遍,已成为苹果生产上重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7.
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及轮纹病菌的毒力和药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抑制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34和0.587 μg/mL,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19 和0.394 μg/mL。43%戊唑醇悬浮剂61 ~86 mg/L(5 000 ~7 0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4.6% ~88.8%,108 ~143 mg/L(3 000 ~4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73.8% ~86.4%,且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安全。  相似文献   

18.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和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HB140)是分别从小卷蛾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中分离到的2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为了明确这2种共生菌的抑菌活性,分别测定了其对苹果上6种主要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这2种共生菌对6种苹果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发酵液对苹果轮纹病病原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76.9%,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依次为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74.1%)>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菌(60.9%)>苹果灰霉病病原菌(46.7%)>苹果青霉病病原菌(44.5%)>苹果炭疽病病原菌(23.0%);发光杆菌HB140菌株发酵液对苹果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制率达到86.7%,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依次为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76.6%)>苹果轮纹病病原菌(58.8%)>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菌(46.0%)>苹果青霉病病原菌(44.2%)>苹果炭疽病病原菌(39.9%)。2种共生菌发酵液对苹果轮纹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42.28和42.92 mL/L。  相似文献   

19.
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张书辉,姜胜国,杨林志(山东平度市果树站262800)(平度市崔召林业站)近几年栽培的苹果树,多为斑点落叶病易感品种。特别是新红星、红富士苹果,运用常规的杀菌药防治,发病率几乎100%,发病严重的果园,早期落叶的果树占60%...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使用苯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噻菌灵杀菌剂处理采后梨、苹果类水果后的稳定性。将两个不同品种的苹果置于以上各类杀菌剂内作浸渍处理,然后贮存于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分别为0℃(Starking 品种)或+2℃(Golden Delicious 品种)的条件下,每月取出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果皮、果肉及全果中的每种杀菌剂的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在贮存期中,苯并咪唑的残留量逐渐减少了,贮存到160天时,噻菌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