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用药水平-寄主植物-棉蚜三者共同作用对害虫抗药性产生机制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取食寄主植物对不同地区用药水平棉蚜种群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结果]用药水平不同对棉蚜种群的抗药性和酯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效应,高密地区棉蚜对杀虫剂的耐药性高于北京地区棉蚜,高密地区棉蚜的酯酶总酶活力明显高于北京地区棉蚜,而高密地区棉蚜的酯酶比活力明显低于北京地区棉蚜,这可能与高密地区棉蚜具有显著的高蛋白含量有关;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的酯酶酶活力之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取食棉花和石榴棉蚜的酯酶酶活力显著高于木槿和花椒棉蚜。[结论]不同地区用药水平与寄主植物对棉蚜酯酶酶活力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棉蚜对常用五种农药抗药性普查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对山西省3个棉区棉蚜进行了抗药性普查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喃丹和灭多威,临猗县棉蚜抗药性分别属于极高等水平、低等水平、敏感水平、中等水平和低等水平;襄汾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处于高-极高等水平外,对其他4种农药的抗性与临猗县棉蚜相同;平遥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抗性分别处于中-高等水平和低等水平外,对其他3种农药均处于敏感水平。山西省棉蚜抗药性在近10年中均有增长,尤其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加很快。目前南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大于中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这与南部棉区用药水平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棉蚜对几种杀虫剂抗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5年系统监测了河北省广平、冀县、献县、辛集和定兴棉蚜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5年内,各地棉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在1100~17000倍的超高抗范围内波动;对久效磷、氧化乐果和呋喃丹的抗性多在10~40的中抗范围,个别年份及个别地区为低抗或高抵。5年内,棉蚜对上述3种药剂的抗性无明显发展。对另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涕灭威,各地棉蚜仍基本上敏感。不同地区棉蚜的抗药性水平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04—2007年间,测定了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和啶虫脒等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毒力。与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地棉蚜对灭多威的抗药性始终处于中、高抗水平,抗性倍数最高达94.04倍;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发展较快,但基本仍处于中、低抗水平,其抗性倍数为2.15~20.76;河北省各地棉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药性差异波动较大,对啶虫脒的差异最大可达25.83倍。  相似文献   

5.
棉蚜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是新疆棉区的3大害虫之一,其危害使棉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棉蚜的治理中,施用杀虫剂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防治棉蚜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在一些地区,由于大量、不合理的使用杀虫荆,导致棉蚜的抗药性水平不断上升,这给中国棉花的化学防治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及时总结棉蚜的抗药性研究进展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扣理论指导意义。近几年笔者通过棉蚜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并作出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基线及抗药性水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准确评价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种群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并以国内相同方法中最敏感品系作为基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棉区棉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均达到了极高抗水平,其抗性指数最高为1367.3;对氟啶虫胺腈抗性也达到了高抗至极高抗水平;但是对噻虫嗪和噻虫胺抗性只达到了中至高抗水平。以室内饲养敏感种群为基线横向比较,发现河北省各棉区棉蚜对噻虫嗪抗药性指数最高为74.29,对吡虫啉最高为32.13,氟啶虫胺腈最高为21.97,噻虫胺最高仅为7.14。综合来看,河北省棉蚜对包括第四代氟啶虫胺腈在内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高至极高的抗药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区棉蚜酯酶与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北京和山东高密地区木槿和棉花上棉蚜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体内α-乙酸萘酯(αNA)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密地区木槿和棉花棉蚜对甲基对硫和久效磷的耐药性高于北京地区寄主植物棉蚜,同时高密棉花棉蚜对2种杀虫剂的耐药性高于木槿棉蚜,高密地区木槿和棉花上棉蚜的蛋白含量分别是北京地区对应棉蚜的3.86倍和1.73倍,北京和高密地区棉花棉划α-NA酯酶活力分别是木槿棉虹的1.74倍和2.1倍,说明棉蚜α-NA酯酶活力的变化与棉蚜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寄主植物对棉蚜酯酶活性及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取食5种寄主植物的棉蚜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α-乙酸萘酯酯酶对杀虫剂不敏感性的频率分布,为棉蚜抗药性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的酯酶活力及杀虫剂对棉蚜酯酶的抑制作用均不相同。其中,棉花棉蚜种群中具有高酯酶活力的个体多于其它4种寄主植物棉蚜,杀虫剂对棉花棉蚜酯酶的抑制率也小于其它寄主植物棉蚜。表明取食寄主植物不同,可影响棉蚜解毒酶活力及其对杀虫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连续使用单一药剂,使棉蚜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1982年引进菊酯类农药,用1.2万倍效果很好,而到1986年,速灭杀丁防治棉蚜根本无效.为了摸清棉蚜对当前生产上常用的各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找出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和规律,提出缓解措施,我们在1986~1987年对辽西棉区棉蚜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敦煌棉蚜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4-1995年,采用浸渍法建立了22种杀虫剂对甘肃敦煌棉蚜的毒力回归线,可作为今后用浸渍法监测棉蚜抗药性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与国内敏感棉蚜种群的毒力基线比较,1994年敦煌棉蚜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处于敏感性水平,对氰化乐果和久效磷达到中抗水平(31.42和27.45倍),对溴氰菊酯达极高抗水平(274.39倍);对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显示出早期抗性的迹象。1995年棉蚜对  相似文献   

