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南岛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年,在屯昌县海南药材场槟榔园首次发现槟榔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而后,陵水、琼海、万宁、儋县、保亭、乐东、白沙、琼中、通什和三亚等县(市)均有该病发生,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田间病害的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在海南岛周年都可发生,8—12月份为病害盛发期。温热、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各龄槟榔树都可感病,幼树发病严重,结果树在台风雨期间受害也严重。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 ̄2005年间对海南省儋州、澄迈、琼山、文昌、陵水、琼海、万宁、保亭、琼中、五指山、白沙、三亚、乐东等13个市(县)的部分槟榔园内发生的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共调查到海南岛槟榔茎腐及根腐病害及附生植物6类21种。其中真菌病害8种,非侵染性病害4种,地衣类3种,附生蕨类植物4种,寄生植物病害1种,病原未明病害1种(丛枝病)。其中能引起槟榔全株枯死的病因有2类12种,真菌8种,非侵染性病因4种。  相似文献   

3.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特色经济作物槟榔种植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测序、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槟榔致死性病原植原体的序列信息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的保亭、屯昌、万宁等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的槟榔黄化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一致;BLAST分析表明各株系16S rDNA与16SrI组植原体同源性为100%。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本研究各槟榔黄化植原体株系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和日本洋葱黄化、美国翠菊黄化等植原体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的海南万宁、印度、海南三亚的槟榔黄化植原体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9.9%、99.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株系聚于一个分枝,支持率为100%。此外,在发病槟榔叶片、花穗、心叶等组织部位均可检测到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植原体株系的同源性极高,槟榔黄化病很可能会以这些寄主植物作为病原传播载体进行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我国槟榔生产情况,槟榔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概况,槟榔病虫害综合防治,槟榔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和槟榔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槟榔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简介保亭红毛丹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红毛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红毛丹产业发展的思路及今后工作的打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南省槟榔产量增长迅猛,增速达20 %以上。但海南槟榔在规模生产、龙头企业和市场地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增强海南槟榔产业的竞争力,本文运用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选取一系列指标对海南各个槟榔产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适合槟榔产业发展的城市和各个城市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及产业特点。并针对各产区的这些比较优势,对海南槟榔产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槟榔在海南有近千年种植的历史,是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在海南广泛种植。海南槟榔产量约占中国大陆产量的99%。海南作为槟榔生产大省,却成为湖南槟榔产业的原料供应基地,本文主要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槟榔湖南加工的产业格局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海南槟榔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槟榔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专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0):1982-1988
槟榔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 是中国古代居民治疗瘴气、 消食化积的良药, 且是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 对槟榔病虫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特就槟榔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同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槟榔(Areca catechu Linn.),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具有固齿杀菌、消积化食、消脚气及驱虫等功效。中国引种栽培槟榔约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海南槟榔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200多万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本文通过阐述海南槟榔的生产情况、主要槟榔种类、产业经营情况,分析和提出了现阶段海南槟榔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海南省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海南槟榔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保健饮料的开发。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最大容积和最大混悬浓度的槟榔提取物,观察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槟榔提取物的安全性;正交设计法优化得出槟榔提取物、白砂糖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方;用不同用量的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作为稳定剂,评价最佳稳定剂。14 d内,小鼠外观、精神、行为无异常,槟榔提取物最大给药量为5.0 g/kg;槟榔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槟榔提取物添加量0.2%,柠檬酸添加量0.05%,白砂糖添加量10%,槟榔饮料的最佳稳定剂为0.2%的阿拉伯胶。槟榔提取物安全性高,槟榔保健饮料具有槟榔的淡香味,适合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 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 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株高、茎粗的生长,槟榔茎鲜重、干重显著增加;从槟榔咖啡根系空间分布可见,咖啡根 系在盆栽土层内比槟榔根系分布范围宽,其根系延伸到槟榔根系生态位,能使该生态位槟榔根长密度增加,槟榔根系 主要分布在本株根系空间范围内;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咖啡对氮、钾肥的吸收量大于槟榔, 槟榔对钙、锌的吸收量大于咖啡,两者间养分吸收的差异,减少了作物间养分的竞争;间作咖啡氮平衡指数和叶绿素 含量大于单作,间作槟榔叶片氮、磷,茎干氮、磷、钾,根氮、磷、钾累积量均大于单作。综上,槟榔间作咖啡根系 互作具有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性病害,目前主要在印度和我国槟榔主产区发生。本文从非生物与生物因素两方面对槟榔黄化病病原认识过程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叶脉、叶鞘基部呈水渍状的幼嫩花苞组织内的筛管细胞和伴胞部位均发现植原体(Phytoplas mas)。植原体的大小为 180~550nm,单位膜厚度为9~13nm。但在健康的槟榔植株的相应组织中未发现上述病菌。经四环素族抗菌素2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上述2种鉴定符合对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程序,故可进一步证实植原体(Phytoplasmas)是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一种病原。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槟榔间作香露兜和香露兜单作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后,相对于单作槟榔,土壤EC值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47.15%和25.74%,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32.32%,其中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正相关;槟榔地上部N浓度以及香露兜地上部P和K浓度分别显著增加41.56%、26.56%和25.69%;而槟榔和香露兜根系以及地上部N、P和K养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根系槟榔P和K含量和香露兜K含量显著增加;同时,间作后槟榔和香露兜对N的吸收效率均高于单作,香露兜的P和K的吸收效率高于单作并略高于槟榔的吸收效率,其中P和K的吸收效率与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均显著正相关,氮的吸收效率与根系形态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槟榔间作香露兜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促进了槟榔和香露兜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养分吸收效率的提高均与根系形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棕榈科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槟榔、椰子是海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大王棕、狐尾椰子、蒲葵等是重要的景观植物,棕榈科植物在热带农业和热带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生长的木腐菌种类,可丰富海南木腐真菌资源,并有助于探索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从海南海口、东方、儋州、琼海、三亚、文昌、万宁、五指山、保亭、昌江、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琼中15个市县的棕榈科植物上采集木腐菌样本284共份,初步鉴定出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的木腐菌隶属于2门3纲8目15科24属34种,其中松芝[Ganodermacolossus(Fr.)C.F.Baker]为海南新记录种;棕榈科植物上木腐菌主要为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其中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为优势种。对海南岛气候与棕榈科植物木腐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木腐菌的生长影响不大;降雨量对木腐菌多样性的影响很大,并且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木腐菌的种类随雨水的增加而增多。对不同棕榈科植物的木腐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槟榔、椰子和油棕的木腐菌种类最多,其它棕榈科植物木腐菌的数量和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7.
对槟榔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为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8℃、pH5~7、连续黑暗、蔗糖、大豆蛋白胨或酵母浸膏是菌丝生长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