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内陆水产》2005,30(10):37-38
养虾的条件养虾池应有可靠的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的透明度为20~35cm,溶氧丰富,精养虾池应配备增氧机。虾池以长方形为主,东西向,长宽之比为2:1~3:1。虾池的面积以2000~3335m^2为宜。池水最深处不超过1.8m。虾池四周应有浅水平台或缓坡,以便于拉网收虾和清塘干池。进、排水口分设两头,并在进、出水口设置拉网。以防虾仔外逃或野杂鱼进入。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北方三省一市对虾养殖池中,有不少虾池位于低潮区,又经过多年清淤,其闸门基线又高于池底,池水不能全部排干,排水收虾时,不能一次把虾收完,需进水,排水多次缓冲才能比较彻底地把虾出净,这样,浪费人力、物力,也延长了出虾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结合海洋捕捞诸渔具特点,设计了一种简易养虾池对虾拖网,用来辅助收获池中绝大部分对虾。  相似文献   

3.
水色是养殖池水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亦即溶存于水中的物质——悬浮物或胶状物所表现的颜色。虾池水色是检验虾池水质环境条件和对虾生长状况的直观指标,有经验的养虾者往往从水色就能判断对虾生长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所谓“养虾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1 水色形成原因 虾池水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虾池水色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同一虾池在不同时期的水色也不同,养  相似文献   

4.
虾池综合利用对于降低养虾成本,增加效益,维持虾池生态平衡,提高虾池利用率和饵料利用率及净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养虾的关键在于“养水”,水质的良莠直接关系着养殖的成功与否。在现有的养殖结构中,虾池中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是保证虾池物质正常循环,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水质的基本措施。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6.
<正> 虾池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虾类的生长和经济效益。而夏秋季节水质调节是虾池管理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养虾也都实行“封闭式”养虾模式(一次进足水,封死进、排水闸),实行粗放管理。调节水质必须注重这4方面: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8.
马田 《齐鲁渔业》2004,21(3):19-19
虾池混养青蟹是利用养虾池塘在不影响养虾的前提下混养青蟹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虾池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1 虾池选择 进行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池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求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取水方便,换水能力  相似文献   

9.
解承林 《海洋渔业》1982,(5):221-223
<正> 虾池是养虾的基础。因此,虾池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虾产量的高低。搞好虾池的建设,首先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实施。其次要注意虾池配套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力求虾池当年发挥效益。建池场地可根据沿海地形、地势、底质、水质、潮流、风浪等状况,结合水文、气象等有关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琼海市现有虾池面积6495亩,其中老虾池(在海南是指低位池)5400亩,占养虾面积的83%。近二年来,他们通过宣传发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对老虾池进行改造,使广大虾农改变观念,提高养虾技术水平,养虾的产量目前单造200公斤/亩,甚至有的达到500公斤/亩。充分发挥了老虾池的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现将他们的作法简单介绍如下:一、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养虾是一门科学,没有养虾技术,要想取得养虾成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结合技术推广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二年来,举办对虾高产养殖及对虾健…  相似文献   

11.
养虾以改善水质为突破口 ,基本上能控制住虾病的发生。1 消毒洗池 改善底质环境虾池不进行规范化清池消毒 ,养殖环境会不断恶化。我们用山东师大生产的杀菌剂泰国二号进行了两次消毒处理 :一是纳水前 ,先灌水 2 0~ 50cm ,堵住排水口 ,将泰国二号均匀地泼洒在水面 ,7天后排泄出池 ;二是放苗前 7天 ,再次施用泰国二号进行水体消毒 ,杀灭病源。2 适时纳水 保证池水质量为优化虾池用水 ,我们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从早春起坚持对海水水质定期进行监测 ;按照对虾的生物学要求 ,适时纳水 ,并坚持一次性纳足 ,水深保持在 1 5m左右。纳水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虾业的发展,人们逐步地认识到水质是直接关系着养虾的成败,为了了解虾池环境因子的特性与其变化规律,探讨如何保持良好的水质,以作为对虾养殖水质管理之科学依据,促进对的增产,我们于1990年5—10月和1991年4—9月分别在泉州鲤城区东梅村和集美区海沧镇东屿村的虾池,对几个主要水质因子进行了监测,本文总结了2年中的监测结果,并从中探讨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14.
<正> 1993年暴发虾病以来,水产界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虾病防治,力图重振养虾雄风。2000年我们进行了中国对虾养殖池中混养河豚鱼的试验,通过混养河豚鱼改善生态环境摄食弱病虾、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虾病在对虾池中的蔓延,达到了防病增产增收的目的,现将有关过程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 清池 虾池进水一个月前,进行清池翻耕,凉晒,每667m~2施生石灰50~75kg。 2 设置围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阐明改善虾池生态环境要把好四关:一要建设深塘大水体虾池,为对虾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做好海水监测工作,确保虾池纳进新鲜海水;三要减少对虾不可利用的有机质进入虾池,减轻虾油污染;四要转化清除虾池中的有害物质,净化虾池底质水质。  相似文献   

16.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7.
《河北渔业》1991,(5):30-33
<正> 虾池水色是在各种技术程度、管理方式、虾池现状与养虾者应变能力的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下,所呈现出来的结果。除了在高度集约式养殖的情形,不太重视水色外,一般传统的养殖方法如集约式养殖或半集约式养殖,良好的水色及其维持,系养虾科技与养虾艺术的结合所能表现出来的最高境界。因此必须了解做水的基本原理,才能进而应用其技术。 1.池塘底土的特性、营养状况与老化的情形虾池的底质多种多样,因而其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杨静  张言怡 《海洋渔业》1985,7(5):219-221
几年来,随着我国养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市不少沿海县利用浅海滩涂相继建起许多不同类型的养虾池,养虾技术日臻完善,养虾产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市养虾起步早,经验不足,所建虾池一大二浅三不配套,有不少的池达不到精养要求,使许多单位处在产量低、规格小、经济效益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廉江县养虾(集团)公司龙营围万亩虾塘建于1986年并开始养虾。起初该场沿袭北方养殖模式,以小贝类、下杂鱼等生饵为主要饲料,而且投饵量过大,造成虾池污染严重,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恶化,缺氧泛塘,细菌丛生,病害多,虾生产缓慢,成活率低。不仅连年失收,而且虾池提早老化,生产力受到破坏。为寻求解决污染的途径,从1990年起,  相似文献   

20.
@@@@所谓浓水养虾是指虾池水中微藻密度大的养殖方式,冯柯荣的虾塘就是典型的浓水养虾,其虾塘水质的透明度只有10-1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