11.
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汰选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药液浸渍法,研究了室内饲养的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规律及抗性机制,评价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3%啶虫脒连续汰选9代以前,棉蚜对其抗性没有明显变化,但从12代以后敏感性明显降低,至20代时,LC50和LC90抗性倍数分别上升至4.3397倍和6.4177倍,证明已产生抗性基因,但处于低抗水平。结果说明棉蚜对啶虫脒也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棉蚜在不同抗虫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接虫罩网固定后定时观察,采用Duncan's多重极差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抗虫棉品种对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抗虫棉花品种上,棉蚜发育历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常规抗虫棉鄂棉6号和徐州142上的棉蚜发育历期较长,而在感蚜棉花品种Acala1517和转基因抗虫棉33B、SGK上发育历期较短。在同一棉花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棉蚜的发育历期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棉蚜暴发初期施用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70 g/hm2,防治棉蚜效果可达98.36;,对瓢虫和食蚜蝇影响相应最小.棉蚜暴发盛期,采用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70 g/hm2,药后5 d防效可达79.58;,其速效性较差,造成棉花在药后5~10 d生长势衰败严重;采用35;赛丹乳油900 g/hm2,第5 d防效大于97;,对瓢虫和食蚜蝇有一定影响,但能快速压制蚜虫种群密度,使其量限制于瓢虫和食蚜蝇等天敌可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在不同寄主间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木槿上的干雌蚜和有翅蚜转接到棉花上能正常存活、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 ;转接到甜瓜上第一、二代存活率低 ,但能建立种群 ;而转接到黄瓜和西瓜上所产仔蚜仅能存活 1~ 4d ,不能延续后代建立种群。黄瓜和甜瓜上的棉蚜不能在棉花上建立种群 ;反之 ,棉花上的棉蚜也不能在黄瓜和甜瓜上建立种群。不同寄主上棉蚜的口针长度表现为棉花、黄瓜 >甜瓜、木槿 ,棉花和黄瓜上棉蚜不能相互转接不是由于棉蚜口针长度差异所致。木槿上棉蚜在棉花、黄瓜、西瓜和甜瓜上口针取食时的行为表现为 ,黄瓜上棉蚜口针难以达到韧皮部筛管吸取植株养分 ,而在棉花、西瓜和甜瓜上均可 ;在甜瓜上棉蚜吸取养分前可不分泌水溶性唾液直接吸食。研究初步得出南京地区棉蚜出现的黄瓜及棉花两种寄主专化型可能是冬寄主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条件下棉蚜危害和棉蚜蜜露污染的棉纤维内主要单双糖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蚜危害后棉纤维中果糖、蔗糖含量明显增加;棉蚜蜜露直接污染的棉纤维,蔗糖含量极显著增加。危害时间在40d以上,纤维污染面积超过2/4,果糖、蔗糖含量与对照相比表现出极显著差并。  相似文献   

16.
The fitness of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lover,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in Nanjing formed host preference bio-types on cucumber and cotton. The aphids from cotton and cucumber could not inter-transplant successfully between the two host plants. The apterous and alate offspring of stem mother from hibiscus could not survive, reproduce and form population normally when they were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and water melon, but they could form normally when transplanted to cotton and muskmel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ylet length of cotton aphids from cucumber and cotton, so the stylet length was not the cause of the host preference. When the aphids originated on hibiscus were transplanted to cotton, water melon and muskmelon, the stylet could reach host phloem to absorb host plant‘s nutrients, but it couldn‘t when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Cotton aphid can feed on muskmelon without secretion of water-soluble saliva.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two host biotypes of cotton aphid came from different winter host plants.  相似文献   

17.
1986~1991年,通过不同年型、不同生态环境试验,塑膜覆盖棉田苗期蚜虫的防治,可不采用杀虫剂拌种;地膜白色反射光可以拒避有翅蚜入田,推迟发生期;蚜虫初发时,利用无视异绒螨抑制棉蚜种群增长;盛发期,依靠麦田七星瓢虫等大敌的自然迁移控制蚜虫。如虫口达到防治指标,可采用氧化乐果涂茎防治。  相似文献   

18.
夏季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寄主利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棉蚜种群年生活史的分化。【方法】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结果】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但是,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结论】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存在单纯利用棉田益虫控制棉田蚜虫的误区;导致了世界各国长期以来棉田蚜虫严重为害;通过对棉田蚜虫防治误区分析,提出了新的防蚜理念及创新了防蚜措施;通过3年推广应用防蚜效果明显,已使中国新疆棉区20年来蚜虫严重危害的状况彻底改变,为棉花高产、超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