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2.
北面斋茶话     
(四)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公案”而广肆流传颇具影响的,当首推“赵州茶”或叫做“吃茶去”公案。这桩“公案”的创作人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载: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相似文献   

3.
“赵州茶”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一书,说的是1100多年前,有两位僧人风尘仆仆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进得山门,拜见方丈。这老方丈法号从谂,因长期住持赵州观音院而被称为“赵州和尚”。只见这从谂问其中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此间么?”僧言:“不曾到”,从谂又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他:“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院主回答:“在!”从谂又说:“吃茶去”。“赵州茶”曾被后人视为是一则难以参透的公案,其实,它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4.
舒曼 《农业考古》2001,(4):259-267
唐朝有僧到赵州观音院 (今柏林禅寺 )拜从谂为师。师问二新到 :“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 :“不曾到”。师云 :“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 :“曾到此间否 ?”云 :“曾到。”师云 :“吃茶去 !”院主问 :“和尚 !不曾到 ,教伊吃茶去 ,即且置 ,曾到 ,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 :“院主。”院主应诺。师云 :“吃茶去 !”———本文题记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方丈诗云 :“燕山修水隔天涯 ,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 ,逢人且说赵州茶。”金秋十月 ,正是燕赵大地硕果累累的大好时节 ,也是河北省民间一年一度自发组织举行金秋茶会的日子 ,更是千年古刹赵…  相似文献   

5.
遂川出名茶,茶事也盛,可茶馆之盛当属草林镇为最,仅圩场就有二十余家茶馆,且家家生意红火,久盛不衰。草林老表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这一句:吃茶会!吃茶去三字让我想起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据《五灯会元》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日: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会,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院主!主应师:喏。师日:吃茶去。”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这则排宗公案无涉,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赵州大师的吃茶是不相同的。大师的吃茶是一种玄虚与高妙,透出急智与禅理。就这点…  相似文献   

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4,(2):138-138
河北是“禅茶一味”的祖庭,唐代赵州和尚从谂一句“吃茶去!”流传千古,至今还在中华大地上回响。  相似文献   

7.
舒曼 《农业考古》2003,(4):99-105
2001年10月下旬,一个凉爽的秋日里,在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举办了“中韩两国‘茶禅一味’学术论坛”会。韩国人选择这里进行学术交流,无非想借助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在世界上的影响。毕竟赵州一句“吃茶去”为世人参禅悟道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日韩两国  相似文献   

8.
吴远鹏 《农业考古》2019,(2):149-154
"吃茶去"是中国禅宗历史上一句著名的机锋话头。本文依据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撰于南唐保大十年(952)、现存最早的佛教灯录和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通过对以法语"吃茶去"开示的禅师法脉渊源及生平行止的考证,明确认为:"吃茶去"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祖堂集》;"吃茶去"禅机话头最早始于洞山和尚;著名的泉州籍禅师雪峰义存和尚是"吃茶去"禅机流传的重要人物;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应该是通过云居和尚间接承袭自洞山和尚。  相似文献   

9.
殷玉娴 《农业考古》2007,(5):195-196,199
陆羽为唐代著名的文人及茶人,著有《茶经》二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素有“茶仙”或“茶圣”的美誉。《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另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有陆羽所作的《陆文学自传》。由于他生平的神秘色彩以及在茶道上的知名度,去世不久,便在元和、长庆年间被民间尊奉为神。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可见陆羽的影…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11.
在圆悟克勤评唱的《碧岩录》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吃茶(去)"的禅语,而且圆悟克勤在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手书"禅茶一味",奠定了夹山禅茶祖庭的地位。在其评唱的著作《碧岩录》中出现的"吃茶(去)"语汇,一方面是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典故,另一方面也是禅门世俗化的应接语言。与此同时,在禅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宗教仪轨程式的"吃茶"礼仪。笔者以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具有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即凡即圣意味,而禅门形成的"吃茶"礼仪则具有凸显的宗教神圣性质。笔者将从即凡即圣的角度来讨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与禅门茶礼仪关系中的宗教性向度。  相似文献   

