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垄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环境与马铃薯产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试验进行了大垄与小垄两种栽培模式下的一些土壤环境因子及马铃薯产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垄栽培改善了结薯区及根区的土壤生态环境,使该区的土壤容重和出苗后10 ̄25cm耕层土壤温度显著降低;使20 ̄30cm土壤含水量显著地增加;促进了养分释放;大垄栽培相对于小垄使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明显增加,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垄栽培使总产增加24.31%,商品薯产量增加得更大,达到61.74%。大垄栽培是可以在黑龙江省大范围推广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延生  顾小燕 《作物研究》2009,23(4):281-282
马铃薯是溆浦县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冬种作物。2007-2008年进行了稻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平均鲜薯产量分别达22.76t/hm2和24.64t/hm2,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并从稻田选择、种薯处理、精细整地、适时播种、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病虫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出了舂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龙海市是福建省重要的冬种马铃薯区。在传统栽培条件下,因气候、土壤、栽培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量和效益的波动,成为了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本项目针对龙海主体栽培模式——稻草包芯技术,探索、分析影响马铃薯产量效益的主因,寻找最佳栽培方法,以挖掘马铃薯的高产潜力。试验结果表明:冬种春收马铃薯采用稻草包芯+菇渣(土杂肥)+培土栽培技术可创造通透性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块茎和根系生长,促进马铃薯多结薯、结大薯,提高产量、品质与商品率。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稻田冬种免耕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宾阳县主要冬种作物之一,面积较大.为进一步探索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我农业服务中心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盖草方式试验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良品种是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高产的基础,优良品种大西洋、费乌瑞它的多个性状比本地品种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大西洋、费乌瑞它的成苗率分别为93.2%、90.9%,分别比对照89.9%高3.3%与1%;收获时,大西洋、费乌瑞它的单株分枝数分别为3.4个、3.0个,分别对照多1.2个、0.8个;大西洋、费乌瑞它的每667m2鲜苗量分别为1215.7kg、1075.83kg,分别比对照高232.97kg和139.92kg;大西洋单株块茎数最多,为8个,比对照增加0.8个,单株薯块重为0.42kg,比对照增加0.10kg;商品率以大西洋最高,达90.1%,比对照高26.07%;在薯块产量上,大西洋、费乌瑞它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达22.02~33.71%,增产效果显著,其中大西洋的平均亩产为1869.77kg,比对照1398.34kg增产471.43kg,增产33.71%.另外,不同盖草方式对免耕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免耕播种时,先用适当的碎泥盖种薯后再覆盖稻草的方式,有利于种薯吸收水分,促进萌芽,出苗率高,幼苗粗壮,为以后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试验结果为推广应用省力节本低耗的马铃薯栽培新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不断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大垄栽培方式具有提高块茎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耕层结构等优点,为明确80 cm垄宽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与‘克新18号’为材料,2014~2015年研究了8个不同播种深度下马铃薯产量的差异。‘费乌瑞它’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年度和播种深度互作效应极显著,在降水较多的2014年处理地表上10 cm总产量最高,而在降水相对较少的2015年处理地表上0 cm总产量则最高;商品薯产量在年份间对播种深度的反应与总产量相似。和‘费乌瑞它’不同,‘克新18号’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年度和处理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处理地表上5 cm无论总产量还是商品薯产量均最高。播种深度在地表上0 cm至地表上10 cm时绿薯率与烂薯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6.
黄妍 《中国马铃薯》2009,23(6):371-372
<正>黑龙江省地大物博,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常年播种面积在40万hm2左右。为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黑龙江省一些地区适宜推广应用马铃薯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模式具有透光通风,供肥能力强,利于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7.
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方冬种马铃薯区推广的稻草覆盖栽培有多种方式,应用前景较大。为探讨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增产机理,以无覆盖稻草(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稻草包芯栽培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包芯栽培为每667m2产量1727.8kg,比对照增产12.04%。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其高产优势缘于该栽培方式具有较高的平均单株薯块重和薯块数,而光合能力强、根系活力高、生物产量高是其高产的生理基础,具体表现为叶面积、光合势、根系活力和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9.1%、68.3%、36.3%和63.7%。稻草包芯栽培操作简便,稻草用量少,农民易接受。包芯后减少杂草,保水增温,疏松土层,能有效减少裂薯率和绿薯率,提高商品率,增产显著,综合表现良好,适于在福建等南方冬种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站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关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试验报道,结合安溪县具体情况,在城厢镇光德村进行冬种试验.试验品种紫花851、克新3号,播种期2002年11月27日,收获期2003年2月28日,全生育期92 d.经实地验收,紫花851每667 m2鲜薯产量1 831.3 kg;克新3号每667 m2鲜薯产量1438.8kg,安溪县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在泉州市首次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9.
