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酵母单杂交方法筛选大豆根融合基因表达cDNA文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酵母单杂交体系通过筛选cDNA文库可直接得到与靶序列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序列,是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转录因子功能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构建与Gal4p的激活结构域融合的表达cDNA文库,利用抗病相关基因启动子区的W-box顺式元件采用酵母单杂交方法对该文库进行了筛选,共得到4个阳性克隆.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与顺式元件W-box相互作用的WRKY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WRKY蛋白是只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由WRKY蛋白N端高度保守的WRKYGQK氨基酸序列及特殊的锌指结构而命名。WRKY除参与植物发育和代谢的调控外还与植物的抗逆反应有关。本研究利用抗病相关基因NPR1基因启动子区的W-box顺式元件采用酵母单杂交方法,以拟南芥At NPR1启动子区域W-box元件构建诱饵载体,从大豆中分离到了一个转录因子Gm WRKY53,通过序列分析表明,Gm WRKY53具有与At WRKY蛋白的保守氨基酸序列极相似的二级结构,在酵母单杂交系统中该蛋白能够与抗病相关基因At NPR1基因启动子区的W-box特异结合并启动报道基因的表达。对大豆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大豆抗病及发育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GmFT2a是大豆光周期反应中的关键基因,为研究其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光周期敏感品种自贡冬豆和钝感品种黑河27为材料,比较分析两品种Gm FT2a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发现在自贡冬豆GmFT2a启动子区存在两个含有光反应元件的插入片段T1和T2,而黑河27无上述片段。根据光响应元件I-box和Sp1的序列,构建诱饵载体,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自贡冬豆叶片cDNA文库,获得一个与T1元件结合的MYB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GmFT2a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橡胶树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Hb FPS)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了胶乳中与Hb FPS启动子结合的蛋白因子。将Hb FPS启动子与报告质粒p HIS2.1连接构建诱饵质粒p His-FPS,经筛选确定抑制背景表达的3-氨基三唑(3-aminotriazole,3-AT)浓度为10 mmol/L。同时以橡胶树胶乳m RNA为模板合成双链c DNA,并将双链c DNA、线性化的p GADT7Rec2载体和诱饵质粒p His-FPS共同转化酵母菌株Y187,两载体共转化效率为1.7×106 cfu/μg。筛选共得到阳性克隆36个,获得31条序列。对获得的c 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2个转录因子序列,分别为类乙烯响应转录因子ERF003和Hb LMYC2。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b FPS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Gm SPX3在大豆低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寻找与Gm SPX3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低磷大豆根系酵母杂交c DNA文库,并使用p GBKT7-Gm SPX3融合蛋白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酵母杂交c DNA文库,经过显色反应验证后获得21个阳性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2个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 UNE12和Gm Pos F21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分别构建AD载体p GADT7-Gm UNE12和p GADT7-Gm Pos F21,与诱饵p GBKT7-Gm SPX3进行一对一互作验证,结果证明Gm UNE12和Gm Pos F21蛋白均与Gm SPX3诱饵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DPS10-2的核心启动子(1148 bp)为诱饵,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从热带玉米自交系酵母单杂交文库中,筛选到33个与ZmDPS10-2的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蛋白,并根据基因功能注释,从中选出了4个与光周期响应和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PAO4、RPL23A、bZIP60和BAG。通过构建pGADT7载体做进一步回转验证,初步证实他们与候选基因启动子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结合启动子功能元件的预测,推测ZmDPS10-2候选基因可能在植物开花、ER胁迫、热胁迫等逆境调控途径中有一定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香蕉乙烯受体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取香蕉果实总RNA,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的乙烯受体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其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结果同时扩增出2个长短不同的特异cD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其中较长的cDNA序列与该报道的香蕉乙烯受体cDNA序列的对应区段(ORF)长度一致,同源性为99.1%;另一较短cDNA序列为新序列,其与该报道序列的同源性达97.2%,但缺少该报道序列中的19和1036 bp的区段。