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创主办,以互学互鉴创新创造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17学会"创新创造会员全国行"广东站活动,在支持和协办单位广东园林学会,承办单位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6月27-30日在广州、东莞、深圳三城五家上市企业成功举办。全国11个省的30家园林企  相似文献   

2.
"园林文学"为风景园林专业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教学内容松散、与专业知识对接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支持受限等问题。刊行于明代的《园冶》作为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集文学性、专业性及思想性于一体,前辈学者关于《园冶》的研究成果使得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生读懂《园冶》成为可能。教学实践中将《园冶》释读作为"园林文学"课程的主体,能在教学内容上紧扣专业内涵、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但《园冶》个别知识点的释读以及"园林文学"课程设置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形式.余荫山房为富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它布局精巧.本文以岭南古典园林-余荫山房为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余荫山房八景文化景观这一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在现代景观设计加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造园"为突出特点,传统艺术的三大形式——音乐、文学以及绘画蕴含着大量景观审美的思维模式,为古代文人造园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剖析乐、文、画中的园林景观美学,发现园林与三者分别统一于"乐的内涵与旋律""文的联系与扩展""画的取景与表达"。籍借"乐、文、画"与园林同质异构的艺术形式比对,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纯正的美学特征,试图推进园林美学研究从传承走向发扬。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园林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中国园林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密不可分。追求意境是中国园林的显著特点,谈到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谈到诗文。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园林历来都与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因为园林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美学范畴。清代诗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陈从周先生也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这无疑道出了园林与诗文之间的特殊关系。诗文对于园林的作用,首先在于它直接参与园林景象的构成,如匾额、碑刻、对联等,起到画龙点晴的作…  相似文献   

6.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次集世界园艺之大观、中华园林之精华的盛会。江苏省室外园林展区“苏苑”,是以集中体现名闻中外的苏州园林特色的代表作品。向国内外各界展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苏州园林这一文化主题,通过实物造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开拓,使人们...  相似文献   

7.
<正>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对客观世界、主观认知方面进行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文学的分类有多种,但归根结底文学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萌芽与孕育。受不同地域下人们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学有着纷繁的展现方式,这其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园林文学因其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特色,且对我国古代文化有着较好的传承作用,在丰富我国文学内涵、促进传统文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英琴 《甘肃林业科技》2007,32(3):50-54,81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音乐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对音乐审美的本质,园林审美与音乐审美的关系,音乐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古典园林中音乐审美的实践等分析,阐明了音乐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第十七届广州园林博览会,是亚运会后广州市举办的首次大型园林展览,以“梦想·花园·家”为主题。作为园博会的重要展览项目之一的艺术园圃,打破了以往临时展园统揽全园的传统做法,分为永久性园圃和临时性园圃,目的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园林艺术展品。本文以艺术园圃的植物景观营造为切入点,对本届艺术园圃的植物景观特点及艺术特色进...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大园林什么是大园林,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的问题。大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造园空间,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由于它是要把整个市区建设成为一座大园林,故名其为大园林...  相似文献   

11.
地方风情的表现是园林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不仅能使园林具有独特地域特色,而且有助于展现和弘扬地域文化,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广泛调查广州公共园林场所的地方风情表现,在明确地方风情概念及资源范畴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地风情资源的内容及其在园林场所运用情况,总结出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风情表达不尽如人意;2)风情资源挖掘、整理不够;3)园林建设中体现地方风情的意识不强;4)地方风情表达的设计创新较为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并探讨了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强化风情表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风俗孕育了这里悠久的花事生活习俗与传统。广府文人作为花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花事活动融入园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影响了园林营建。运用图像学图文互证方法,对清代广府文人画作中描绘的花事活动内容与园林空间、园居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像中主要包含了种花、赏花、插花、采花、绘花5种活动,这些活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人情趣和广府地方生活风俗,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园林中的花事活动也与广府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构筑形态和植物种植方式互相影响,反映出岭南园林空间营造特色与园居活动、文化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古典园林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文化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同时期的古典园林的风格。中国与韩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空间上有一定的连系性,又各有独到之处。在文化思想方面也不例外,类似的传统观念,在古典园林中就有不同的体现,对此,文章分析了阴阳五行思想、神仙思想和儒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差异体现。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检索和比较分析,重点介绍了西方国家在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末期及近现代的庭园发展情况,并以中国和日本为例概括介绍了东方庭园的发展史。认为古今中外传统造园艺术博大精深,理清历史文脉,借鉴传统文化,是进一步研究现代别墅庭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焦丽  董靓 《广东园林》2020,42(1):45-49
以纪念女性为主的园林是中国历史园林的特殊类型,理清其营建的动因和经验,是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补充。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公园,其兴建、发展、造景等方面与薛涛的人生经历、个性品行紧密结合。基于历史文献梳理和园林空间分析,剖析了望江楼公园的发展变迁历程,归纳了针对薛涛的园林景观的纪念性造景手法,从遗迹、植物、建筑、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纯 《广东园林》2020,42(4):76-79
古人崇尚自然山水,从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感悟,发展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山水文化观。《瑶溪二十四景诗》正是受传统山水文化观影响的清代文人刘彤以诗文描述的瑶溪二十四处景色。对景诗的赏析,能感受到瑶溪蕴含的人居环境山水文化,更能为现代“诗文造园”带来启发。现代诗文造园者往往更需要具备学识广博的才能,通晓山水园林文化意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巧用心思,精细设计施工,才能创作出与环境相融,并能引人共鸣的优秀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17.
黄旭波 《广东园林》2006,28(1):21-22
广州园是广州市政府应福冈市政府的邀请,在爱蓝岛城中央公园国际交流庭园展区中展览的岭南园林庭园。占地350m2。运用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岭南民居、山池树石、诗文点染相结合,营造出“小中见大”、景观丰富的庭园,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园林建筑、园林楹联匾额、园林造景、园林雕塑和景观小品、园林设施5个方面探讨竹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提出通过竹文化景观创建达到多样的园林景观效果,进而促进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婕 《广东园林》2023,(2):59-64
得益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徽州古黟县村落园林修建因地制宜,形式多变,徽商的资金投入、文人士子的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其发展。分析黟县地区古代村落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建筑和花木,得出村落建设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渗透的特征,最后从3个空间层次介绍了黟县村落呈现的“园中园”空间特质:崇山环绕、丰水潆洄的水口园林,水木清华、宁静致远的园圃村居式园林,和小中见大、含蓄深远的住宅庭园。  相似文献   

20.
范钟琪 《广东园林》2021,43(6):13-16
寺庙园林历史底蕴深厚 , 文化内涵丰富,园内的植物更是其独特内涵的体现。以唐代岭南佛教中心桂林的寺庙园林为例 ,研究其中植物景观的种类特点与配置结构。结果发现:11 处寺庙园林共有园林植物 75 种,隶属 52 科 67 属,其中桑科榕属 Ficus植物和天门冬科植物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有些园林植物 ( 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樟Cinnamomum camphora 等)既蕴含佛教内涵又体现了壮族文化。总体而言,桂林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山水特征,也包含着壮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