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水曲柳等4个树种采用移植胸径为2—3cm的野生幼树培育绿化大苗,结果表明,经过6a培育,胸径可达到5.5~7.0cm,冠型丰满、匀称,根系发达,达到工程用苗规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银杏生长特性和用材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营造银杏人工用材林基本技术数据。营造银杏人工用材林宜选用2~3a生的大苗,苗木规格为:地径≥0.8cm,苗高≥80cm;植苗穴规格为80cm×80cm×80cm时,成活率最高,可达到96.0%;初植株行距以2.0m×2.0m或2.0m×3.0m为宜,15a生的适宜密度为1000株.hm-2,30a生的适宜密度为500株.hm-2。  相似文献   

3.
云杉大苗移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杉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采用不同栽植地、不同栽植季节、不同树龄的移植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季移植,可使树龄20 a左右、胸径6~14 cm、树高2~5m的云杉苗木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该研究成果对云杉大苗的移植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榉树良种资源,用优良家系林内的自然下种幼苗,研究不同移植密度、圃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及培育技术。结果表明,1年生苗高101.1cm、地径1.09cm,Ⅰ、Ⅱ级苗出圃率达77%,分别比春季播种育苗增加13.21%和29.76%。苗木质量也优于春播苗,提高11%。育苗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比春播苗增加9.89%和31.52%。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圃地1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地势低洼、土质较黏重、排水不畅圃地高25.83%和8.33%,Ⅰ、Ⅱ级苗出圃率增加21%。供试3种移植密度的苗高生长排序为:15cm×15cm>10cm×15cm>5cm×10cm。15cm×15cm密度移植自然下种苗能培育较多健壮苗木。试验共移植培育40万株自然下种苗,3年生时(移后2a)平均树高3.36m,地径4.3cm,显示出可观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榉树优良家系良种壮苗扩繁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发掘榉树良种资源,用优良家系林内的自然下种幼苗,研究不同移植密度、圃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及培育技术。结果表明,1年生苗高101.1cm、地径1.09cm,Ⅰ、Ⅱ级苗出圃率达77%,分别比春季播种育苗增加13.21%和29.76%。苗木质量也优于春播苗,提高11%。育苗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比春播苗增加9.89%和31.52%。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圃地1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地势低洼、土质较黏重、排水不畅圃地高25.83%和8.33%,Ⅰ、Ⅱ级苗出圃率增加21%。供试3种移植密度的苗高生长排序为:15cm×15cm10cm×15cm5cm×10cm。15cm×15cm密度移植自然下种苗能培育较多健壮苗木。试验共移植培育40万株自然下种苗,3年生时(移后2a)平均树高3.36m,地径4.3cm,显示出可观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榉树优良家系良种壮苗扩繁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银杏大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栽植方式、初植密度、追肥方式下苗木生长状况的对比分析,探索出快速培育银杏大规格苗木的关键技术,应选择土壤质地为轻壤,养分含量丰富的潮土地作育苗地;实行氮磷钾肥相结合追肥;用5cm苗木初植,培育胸径9cm、11cm和15cm的银杏苗木应采用初植密度1.5×1.5m、2.0×2.0m和2.5×2.0m。  相似文献   

