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选择不同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林地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不同生长时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薇甘菊营养期(6—9月),采用人工清理与紫薇清组合,草舒与紫薇清组合及单一使用紫薇清3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花期使用1 000,1 500,2 000倍紫薇清防治薇甘菊,防治效果分别为98.8%,88.9%,92.9%。建议生产上:以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以结合除杂灌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00倍草舒+2 000倍紫薇清防治;在林地或有其他经济植物的地方,在薇甘菊花期使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不方便使用除草剂的地区,采用人工清理即全修防治薇甘菊。  相似文献   

2.
介绍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的传播与蔓延以及给德宏州林地带来的危害.阐述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人工铲除辅以化学防治3种薇甘菊防治技术与方法.分析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表明,对薇甘菊的防治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同一地块必需重复防治3次以上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调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已有的在薇甘菊的生态学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策略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薇甘菊防治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如何大面积防治薇甘菊和彻底根除薇甘菊提出了综合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用草灌净 (10 %嘧磺隆水悬剂 )防治薇甘菊的初步试验。发现在每 6 6 7m2 用药量 80 0ml情况下薇甘菊死亡率达 95 %以上。而且设计了低用药量条件下消灭薇甘菊的方法。此外 ,还观察到不同用药量条件下草灌净的杀草灭灌谱 ,为进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林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恶性杂草。在林间使用不同浓度的紫薇清对薇甘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90 d,高浓度紫薇清对薇甘菊防效达100%,低浓度者亦达到96.4%,对照药剂草甘膦防效为90.1%,三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薇甘菊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在广东与海南等地均有发生,因缺少天敌,导致其大量繁殖,对生态平衡形成严重影响。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危害性,重点阐述了其生物防治措施并进行了分析,以便优化薇甘菊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薇甘菊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的分布及其危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薇甘菊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植被的有害杂草。作者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设点调查薇甘菊的分布和危害状况,概述了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并建议立项对其进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目前已成为侵略性最强的外来入侵植物。文章通过讨论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生长繁殖特性及其危害性,综合人工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林地发生及危害的规律,采用实地踏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地发生危害状况及薇甘菊年度生长动态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林分郁闭度由低到高的变化,薇甘菊的发生程度是由高到低变化;在不同的林地类型上薇甘菊发生程度变化为:废弃果园>荒地>路边绿化带>水边>林缘>林下(郁闭度0.5以下)>正常管理果园>林下(郁闭度0.51~0.79)>林下(郁闭度0.8以上);同时通过分析薇甘菊月度生长动态规律,为薇甘菊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年11月22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路肩两侧200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相似文献   

12.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入侵危害植物,近年来迅速蔓延。对农业、林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对薇甘菊的危害、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有效防除薇甘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选定诱捕薇甘菊叶蝉Cicadellidae(种名待定)粘虫板的最佳颜色,解决人工助叶蝉迁移防控薇甘菊关键技术问题,以薇甘菊叶蝉为对象,自制红、兰、黄3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在薇甘菊林地内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粘虫板间距为10 m,大小为29.7 cm×19.7 cm的黄色单面粘虫板对薇甘菊叶蝉的诱集效果最好,1 d可以诱集到薇甘菊叶蝉13.15±2.31(头),与红色、兰色粘虫板相比,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色、兰色粘虫板诱集薇甘菊叶蝉值分别为1.46±0.50(头)和0.92±0.29(头),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植物样方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外来入侵种薇甘菊在惠州的分布与危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市2008年薇甘菊的入侵面积为1 847 hm2,2009年就达到了18 553 hm2,仅1 a的时间,入侵面积增加了10倍之多,入侵的县(市、区)也从4个增加到5个,入侵速度十分惊人;薇甘菊侵害的最大群落是灌木林、人工林和果树林,易在林缘、果园、溪河岸、公路和铁路沿线、低洼潮湿的空旷地区和城镇的绿化地生长,而且生长迅速。薇甘菊的危害特点是遇草覆盖、遇树攀援,导致被攀援的灌木、小乔木和十多米高的大树被严密覆盖,最终因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可采用人工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除、生态防除、天敌防除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枣尺蠖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对枣尺蠖幼虫死亡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薇甘菊挥发油处理7 d的半致死质量相对浓度C50为挥发油原提液的49%。3个浓度处理(1×、5×、10×)的半致死中时分别为51 h、91 h、115 h。结论:薇甘菊挥发油对枣尺蠖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针对薇甘菊在广州地区的危害现状,开展了甲磺隆、氯磺隆、使它隆及添加洗衣粉、Agrocer等助剂化学防治薇甘菊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用助剂对上述3种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使它隆混用茶枯粉、Agrocer、APSA-80,甲磺隆添加洗衣粉,氯磺隆混用APSA-80,增效作用明显。在测定不同用药部位对薇甘菊的防效试验中,发现使它隆喷于植株上、中部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薇甘菊的治理难度,概述了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方面综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根的化感活性物质,应用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得到了8种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苯甲酸、2-羟基苯甲醛、尿苷、尿嘧啶、甲基-α—D-呋喃果糖苷、乙基-β-D-呋喃果糖苷、乙基-α-L-阿拉伯糖苷及甲基-β—D-阿拉伯糖苷,均为首次从薇甘菊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9.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斑病进行分离鉴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及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病原菌生长适温及寄主范围。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薇甘菊叶斑病病原菌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27℃为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初步发现该菌可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参试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