RT-PCR扩增结果显示,报道的cDNA序列在香蕉果实的几个成熟阶段均有表达,而在根和叶片等组织中检测不到其表达,说明其表达具有果实组织特异性。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该报道基因序列在香蕉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存在。因此,推测新克隆的缺失cDNA序列可能来自同一基因的转录后剪辑,其可能为1个新的香蕉乙烯受体基因。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大豆幼胚生长期20~50 d DSN(duplex-specific nulease)均一化c DNA酵母双杂文库,总克隆数为2.8×107cfu。为了筛选能与已知大豆b HLH转录因子Gmb HLH3a相互结合的蛋白质,以转录因子Gmb HLH3a为诱饵蛋白构建诱饵载体,Gmb HLH3a诱饵载体无自激活活性,通过酵母双杂筛选到了两个能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及其序列。  相似文献   

9.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信号转导中起到重要作用。以香蕉果实cDNA噬菌体文库为材料,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获得1个长度为1 689 bp的香蕉果实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编码563个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家族结构域。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香蕉基因组中不止有1个拷贝。构建了该基因的RNAi干扰载体,为该基因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连接在pMD-18T载体上的香蕉条斑病毒(BSV)全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了带有GatewayR重组反应接头序列的香蕉条斑病毒ORFⅠ及ORFⅡ基因片段,经过BP、LR重组后,构建成带有目的片段的酵母双杂诱饵质粒pDEST32-O1及pDEST32-O2。将质粒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序列和编码框均正确的重组质粒。将以上2种正确的重组质粒分别与用于构建诱饵质粒的pDEST22空质粒共转化酵母MaV203感受态细胞,利用营养缺陷培养基(SC-Leu-Trp)筛选转化子,并对转化子进行毒性鉴定、自激活鉴定以及3-AT抑制浓度鉴定。结果显示,2种转化子均生长正常,说明所构建的2个重组质粒表达蛋白对酵母无毒性作用,其在特异营养缺陷培养基(SC-Leu-Trp-Ura)中无法生长,不能产生自激活现象,3-AT抑制浓度分别为50、75 mmol/L。以上结果说明所构建的2种诱饵质粒均可用于后续酵母双杂工作,为BSV与宿主的蛋白互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武  肖牧  阮颖  刘春林 《作物研究》2012,26(2):143-147
MYC2是一类含有helix - loop - helix (bHLH)结构域的转录因子.为进一步研究MYC2因子在植物防御抗性中的作用及其参与植物JA,SA等信号途径的作用机制,克隆了拟南芥的MYC2基因,以此构建了pGBKT7_MYC2酵母双杂交载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表明,该载体能在酵母细胞里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2.
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是植物抗病信号传导的关键基因。以香蕉抗病香蕉品种为材料,根据NPR1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引物,从香蕉cDNA中克隆获得NPR1基因片段,以RACE的方法克隆获得香蕉NPR1基因的全长,并命名为GCT119-NPR1。香蕉GCT119-NPR1基因最大阅读框(ORF)为1 707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ANK和BTB两个结构域,其中ANK结构域是NPR1基因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域,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克隆发表的NPR1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7%~82%。将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Pc2蛋白在病毒侵染及宿主症状发生中起作用。研究其与寄主间的分子互作有助于揭示病毒侵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分别将编码Pc2 N端(Pc2-N)与Pc2 C端(Pc2-C)的基因片段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上,并构建水稻叶片cDNA文库,然后分别用Pc2-N和Pc2-C为诱饵筛选文库寻找与其互作的寄主因子。结果表明,诱饵载体中插入的Pc2-N和Pc2-C编码框和氨基酸序列均正确。Pc2-N对酵母菌株AH109无毒性和自主激活能力,但Pc2-C对酵母具有细胞毒性。文库滴度为4×107 CFU/mL,且大多数插入片段在500~2 000 bp之间。利用Pc2-N为诱饵筛选水稻cDNA文库,获得有8个候选阳性克隆。经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克隆共编码5种蛋白,主要为胁迫相关蛋白与光系统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14.