7.
【目的】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是我国珍贵树种,它不仅材质优良,且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对榉树容器苗营养累积的影响,筛选出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营养积累的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置了两个因素即不同配比的苗圃土、农林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农作物秸秆)、珍珠岩组成的基质,以及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容器。通过对不同基质配比和容器规格影响下榉树容器苗的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蛋白质浓度、全碳、全氮等矿质元素浓度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基质配比、容器规格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榉树容器苗营养积累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如下:在生物量方面,基质M2(90%农林废弃物+10%珍珠岩)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生物量(111.19 g)的积累,基质M3(45%苗圃土+45%农林废弃物+10%珍珠岩)、M5(25%苗圃土+65%农林废弃物+10%珍珠岩)次之;容器C1(30 cm×30 cm的黑色塑料控根容器)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生物量(148.20 g)的积累,容器C2(20 cm×30 cm的黑色塑料控根容器)次之。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方面,基质M1(90%苗圃土+10%珍珠岩)、M2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中可溶性糖等指标浓度较高;容器C1处理下的可溶性糖(88.029 mg/g)等指标浓度最高,C2次之。在蛋白质浓度方面,基质M5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中蛋白质浓度(2.59 mg/g)最高,M1、M2、M3次之;容器C1处理下的蛋白质浓度(2.77 mg/g)最高,C2、C4(20 cm×20 cm的普通无纺布容器)次之。在矿质元素方面,基质M2和M5处理下榉树容器苗中全碳等指标浓度较高;容器C1处理下的全碳等指标浓度(9.18 mg/g)最高,C2次之。【结论】综上所述,基质M2(90%农林废弃物+10%珍珠岩)和容器C2(20 cm×30 cm的黑色塑料控根容器)的组合,最适合榉树容器苗的营养积累。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不同初始定植密度和培育管理措施对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bii Kom.)绿化大苗树形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a祁连圆柏实生小苗培育2m高的绿化大苗,初次定植密度应以0.6m×0.8m的株行距为宜,生长5a后实行隔行整行和保留行隔株带土球移植,从初次定植后每年进行整形修剪,可使II级以上优质苗达到78%,且经济效益高;2m高的祁连圆柏在起苗时土球大小以直径为50cm、厚度为40cm为宜,确保在各种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用已认定的思茅松良种(景谷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建立采穗圃生产的扦插苗,开展不同密度(2 m×2 m、2.5 m×3 m、3 m×4 m)及不同种类苗木(思茅松良种实生苗、思茅松良种扦插苗、卡西亚松扦插苗、湿加松扦插苗、湿加松实生苗)的造林对比试验。对造林后第4年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在不同种类苗木试验中,思茅松良种扦插苗与其它种类苗木的树高在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比卡西亚松扦插苗、湿加松扦插苗、湿加松实生苗、思茅松良种实生苗树高分别高出39.5%、24.7%、46.5%、30.1%;思茅松良种扦插苗与湿加松扦插苗的胸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卡西亚松扦插苗、湿加松扦插苗、湿加松实生苗、思茅松良种实生苗高出8%、-15.3%、6.4%、-9.1%;在用思茅松良种扦插苗定植的密度试验中,树高差异不显著,密度2.5 m×3 m和2 m×2 m、3 m×4 m的胸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密度2.5m×3 m比密度2 m×2 m、3 m×4 m的胸径分别高出10.5%、29.2%,3个密度处理的平均树高和胸径可达到327 cm和56mm。由此可见,思茅松良种扦插苗造林效果显著高于其它苗木,造林密度以2.5 m×3 m为好。  相似文献   

10.
榉树是我国珍贵的阔叶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福建省作为榉树的分布区之一,在榉树的栽培推广应用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通过引进江苏省认定的良种榉树品种-青皮榉,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形成一套适合福建省宁德地区榉树栽培的技术体系。试验表明榉树绿化大苗年均胸径生长量达2.6cm、树高1.05m、材积0.0115m~3,两年生绿化小苗地径年生长量达1.45cm,树高0.7m,较原引种地具有较高的生长优势,是适合福建省引种的新型造林绿化树种和园林观赏树种。  相似文献   