12.
(六 )“吃茶去”和“圆”搞茶道的人没有不知道“吃茶去”一语的。这句话一般和赵州联系在一起 ,佛门还有“赵州吃茶去”的公案。不过“吃茶去”作为佛门用语 ,倒也不是赵州的独有之物。《禅语录》中还有相当多的其他用例 ,其中也有关于归宗智常的。该用例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 :师戋刂草次 ,有座主来参 ,值师锄草 ,忽见一条蛇 ,师以锄便。座主云 :“久响归宗 ,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 :“是尔粗是我粗 ?”主云 :“如何是粗 ?”师竖起锄头。主云 :“如何是细 ?”师作斩蛇势。主云 :“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 :“依而行之即且置 ,尔…  相似文献   

13.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在净慧长老诵读的《赵州禅茶颂》声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赵州祭茶典礼"活动在中国禅茶文化发源地、千年古刹赵州柏林禅寺举行。4月5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石家庄三字禅茶院主办,《吃茶去》杂志社、中国禅茶网协办的"清明赵州祭茶典礼"活动,  相似文献   

14.
陈云君 《农业考古》2001,(4):277-280
自从传说的圆悟克勤写出“禅茶一味”赠日本禅学弟子后 ,此四字便成了参禅者及饮茶者的“口头禅”传诵千年 ,至今不衰。这四个字固然为禅学浃肌之语 ,可注可疏 ,虽万语千言而无尽其意 ;这四个字无解无释 ,虽置之一言半句即为赘疣 (“禅茶一味”究竟是不是宋僧 (圆悟 )书赠日僧尚无确论 ,而且现在传世的圆悟墨迹中并无“茶禅一味”字样 ,所以我以为杭州赵天相君说是“日本的茶禅一味观念是在珠光时期形成 ,茶禅一味词语更在其后出现”的是 !)。茶与禅在中国唐代即多见于文人诗文、僧家公案之中 ,但自从驻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 )…  相似文献   

15.
虎丘白云茶     
从前,虎丘有一种名茶一白云茶,相传最早就是由陆羽栽培而成的。白云茶,又叫“雨前茶”。据文肇祉《虎丘山志》记载:白云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吴县志》与《元和县志》均清楚地记载了白云茶的征状与特色,云:“(茶)出虎丘金粟山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卜万祺在《松寮茗政》中对白云茶曾予以高度评价:“其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此茶,明代列为贡茶。由于茶叶名贵而独特,而茶树又不多,无法满足朝廷  相似文献   

16.
吃茶去来碑     
照片上这块“吃茶去来碑”是1999年7月15日建在韩国釜山海印寺范围内的最高处。 关于“吃茶去”的禅案,凡是好茶的都知道就不必再说。 1989年9月 9日,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后来启功先生也题过: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我的理解是他们二位既不崇道也不扬佛,而就是着眼在“吃茶去”三个字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喝茶,这是人生的得趣和享受。 “吃茶来”是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98岁的茶星崔圭用先生提出来的,时间在19…  相似文献   

17.
舒曼 《农业考古》2002,(2):277-281
有朋参加国际茶文化大会 ,有代表问 :“哪里人 ?”“石家庄。”“啊 ,来自‘吃茶去’故乡呀。”与会代表露出非常惊讶而高兴的神色。———名片题记  相似文献   

18.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0,(2):126-127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有人把它称之谓“禅语”、“法语”或者“格言”。它究竟是什么词意,源出何处?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茶禅一味”出自北宋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手笔。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佛学典故汇释》中有“茶禅”一条,该条目在说到中国禅、茶东传日本的历史时写道:“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书‘茶禅一味’相赠,今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这里显然时间倒错了。村田珠光是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人,且从未来过中国,怎能就学于北宋禅师圆悟克勤?经询问其…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20.
一.与统治者阶层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有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清代孙壁文《新义录》卷96《饮食类》也有“《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