以克隆到的3个编码橡胶树14-3-3蛋白的基因HbGF14a、HbGF14b、HbGF14c和为基础,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HbGF14a、pGBKT7-HbGF14b、pGBKT7-HbGF14c,并对其进行自激活和毒性实验鉴定.自激活实验结果表明,3个诱饵载体没有自激活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GBKT...  相似文献   

15.
采用SMART技术在酵母菌株AH109中构建了干旱胁迫下水稻根部全长cDNA文库,采用改进的滤膜杂交方法建立了高效酵母杂交体系,以抗旱相关水稻转录调控因子OsWRKY71基因作为诱饵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实验获得的酵母杂交文库容量为4.9×106,平均插入片段为800bp,达到了基因分离和克隆等后续研究的标准。同时采用滤膜杂交法将文库的杂交效率提高到了6.9%,是液体杂交法的6倍以上。该方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具有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特点,可用于高通量酵母双杂交分析。  相似文献   

16.
花色苷含量是荔枝果实呈现鲜红色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前人研究结果表明,LcMYB1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而影响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积累,其中LcDFRLcUFGT1是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但是LcMYB1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是否与结构基因启动子结合以及具体结合区段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克隆和分析LcDFRLcUFGT1的启动子区域并对其进行分段处理,利用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探究LcMYB1与LcDFRLcUFGT1的启动子的结合区域。结果表明,LcDFR起始密码子上游1927 bp和LcUFGT1起始密码子上游1584 bp的启动子上分别有3个可能的MYB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均显示LcMYB1可以结合LcDFR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904 bp到1425 bp包含有1个MYB-CORE元件的区域,LcMYB1与LcUFGT1基因启动子结合的区域是起始密码到上游610 bp,此区域包含有2个MYB-CORE元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LcMYB1通过与基因LcDFRLcUFGT1启动子结合发挥调控作用,并缩小了结合位点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香蕉中MADS-box基因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该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分别构建诱饵质粒载体和香蕉果实采后2 d的cDNA文库,采用共转化法转入酵母细胞中,经过初步筛选鉴定,证明已成功构建了MADS-box基因的酵母双杂交系统。该结果为发现MADS-box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OsSABATH基因受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为害诱导表达,但却不受机械损伤诱导。利用该基因序列和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相应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到该基因编码区5′上游2050 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软件分析顺式作用元件,发现该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4 kb的区域内存在几个可能与该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W盒、DOF 结合序列、GT 1、 BIHD1 结合序列等。将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及其5′部分缺失构件与GUS报告基因相连,并克隆进pCAMBIA1391载体中,用于分析启动子活性及虫伤诱导特异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蓖麻三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RcGPDH)在蓖麻油累积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蓖麻种子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设计引物,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克隆蓖麻RcGPDH基因的全长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该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PYES2.1/V5-His-TOPO-RcGPDH,以载体PYES2.1/V5-His/lacZ质粒DNA为对照,转化酵母野生型菌株BY4742,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转基因酵母的生长曲线,通过香草醛法测定稳定生长期的转基因酵母的油脂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菌株比转空载体对照菌株生长慢,两者均在培养18h后进入平台期;两个菌株的油脂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表明RcGPDH基因对酵母油脂的累积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蓖麻种子中可能还存在另一个GPDH同源基因参与TAG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在巴西橡胶树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途径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Reductase,HMGR)是关键酶之一,为了利用其基因的启动子和瞬时表达系统来筛选促进橡胶树生物合成的调节剂,利用GenomicWalking方法从高产树热研7-33-97的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了Hmg15′端调控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巴西橡胶树Hmg1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的保守序列CTCATCA,与其他植物基因的非常一致;在5′端调控序列中发现几个典型的真核生物顺式调控元件TATA-motif、CAAT-motif、CGTCA-motif、ERE等。用克隆得到的Hmg15′端启动子序列分别替换了pCAMBIA1302中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序列缺失pCAMBIA1302表达载体pCAMBIA1302H900、pCAMBIA1302H500和pCAMBIA1302H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