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经过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多点大面积种植示范,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利于我市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初被四川省列为全省4个大豆核心示范开发的县市之一,农业部10月23日在我市召开了大豆测产现场会。2008年麦-玉-豆种植新模式的推广及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
"麦-玉-豆"模式是指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原"麦-玉-蓍"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其复种方式为"小麦-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3.
旱地麦—玉—豆三熟带状种植模式是在麦—玉—苕三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用大豆代替红苕的一种栽培新模式。种植红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生猪饲料,近年来农村散户养猪逐渐减少,规模养殖逐年扩大,加之红苕不耐存储,比较效益差,而大豆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加剧,大豆供不应求,旱地麦-玉-豆带状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稻田耕作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菜-麦-稻三熟模式,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研究成功的菜-玉-稻三熟高效优化模式,比原模式(菜-麦-稻)亩平均增收1200元.此高效模式增收优势显著.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早春玉米2月中旬移栽定植,可延长晚秋作物生育期,其收入比以前增加1182%;二是将迟播小麦改种早春玉米,以鲜苞上市为目的,收入可增加1000元左右;三是鲜食玉米实施双膜覆盖的配套栽培技术,5月中下旬即可开始采收鲜苞,不影响水稻适时栽插.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四川省高原山区热量条件"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和平丘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特点,利用马铃薯适应性广的特性,积极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改只在春季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为春、秋、冬三季节种植的技术路线,高原山区改一年只种植一季马铃薯或玉米等作物为薯玉套作两熟;平丘区改"稻-油"为"稻-薯/油(菜)",改"麦/玉/苕"为"麦/玉/豆(苕)/薯";改川东、川南"麦/玉/苕"为"麦+薯/玉/苕",改"中稻-绿肥(或空闲)"为"稻-薯"两熟等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大大拓展了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充分挖掘了马铃薯的面积潜力,形成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种植模式带来的土壤养分资源消耗的不均衡,利用渗漏池和陶瓷杯提取的方法,以冬小麦-夏玉米(麦-玉)复种模式为对照,对春玉米→麦-玉、冬小麦→麦-玉、春花生→麦-玉、冬小麦-夏花生→麦-玉和马铃薯-青贮玉米→麦-玉5种新型轮作模式的土壤养分分布和淋洗状况进行比较分析.2016-2019年...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固碳减排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索解决长期冬小麦-夏玉米(麦-玉)单一轮作两熟模式导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问题,基于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分析当前气侯环境下华北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4年各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整体表现为麦-玉麦-豆麦-玉-春玉米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长期模拟发现,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轮作模式,麦玉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最高,有利于有机碳的长期积累,春玉米连作有机碳储量短期内有所增加,长期则表现出负增长趋势。全球增温潜势(GWP)研究发现,各轮作模式增温潜势整体表现为麦-玉麦-玉-春玉米麦-豆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从长远角度看,各模式增温潜势短期内都呈增加趋势,15年后维持稳定,稳定后麦玉模式排放量最大,而春玉米连作模式排放最低,禾豆轮作相比禾本科轮作具有很好的固碳减排效应。因此,在华北地区农田管理方面,可考虑推行禾豆轮作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是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并具有较强的抗旱减灾效应,是四川省粮食生产抗旱夺丰收的新经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区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成功的菜--玉--油三熟模式,优势明显,增收特点突出,比原模式(晚秋-麦-稻)亩(1亩=1/15公顷,下同)平增加入12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1.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农科人员将以粮为主的旱地三熟制创新发展为多种新的种植模式,如将“麦/玉/苕”三熟改为四熟至六熟制,作物也以原粮食型改为“麦/玉/豆”型、粮经型、粮油型、粮菜型、粮药型等多种模式,开创了我市20万亩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局面,适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助农增收,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耗水的麦玉种植模式是导致华北平原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的研究,遴选高效节水的替代模式是解决该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对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开展的不同轮作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对不同轮作模式下的0-180cm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耗水量、等价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连续4年的动态监测。模式分为四种:①麦-玉一年两熟模式(对照);②春甘薯→春棉→春甘薯→麦-玉;③春花生→麦-玉两年三熟模式;④春大豆→麦-玉两年三熟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与麦玉轮作模式相比,试验设计的替代模式均有节水潜力,排序为模式2〉模式4〉模式3〉模式1。从等价产量与耗水量比较,模式2在减产37.63%的同时减少耗水15.99%,模式3在减产19.73%的同时减少耗水13.42%,模式4在减产37.4%的同时减少耗水13.81%。相比之下模式3的组合较优,可以部分替代麦玉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在内的西南5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中玉米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由于该区多数地区热量条件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玉米多以间套作种植。“麦/玉/豆”和“麦/玉/苕”套作种植模式是该区玉米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多雨年份套作大豆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西南丘陵和低山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二熟有余、三熟不足,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生产区。近年来,因"麦/玉/豆"模式使得套作大豆发展迅速,该模式效益显著,农民乐意接受,自2002年在四川小面积示范成功后,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仅四川省示范推广面积就达480万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点不同模式同土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栽培麦-芋-玉-苕模式周年粮食产量最高达1337.6kg/667m2,比对照麦-玉-苕模式(801.8kg/667m2)增产535.8kg/667m2;其次是麦-肥-玉-苕-荞模式周年粮食产量达1209.7kg/667m2,比对照(792.1kg/667m2)增产417.6kg/667m2;麦-肥-玉-苕模式周年粮食总产1188.9kg/667m2,比对照785.9kg/667m2增产403.0kg/667m2.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近年来山东枣庄市山亭区的种植户打破传统的麦-棉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开展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筛选出的小麦-大蒜-玉米-芸豆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现将此种高效种植模式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