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静 《林业调查规划》2002,27(Z1):55-58
分析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提出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方法及其优化配置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应以生物措施为主 ,以治理源头和上游为主 ,进行治理施工要自上而下 ,用多种生物谷坊坝群多层阻截 ,以减缓径流 ,让植被进一步恢复 ,治理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2.
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河川径流、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恢复植被是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研究板桥河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生长规律,对于掌握小流域的植被现状、物质积累(生产)、经营管理、评价森林植被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对森林植被的利用日益扩大,已经进入了全株利用或全林利用,因此研究森林中包括干、枝、叶、根以及灌木和草本地被物生物量,不仅是定量地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流的基础,而且是为了最经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板桥河小流域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几乎为次生天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阔叶林(以栎类为主)、柏木林、杉木林、以及灌木林等,研究这些类型的生长规律,评价适生情况,对经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探讨小流域恢复森林前后的水文效应,治理效果,我们于1987年选择乌江中下游德江板桥河小流域为治理示范区,先后实施封山育林与封山护林,营造水源林、水保林等治理措施,其森林植被覆被率已由治理前的14.4%(1986年)提高到24.3%(1990年),坡耕地面积减少22.9%。小流域内的综合治理试验区——马尿区集水区,通过封山育林与护林,营造水源林、水保林、坡改梯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山西省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5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了调查,晋西北地区石质山区生态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乔灌混交模式、灌草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拉市海流域生态现状,对其生态进行评价.结合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要求,提出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位的植被恢复、环湖截污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措施.从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西部毕节、六盘水等县(市)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岩溶石山区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林竹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在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3方面选取了植被覆盖率、树种结构指数、林种结构指数等20个指标,按3个层次构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因子的计算方法和评判标准。可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宜宾市境内石漠化土地基本情况的调查及其治理模式试验研充,提出以下几种治理措施:人工植苗促进成林增加植被覆盖型;天然下种自然恢复型;人工点撒播恢复植被型;天然禁牧封山育林型;林下种植低矮地被植物型;坡改梯拦土恢复农耕地或林地型;小流域治理修建水利工程型和生态移民型,希望对各地石漠化治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摸清板桥河小流域试验示范区内的植被现状,是示范区造林设计、定位观测以及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我们于1988年8月,采用典型样方与观测样方相结合的人为布点方法进行了小流域的植被调查,共设样方104个,采集标本300余号;在植被分类上,采用了与大范围调查所不同的分类系统;并对常见种进行了用途分类。通过调查,掌握了示范区的植被状况,同时,针对流域治理的需要,利用“长办”的水土流失公式  相似文献   

10.
承德市通过实施首都周围绿化、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世行贷款、小流域治理、德援、日援、再造三个塞罕坝、封山禁牧、公益林补偿等工程及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在以上工程中对植被恢复效果最为明显的是封山禁牧: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平江南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认为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土壤因素;二是气候条件;三是人为因素。并提出一系列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小流域治理,恢复森林植被等。  相似文献   

12.
种树种草恢复植被多年来已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乌盟后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陡坡地退耕种树种草、退牧种树种草、小流域治理种树种草、风蚀沙化严重地区种树种草。是恢复林草植被、有效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湖北林业科技》2015,(1):66-67
选择石漠化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建始县小西湖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植被恢复为重点,发展种草养畜业,建设水利水保设施,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达到既可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风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模式等3种小流域治理模式。提出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结合本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卜立新 《沙棘》2007,20(2):30-32
为进一步理清沙棘在小流域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相关文献调研,就沙棘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沙棘在小流域治理中应用的成就,以及一些科研成果,沙棘果实初加工的经济效益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述.沙棘显著的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效益以及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的经济效益,在中国近20年的小流域治理与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并在中国西部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小流域年际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性很大,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但年内降雨量的月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②小流域迳流年际变化很大,迳流年内分配不均。迳流集中是该小流域迳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小流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对洪峰的出现和洪峰流量具有明显的延缓和削减作用。③径流(Qi)主要来源于降水(Pi),二者呈明显的一元线型关系:Pi=115.7678+2.7386Qi。④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年迳流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小流域年内产沙也高度集中,且与降水、迳流关系密切,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的强降水引起。⑤随着小流域大面积、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建设,1990年至2004年间小流域的输沙模数呈锐减之势,植被恢复与重建起到了显著的减沙效应。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石匣小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石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地利用率、治理度、人均收入与当地平均水平的比值等5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评价指标值,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临界值所确定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得出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991年石匣小流域属于不可持续发展阶段;1999年该流域属于一般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浠水县象鼻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选择2006年与小流域健康发展相关的21个指标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并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该小流域综合评价指数为0.63,系统健康等级为差;最后,通过障碍度计算,确定了限制小流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有机肥使用率、劳动力集约度、资金集约度、土地利用率及农用地比例,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小流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农田、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开展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每年治理面积达十一万亩左右。治理的小流域由原来的二条,发展到了十三条。综合治理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荒山植被得到恢复,过去的光山,牧草高不足十厘米,现在大部分长出了一米左右的优良牧草和蒿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条件。但是,这些地区群众烧柴严重不足,新造幼林还不能修枝,薪炭林也还不能割刈,如果允许缺柴户到林地或荒山搂草、砍柴,势必使刚得到恢复的脆弱植被再遭破坏,必须严加封护,育林育草。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治理在我盟尚属首次,文章通过对清河流域通辽市余粮堡镇段,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调查结果,分析论证了小流域治理方案及有关技术措施,为今后小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