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2.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缢蛏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稚贝培育和室外中间暂养。1997年出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920μ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811μm)。土塘中间暂养成活率91.25%(至亮长0.25cm左右),滩涂中间暂养成活率85.62%(至壳长0.2cm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毛蚶全人工育苗的过程和相关要点。亲贝通过蓄养促熟,经12h阴干、1h流水刺激可获催产成功;经选优、幼虫培育、附着基的选择和洗苗、疏苗等相关措施,在28-30℃,pH8.0-8.2,比重1.016-1.018条件下经40余天的培育获800~1.000um出池稚贝3.98亿。通过对无基质培育的试验,改变了毛蚶育苗模式,简化了生产程序。  相似文献   

5.
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镇熔 《福建水产》2011,33(1):59-62
本试验参照波纹巴非蛤在自然海区中的生长繁殖以及幼体发育习性,开展土池生态育苗.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和浮游期以及附着后稚贝的培育.在稚贝生长至壳长1.Omm的幼贝后,移人准备好的土池中培育,解决了稚贝在水泥池中培育遇到的饵料和环境条件制约瓶颈.通过3年的摸索,在2010年度,培育出平均壳长9.70毫米,平均体重0.117...  相似文献   

6.
北方沿海西施舌苗种的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辽宁省沿海首次对西施舌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西施舌种贝促熟62d,用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亲贝个体排放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排卵量约为380~420万粒,其受精率为82.0%,孵化率为46.0%。在盐度为25.6~31.0,水温为23.8~25.9℃的条件下,浮游幼虫9~14d进入附着变态期,变态率为12.4%,壳长生长速度为13.9μm/d。变态后的36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沙盘单位面积附苗量为波纹板的48.5倍。本次试验利用12m^3水体育出2.5mm的稚贝21.4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为1.78万枚/m^3。  相似文献   

7.
河蟹生态育苗的特点是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加温,从布苗到大眼幼体,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等药物。4月中旬布苗到5月上旬大眼幼体出售,前后共需20天左右的时间,ZⅠ—ZⅥ的育苗水温在19—25℃之间。此时生产的蟹苗,可直接放入池塘中培育,不需任何保温措施。生态育苗培育的蟹苗体质健壮,生命力强,成活率高,从大眼幼体培育到扣蟹的成活率可达20%左右。  相似文献   

8.
采用阴干加紫外线处理海水催产的方法,进行九孔鲍室内人工育苗研究,使用雌亲鲍1343粒,平均规格5.7cm,雄亲鲍117粒,平均规格5.8cm,共获得受精卵9500万粒,受精率91.5%,以塑料薄膜作为附着基质,共附着匍匐幼体607万粒。经过64~73d的附着期间的管理,剥离0.21~1.0cm稚鲍347万粒,成活率达57.2%,又经过98~102d的培育,获得规格1.0~2.5cm的鲍苗121.5万粒,平均成活率达35.0%。  相似文献   

9.
欧俊新 《齐鲁渔业》2002,19(12):31-32
对分别取自海区和虾塘的亲贝,用多种方法催产并在盐度为25.5-27.5的砂滤海水培育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用虾塘的亲贝,进行常温阴干+循环水刺激,能达到产卵的目的。每公斤亲贝获受精卵0.48亿粒,孵化率88.82%,浮游期幼虫日增长11.6-19.2μm,整个变态率达58.0%。  相似文献   

10.
褐篮子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进行亲鱼暂养培育和4批次人工育苗试验,描述了褐篮子鱼人工育苗试验过程,初步总结褐篮子鱼人工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褐篮子鱼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达90%以上,单池鱼苗培育成活率可达30%。褐篮子鱼在不低于28%的水体中幼体发育较快,鱼苗全长达1.5cm后进行人工饲料诱导驯化的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泥蚶苗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苗中间培育、初始培育密度100万粒/亩,平均壳长1.93mm,经过3个月的培育,长至平均壳长5.6mm,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7.3%。  相似文献   

13.
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杂交优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007年对紫贻贝和厚壳贻贝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生长特性,正交F1代﹥紫贻贝﹥厚壳贻贝﹥反交F1代。其中正交F1代获附着稚贝3.77亿粒,平均壳长为1.13 mm、平均壳高为0.78 mm,育苗成活率达35.57%。正交F1除在孵化率上低于紫贻贝、厚壳贻贝外,在壳长、壳高、成活率等方面指标具有一定杂交优势,而反交F1代的杂交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缢蛏稚贝饵料和底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缢蛏稚贝投以三角褐指藻加钙质角毛藻和叉鞭金藻加钙质角毛藻的饵料效果最佳,稚贝不但生长快(日平均增长壳长82微米),而且存活率也高(90%)。饵料投放密度为:在培养第1-4天,2.5万个-5万个/毫升;第5-8天,每天增加至10万个/毫升左右;第9天后,可增至20万个/毫升。在稚贝培育初期宜在水底投放细砂或泥质砂,随着稚贝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底质中泥土的比例,这样可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16.
6月上中旬采攮主荣成海域的魁蚶,在常温条件下,投喂小球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经11天促熟便可自然产卵。幼虫培育主要用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混投,育成率达55.6%,340m^3水体出壳长700μm以上稚贝20.1亿粒(591.2万粒/m^3),经40余天海上保苗出商品苗3.52亿粒(103.53万粒/m^3),保苗率17.5%。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8.
于1999年9月-2000年6月对日本紫海胆进行了秋季人工育苗培育技术的试验研究。在整个海胆人工育苗全过程中,采取在换水量、投饵量、吸底清污次数及操作管理强度等方面均降低50%的情况下.受精卵孵化率达96.6%(比较组为95.9%),进入附着变态期的八腕后期幼体成活率为80%(比较组为74.4%)。稚海胆壳径达4mm左右进行剥离,成活率为100%,壳径达到10mm增养殖规格的海胆苗种时,其成活率为43.2%。  相似文献   

19.
将在近海捕获的14尾黑Jun亲鱼放在海带育苗池内进行流水培育,让其自然产仔。共产健康仔鱼361400尾,产仔率达28.57%。以小球藻、轮虫、卤虫幼体、少量捕天然浮游动物和鱼、虾肉糜为系列饵料,培育20-30天,育出全长14.2-30mm的稚鱼322198尾,平均成活率89.15%;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为6712尾/m^3。  相似文献   

20.
紫石房蛤增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紫石房蛤人工育苗、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结果。6月中旬(水温14.6~16.5℃)采捕的亲贝,经升温促熟6~7天(水温18~21℃),生殖腺发育成熟。采用浓度100×10-6的氨海水浸泡法采卵,以细沙、筛绢网箱和棕帘等三种附着基立体采苗,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256万粒/m3(壳长2~6mm)。采用流水法在具沙质底的室内水池进行中间培育,育成率达到78%,稚贝日平均增长76μm。将壳长5mm左右的苗种放流到适宜海区进行增殖,放苗密度150万粒/ha。2周年后,紫石房给平均壳长达73mm,鲜贝平均重123g.平均每公顷产量24.97t,回捕率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