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3.6%烟碱·苦参碱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种无公害药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结果表明:3.6%烟碱·苦参碱乳油3000倍液,喷药9d后防治效果达100%;25%阿维.灭幼脲悬浮1000倍液和1500倍液,喷药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生产上应选择1500倍液;以2.50×106PIB/ml、4.25×106PIB/ml 和1.25×107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喷洒美国白蛾1-3龄幼虫,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1%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鱼虾安全,可在鱼虾养殖等水域美国白蛾防治中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和防治适期。[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用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 l/hm^2在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7 d后防治效果95.2%,保叶效果83.6%;在3龄幼虫盛发期施药,7 d后防治效果达93.2%,保叶效果87.1%;在稻纵卷叶螟盛发期采用分期施药的方法,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以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最好。[结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在1-2龄幼虫高峰期。在稻纵卷叶螟盛发期较长的情况下,以氯虫苯甲酰胺150m l/hm^2于2龄幼虫盛期施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阿维·氟酰胺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以2龄幼虫高峰施药优于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期施药;在水稻二化螟2龄幼虫高峰每667 m^2用稻腾30,40 mL,施药后15 d杀虫效果为94.9%和95.3%,保苗效果为90.3%和96.5%,优于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和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10种杀虫剂对玉米螟三龄幼虫的室内药效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吡虫·辛硫磷乳油、1.8%阿维菌素微乳剂4种药剂对玉米螟幼虫的防治效果速效性显著优于其他供试药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达到相同防治效果的情况下,氯虫苯甲酰胺的用量是溴氰虫酰胺用量的1倍;辛硫磷与吡虫啉复配防治玉米螟幼虫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以不同施药量的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为处理,并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对照药剂,进行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及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达70%以上,其中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用量12.0 kg/hm2防效最好,达100%。生产上建议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施药量为9.0~10.5 kg/hm2,在害虫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使用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3%的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1~5龄幼虫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的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稀释1000倍时,对美国白蛾4~5龄幼虫的48h防治效果达到92.11%;与常见的防治药剂甲维盐和灭幼脲相比,速效性强,且防治效果长达2个月以上,在生产上可用来代替部分已出现抗药性的药剂来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选择5种新型药剂开展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优异,施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和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2龄后期(水稻破口期)用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甲维盐、阿维·氟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2代二化螟孵卵高峰期,每亩用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30 mL,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2、15 mL,1.14%甲维盐乳油300 mL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8%, 87.29%, 95.50%和92.68%。应抓住2代二化螟孵卵高峰期这个最适期间,将上述药剂作为本地区今后防治2代二化螟的主打药剂进行轮换使用,既可提高防治效果,亦可延缓抗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防治松阿扁叶蜂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松阿扁叶蜂不同龄期幼虫的田间药效。[结果]施药后72 h,对于1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94.7%~96.9%;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92.6%~94.9%;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6.8%~88.9%。对于2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89.7%~93.0%;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88.2%~90.4%;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1.4%~83.3%。对于3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88.9%~91.0%;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87.1%~89.2%;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1.1%~81.9%。[结论]噻虫啉对松阿扁叶蜂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最佳防治时期为1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0.