11.
秋火焰红枫,以其秋季的火红叶片而备受人们青睐,观赏应用价值极高。7—8月,采取半木质化新梢,剪成6~8cm长度的插穗,基部用IBA进行处理;以珍珠岩或沙河为基质,插深3cm,穗距5~6cm,用50%透光度的遮阳网遮盖,适时适量喷水。第2年按0.75m株行距移植,2年后再按1.5m株行距移植。经4~6年的移植后培育出合格大苗。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在浙江省开化县对开天3、开天57和开天新6三个杉木(Cunninghamia lauceolata)无性系的5个规格扦插苗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无性系、不同苗木规格对杉木造林的影响。2014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及不同苗木规格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85%以上,无显著差异;3个无性系间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差异极显著,以开天新6号表现最好,23年生时其平均树高15.56 m、胸径15.48 cm、单株材积0.159 8 m~3;不同苗木规格间其胸径、材积差异显著,Ⅰ级苗木生长表现最好,23年生时平均树达14.39 m、胸径14.34 cm、单株材积0.130 9 m~3。对不同规格杉木苗1、3、5、8年生时各生长性状的比较发现,Ⅰ、Ⅱ、Ⅲ、Ⅳ级苗造林后随树龄增加,其树高、胸径、材积间的差距也逐步减少,8年生时其树高由原来差异极显著变成差异不显著,胸径、材积由原来极显著变成显著;高径比在无性系及不同规格苗木间差异都不显著,以开天57最大,达到100.64;冠径比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显著,开天新6冠径比最小,为14.26,不同规格苗木之间差异不显著。选育的开天新6无性系在生长性状与形质指标上均表现良好,适宜在开化县类似杉木产区中等立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结合泗水县砂石山地的现状,对砂石山地营造混交林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2 m×3 m密度、阔阔混交林选择2 m×4 m密度造林最为适宜;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选择2 a生苗木造林最为适宜;整地方式选择鱼鳞坑整地造林、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木棉大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苗床制作、移植密度、施肥方法与除草方法等几方面对木棉移植苗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认为高床深沟是保障木棉成活的关键 ;7m宽苗床、移植密度为 1 2m× 1 2m的苗木生长为最佳 ;按生长节律追肥效果最佳 ,使木棉苗高、地径、冠幅生长分别提高 9 8%、3 4 %、4 6 %。化学除草在大规模的大苗培育中的应用 ,是节省投资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泗水县石灰岩山地的现状,对石灰岩山地营造混交林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2m×3m密度、阔阔混交林选择2m×4m密度造林最为适宜;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选择2年生苗木造林最为适宜;整地方式选择鱼鳞坑整地造林、规格为40cm×40cm×30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杨树生长的密度效应与数量成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湖平原区采用南抗杨树无性系进行的8种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胸径生长于5年生、树高生长于8年生以后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均具显著差异,其变化规律是胸径、树高生长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林木此时的生长已开始受制于单株营养面积之不足。根据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和平均生长量曲线交汇情况,8种造林密度杨树林分的经营目标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单株营养面积为8~16 m2造林密度的数量成熟为7~9年,所获材种为20 cm以下纸浆材、纤维板材等;二是单株营养面积为24~36 m2造林密度的数量成熟在10年以上,可培育26 cm以上大径材。  相似文献   

18.
园林绿化工作中应用大规格苗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介绍了大规格苗木移植的适宜时间、移植次数已及起苗、栽植、管理等技术,以期为大规格苗木培育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移植、营养袋规格、株行距等对木荷一年生轻基质容器苗生长的影响,在苗床中采用袋深10 cm、直径分别为4.5 cm、5.5 cm、6.5 cm的3种规格轻基质营养袋开展移植与不移植试验,在移植试验中设置了9 cm×9 cm、11 cm×11 cm、13 cm×13 cm等3种株行距。结果表明,移植后的木荷轻基质容器苗平均苗高、地径、成活率、合格苗率、合格苗产量比未移植的有显著提高,高径比显著降低;培养1 a苗龄轻基质容器苗,使用直径5.5 m、深10 cm的营养袋基质,按11 m×11 cm的株行距移植,不但可以提高合格苗产量,而且育苗的投入产出比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在4种不同密度的竹林内开展防城金花茶栽植试验,通过4年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毛竹林采用R处理,即保留宽6 m,长25.8 m毛竹林,自上而下伐除2 m范围内原有毛竹,种植防城金花茶,其6年生(含苗龄)平均地径可达3.4 cm,平均冠幅乘积1.8 m~2,平均花数9.1枚/株,花径3.5 cm,花大,金黄色极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竹林平均胸径9.9 cm,产笋量3 012 kg/hm~2,产材量14 723.9 kg/hm~2,均高于其它处理方式。在上层毛竹林郁闭度0.6~0.7的区域种植防城金花茶,具有较高的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