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景光 《杂粮作物》2006,26(3):237-238
玉米是锦州地区主栽作物,每年种植面积13.3万hm^2左右,2005年种植面积为18万hm^2,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等作物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一般年份玉米被害率达1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因此玉米螟一直是锦州地区的重点防治对象。玉米螟在锦州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一代于7月初开始为害,田间玉米叶片出现排孔,玉米抽雄后幼虫蛀食雄穗并转移至茎部,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输送及授粉结实,致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被害植株茎秆极易风折,对产量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2.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Bt基因玉米的抗螟性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董礼华 《杂粮作物》2009,29(2):141-142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全球性大害虫,食性杂,为害植物达200种以上,尤以玉米为最重。一般为害较轻年份,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20%,玉米螟不仅为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将玉米螟的危害和玉米产量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东辽县位于东辽河上游、属半山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h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80%。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可使玉米减产5%~20%。1981年,玉米螟大发生,被害株率达88.8%,百株虫量达260头,单穗粒重损失率达19.8%,最高达32.3%。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我县连续多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仅2005年防治面积就达3.3万hm^2,释放赤眼蜂75亿头,全县13个乡镇、266个村全部采用放蜂。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玉米不同品种清种、混种和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玉米清种区与混种区的玉米螟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得出,混种对降低一代玉米螟卵量有明显作用,比清种一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13%~45%。通过玉米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发生情况分析得出,间种向日葵的小区中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认为向日葵可能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1.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2.
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危害引起的玉米产量损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一般认为玉米产量的损失随危害时期、危害时植株的发育阶段以及年份等不同而异。同样的条件下,抗性基因型的玉米产量损失较小。Chiang 等(1961)和 Hill 等(1967、1973)曾  相似文献   

13.
陈显奇 《杂粮作物》2001,21(1):54-54
玉米螟是全球性大害虫,食性杂,为害植物达200种以上,尤以玉米为最重。一般为害较轻年份,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20%,玉米螟不仅为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理想的防治方法,只能通过综合防治来控制玉米螟的为害程度。玉米螟防治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消灭玉米越冬虫源;二是消灭玉米螟成虫;三是消灭玉米螟田间幼虫。1 消灭玉米螟越冬虫源把玉米螟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寄主之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一头越冬幼虫羽化后雌蛾在田间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故消灭越冬幼虫一对等于在田间消灭240~…  相似文献   

14.
1981年4月,由江苏省植保站牵头,和泗阳、大丰、高邮、南通、滨海县植保站组成了江苏省棉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通过1981~1985年的系统研究,棉铃虫危害棉花随虫量的增加被害量加大,棉花具有耐害性和补偿能力,花蕾自然脱落数和危害后脱落率随虫量的增加而减少。棉花补偿作用低于危害程度时,造成产量损失。用协方差分析,求得虫量与损失率的共用方差为二代y=0.0992x~(1.2051),三代y=0.03344x~(0.0991),四代y=0.452x~(0.844)。  相似文献   

15.
关中西部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寿昌  雷绪劳  杜文军 《玉米科学》2004,12(Z1):113-113
玉米螟在宝鸡地区偶发性严重,造成百株危害有7~12条螟虫,减产5.3%左右,玉米产量受到严重损失.对该虫危害概况、发生规律、原因进行论述,结合当地调查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辽宁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记载,玉米主要病虫害达20余种,还不断出现新病虫害[1,2]。据调查估算,其中,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和玉米螟O strinia furnacalis,分别引起玉米平均减产5.0%~19.5%和8.5%~28.0%而成为辽宁省玉米重大病虫害。笔者承担辽宁省“十·五”攻关项目中,调研了全省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根据多年数据,总结了其预警技术及综合防治技术,为全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螟提供技术依据与决策参考。1预警与综防的基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预…  相似文献   

17.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了防治效果、特点,对其他害虫的诱杀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①诱虫灯对螟蛾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诱杀螟蛾,可使田间玉米螟蛾主要栖息地的蛾量减少66.4%,玉米上落卵量减少71.l%;秋季被害程度在一代区减少78%,二代区减少51.2%,平均减少73.5%。②除诱杀玉米螟外,对许多农林等害虫有强烈诱杀作用,尤其是线站、草地螟及大豆食心虫等。③应用诱虫打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④对自然界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没有影响。⑤在目前的发生程度预测水平上,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田内玉米螟、赤眼蜂调查,初步认为,在低种植密度下一、二代玉米螟百株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较高,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玉米田的一代玉米螟危害较重。相关分析表明,一、二代百株玉米的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蛀孔数、隧道长度、活虫数及一代卵块寄生率等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健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穗上折率、穗柄折率、雄穗折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折率略有增加。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影响较小,3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一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略高,为44.24%和39.00%;二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较高,平均为84.59%和80.84%。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