侯玉发  许晶  臧连生  王有贤  王彭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28-11729,11742
[目的]评估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对吉林省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在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田间施用不同剂量的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对照药剂,在玉米螟蛀茎前和玉米收获前分别调查虫伤株率。[结果]玉米螟蛀茎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300~675 ml/hm2处理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的虫伤株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校正防治效果为79.2%~100%;玉米收获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25~675 ml/hm2处理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的虫伤株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校正防治效果为34.2%~82.8%。[结论]田间应用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1代玉米螟的推荐使用剂量为375 ml/hm2,8月初可再喷施1次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以提高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美国白蛾下树化蛹的过程为昆虫病原真菌与之接触侵染提供了有利环境。从来源于河北、北京地区的22株球孢白僵菌和2株粉拟青霉菌中,筛选出对美国白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FD和粉拟青霉菌株SH9-4,通过爬行接触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它们对进入下树化蛹过程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侵染效果。研究表明,接种144 h后,白僵菌校正致死率92.4%,LT50为87.06 h;粉拟青霉校正致死率94.9%,LT50为92.34h;受感染的老熟幼虫多在预蛹阶段死亡。同时,对生产出的白僵菌和粉拟青霉的固体菌剂,通过在树干基部施菌的方法进行了小规模的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和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9%和83.5%,对第2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和87.0%。表明针对美国白蛾下树化蛹进行防治是用真菌防治美国白蛾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美国白蛾高毒力苏云金杆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高毒力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菌株,本研究以43株Bt自然分离株为材料,经初步筛选和LC50测定得到了对美国白蛾幼虫高毒力菌株Bt S-19,在此基础上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株间对美国白蛾活性差异明显,LC50测定结果经DPS软件分析,菌株Bt S-19活性最好,处理72 h后对初孵幼虫LC50值为1.8×105cells/mL,浓度对数回归方程为Y=1.082 9+0.744 4X,相关系数为0.988 8,明显好于标准菌株HD-1;对二龄、三龄、四龄和五龄幼虫72 h的LC50值分别为2.3×105、8.1×105、1.3×106和3.1×106cells/m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菌株晶体为小菱形,生长对数期为2~5 h。推断该菌株是一株对美国白蛾有应用潜力的Bt野生株。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群体和单体饲养的方法,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饲养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其死亡率、各龄期的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效率。结果表明:4个转双抗虫基因的741杨株系对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均有明显抗虫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和对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用转抗虫基因杨树叶片饲养的昆虫幼虫死亡率均高于对照,最高可达100%,而且,可导致存活幼虫的不正常的发育,使其发育历期明显延迟,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0%、0.75%、1.00%、1.50%的水杨苷或0.20%、0.40%、0.60%、0.80%的单宁,饲喂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用湿质量称量法测量其营养指标,分析植物次生物质对美国白蛾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单宁各处理组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幼虫的取食量和排粪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促后抑;食物消耗率、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在4龄时多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5~6龄时,食物消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与利用率多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同一质量分数处理组随龄期的增加与对照的差异越来越大。水杨苷处理,多数处理组4~6龄幼虫的取食量高于对照组,排粪量随龄期的增长逐渐减少;食物消耗率,1.00%处理组在4~5龄显著低于对照(P<0.05),6龄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处理组在4~5龄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6龄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0.50%处理组4~6龄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0.75%处理组,在各龄期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处理组,在4~5龄时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P<0.05),6龄时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1.50%处理组在4龄、6龄时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5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单宁对美国白蛾幼虫的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杨苷对其食物利用的影响与剂量有关,质量分数0.75%无明显影响,1.00%有促进作用,0.50%和1.50%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室内测定了美国白蛾4龄幼虫对桑树、榆树、桃树、板栗、枫杨、悬铃木、杨树、大叶女贞、香樟、银杏、构树、柳树、臭椿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对桑树、悬铃木、柳树、杨树、臭椿、桃树、构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虫虽然也取食榆树和板栗,但选择性显著低于前面的7个树种;不取食枫杨、大叶女贞和香樟。该研究结果为了解美国白蛾的取食行为及食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了明确替代氟虫腈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效果,对24%氰氟虫腙SC、3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20%氯虫苯甲酰胺SC和32%丙溴磷.氟铃脲EC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药剂有效用量分别为180、135、30和240 g/hm2时在药后3~15 d对2~3龄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达72.85%~86.69%、85.92%~85.72%、73.16%~90.13%和62.14%~87.26%,与氟虫腈相当,并且对水稻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的安全性要高于氟虫腈,能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替代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林木叶部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寄主的适应性,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次生代谢物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用含有单宁(5、50 mg·g-1)、黄酮(3、8 mg·g-1)、肉桂酸(3、8 mg·g-1)、水杨甙(15、150 mg·g-1)、对羟基苯甲酸(5、50 mg·g-1)的人工饲料,饲喂美国白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取食含有次生代谢物质的饲料后,各处理组4~6龄幼虫的体质量、体长、头壳宽和蛹质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且高质量分数处理组不同程度的低于低质量分数处理组;其中,单宁处理组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单宁处理组幼虫未至化蛹全部死亡,其余处理组的幼虫存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黄酮和肉桂酸处理组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黄酮处理组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水杨甙低质量分数处理组化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高质量分数处理组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美国白蛾对寄主林木不同质量分数的不同次生代谢物具有逐渐解毒适应能力,对不同次生代谢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其中对单宁的适应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20.
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白蛾对鲁西北地区的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治,对该区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美国白蛾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严重.该虫在鲁西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环境对美国白蛾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低温度是美国白蛾存活的主要障碍,其年发生代数主要受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