早熟菜用马铃薯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出既高产、商品薯率又高的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适宜栽培模式,特在甘谷县渭河川道高水肥、高产栽培区设置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试验。在株距均为0.3 m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垄距的单垄单行种植(0.7、0.6、0.5 m)与常规单垄(垄距0.93 m)双行种植对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经济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垄单行栽培,可减少种薯用量,节约成本,商品薯率、单位面积产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垄距0.7 m模式增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在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种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索稻草覆盖厚度对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东农303为试材,设不同稻草覆盖厚度6.5 cm、7 cm、8 cm、10 cm 4个处理和常规薄膜覆盖(CK),进行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出苗期存在影响,覆盖量越少出苗期则越短,而对株高和主茎数的影响不大;产量表现以稻草覆盖厚度8 cm为最好,10 cm次之,667 m2产量分别达到1 610 kg和1 520 kg,绿薯率也较低。试验结果为马铃薯冬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中的稻草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目前尚未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新型腐植酸肥料与同等养分配方化肥的田间比较试验,探讨新型腐植酸有机肥对马铃薯茎基腐病预防效果.结果表明,5~15 g壤动FT/100 kg种薯配合腐植酸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安全,在出苗率、苗高、单株根数、最大根长、芽长分别优于配方化肥...  相似文献   

12.
几种水氮模式处理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冬小麦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种水氮模式(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传统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优化水肥、传统灌溉-优化施肥)处理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冬小麦0~120 cm土层单位面积的根量有差异。与传统水肥相比,传统灌溉-优化施肥0~6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有所减少,60~90和90~12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分别增加14.62%和73.72%(P<0.05),总根量略增加;优化灌溉-传统施肥0~3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明显增加(P<0.05),30~60、60~90和90~120 cm土层的根系长度分别减少3.52%、6.65%和18.21%,总根量增加;优化水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各土层的根量增加。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0~60 cm土层的根量有所增加,60~120 cm土层有所减少。各处理冬小麦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速度大小为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传统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优化水肥>传统灌溉-优化施肥。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合福建省冬作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从国内5个育种单位引进了10个品种,以‘紫花851’为对照,分别在龙海、南安、长乐和闽侯种植,生长期间对主要农艺性状及晚疫病进行观察记载和调查,收获期对小区薯块进行称重并测干物质含量。经过综合评价,‘德薯2号’和‘云薯103’分别比‘紫花851’增产25.91%和23.13%,差异极显著。而且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好,抗晚疫病,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4.
种植模式和氮肥形态对威芋3号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马铃薯品种威芋3号,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薯玉传统间作模式、薯豆间作新模式下氮素形态对马铃薯产量、品质、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间作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比单作和薯玉间作分别增产17.2%、5.8%,并显著提高薯块粗蛋白含量和单株氮、钾含量,但使淀粉含量降低。与硝态氮肥相比较,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分别增产15.73%、13.49%;与其他两种形态氮肥相比,铵态氮肥显著提高了薯块的粗蛋白、Vc含量、植株氮、磷、钾含量,但显著降低了还原糖、淀粉含量。氮肥形态与间作对马铃薯粗蛋白、淀粉、还原糖、产量、单株氮、钾含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块茎的外形是重要的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为使马铃薯块茎外形生长规则理想化,试验采用块茎开始膨大直径达2 cm左右时,在其外面加套简单模具,让块茎生长随模具而"定形"的方法,试验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近圆柱形块茎。经测定"定形"块茎芽眼极浅,近乎平面,且稀少,比对照减少37.5%,菜用时切削量减少18.25%。"定形"块茎形状规则,清洗切削方便,利用率提高,具有一定的增值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20个马铃薯无性系为材料,进行块茎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块茎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块茎数>块茎大小>根数>根系拉力>根鲜重>冠层鲜重>商品薯率>出苗天数>冠层覆盖度。提高块茎数和块茎大小是增加块茎产量的主要途径。选择根系发达的材料,是提高块茎产量的重要途径。商品薯率通过决茎大小,冠层覆盖度通过块茎数进行间接选择,亦可提高块茎产量。出苗天数的增加可导致块茎产量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良的桶栽法和排除根系法两种方法测定马铃薯植株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三个阶段根际器官CO2和O2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天之中,马铃薯根际器官的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O2的呼吸速率和CO2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整个生育期过程中块茎形成期的呼吸速率最大。两种测定方法的根际器官呼吸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